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713章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对牛弹

明末妖僧 第713章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对牛弹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713章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对牛弹

第713章 价值观否定

把工作分派下去之后,刘慧明就回到了军营中休息,外面实在太冷了,他吹了一天风早就受不了了。

他正在过烟瘾时,蔡懋德就找上门来了,刘慧明看着他手里的账本笑着问道,“怎么了?有事吗?”

老蔡不懂阿拉伯数字,还是经人翻译了才搞明白其中的深意,看着最后的军饷总额,当时就吓傻了,现在还没回过神来呢?

见刘慧明问起,便迟疑地问道,“阁部,养一支六千人的兵马每月就要五万两的饷银吗?这还没包括平时的口粮和军械。山西现在有六个旅,每月要三十万两银子,如此庞大的开支,叫朝廷如何负担得起?”

刘慧明呵呵一笑,不以为然地道,“这可是职业军人,当然费银子了。”

蔡懋德不知道什么是职业军人,刘慧明解释道,“就是以当兵打仗为职业的军人,他们的工作就是训练和打仗,其他的都不会。”

蔡懋德哦了一声,又诉苦道,“只是每月五万两的饷银,实在高了些。”

他十分为难,别说五万两,他现在手里只有三千多两银子,只够两三天的花销。刘慧明现在在这里夸海口,以后负责填窟窿的可是他自己啊。

刘慧明见他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心道你这算什么,六千人每月才五万两银子,出了石柱银子就贬值了,在山西,一两银子也就值三四百元钱,五万两也就两三千万,算得了什么,后世一个旅每月的开支得上亿呢。才两千多万就叫苦不迭,真是太小家子气了。

刘慧明抽了口烟,不悦地道,“你掌握这么大一个省,连这区区五万两银子的饷银都发不出来,那你还不如辞官回去钓鱼呢!”

蔡懋德无奈地道,“下官还真发不出来。”

刘慧明两手一摊,“我就搞不明白了,大家都是两只手一个脑袋,我养这么多军队,每月发几十万两的饷银不说,还要到处当散财童子,为何我不缺银子?而你们却连区区五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

蔡懋德心说我才不会像你那样刮地三尺呢,你不要名声,我可是要名声的。

但是刘慧明接下来的话让他忍无可忍了,“我知道你们这些腐儒都爱惜羽毛,舍不得刮地皮,舍不得得罪人,倒是落了个忠君爱民的好名声。到时候闯贼或者建虏杀来了你们要么双膝一软,摇身一变就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有么解下腰带往房梁上一挂,人虽然死了,名声却跟着来了。你们这样和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有什么两样?我告诉你们,这一手在我这里行不通!”

蔡懋德听他斥责自己为腐儒,刚刚积攒起来的一点儿好感又当然无存了,心道我爱名声难道也有错吗?

他看着刘慧明,冷冷地问道,“敢问督师,我等要如何做,才能让大人满意?”

刘慧明哈哈一笑,“很简单,在保证本地供给之外,每年给朝廷送两千万两银子去我就满意了。”

“两千万两?”蔡懋德吃了一惊,张大嘴巴问道,“两千万两,山西哪有那么多银子?”

刘慧明对他的不满浑不在意,指着北方道,“大同那么穷的地方都能给朝廷上缴五百万两,你们这边比那里富庶百倍,怎么连两千万两都缴不上了?”

蔡懋德大吃一惊,迟疑道,“什么?大同都交了五百万两?”

刘慧明不置可否,“五百万算什么?明年还会更多呢?”

蔡懋德心中对大同的士绅深表同情,半晌才道,“还请阁部爱惜明年,勿要涸泽而渔。”

刘慧明哼哼冷笑两声,道,“在你眼里我就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酷吏,但你却不知道他们是愿意的,而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大同的一个月里,刘慧明着实做了不少事,特别是发展边贸方面,迈出的步伐比隆庆开关还要大。在士绅解粮的同时,周世德和刘迁也已经和战败的四子部搭上了线,他们听说刘慧明有意开放边贸,还成立了一个总理互市衙门专门管理边贸,他们还可以派一个代表到里面任职,登时心花怒放,连几千条人命的深仇大恨都放下了。他还没离开大同,文鼎吉、卫德敏等人就已经召开了第一届互市会盟了,大家对明年的互市极其看重,现在就已经开始准备了。大同的士绅们听说可以合法的做边贸,纷纷涌到互市衙门请求发放勘劾,连刘慧明对他们的盘剥都放到一边了,文鼎吉也趁此机会大赚了一笔。

蔡懋德对此自然一无所知,他只听说刘慧明在大同的恶行,对他在此的大言不惭自然嗤之以鼻。

刘慧明懒得解释,指着外面白雪皑皑的大地,道,“你也知道朝廷现在用度艰难,要想拯救大明,必须要有银子才行。但是本督又不能像杨嗣昌那样加征剿饷,那就只有在商贾和士绅身上想办法了。”

蔡懋德眉头紧锁,知道该来的还是来了,他已经把话说明了,看来自己也免不了和卫景瑗一样沦为他敛财的工具了,那自己的一世清明可就毁了。

刘慧明见他脸有怒色,故意问道,“怎么了?你是不是不想为大明尽心竭力,不想为天下百姓解除战乱之苦?”

蔡懋德哼了一声,道,“下官以为拷虐士绅非君子之德,朝廷也不能如此行事!”

刘慧明没办法,只得又把在大同和卫景瑗、姜瓖二人说的话说了一遍,但是这一次却没有上一次的效果。因为蔡懋德不配合,不论刘慧明怎么引导话题,他都油盐不进,就咬准了一点——就是不同意向士绅征集钱粮,更别说强行摊派了。

刘慧明气得脸色铁青,要不是王寅频频给他使眼色,他差点就要上去抽他两巴掌。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对牛弹琴了,刘慧明说不动老蔡头,心里十分恼火,他也不想在军营待了,气鼓鼓地回到城中督师衙门,一边大口地往肚子里灌水,一边吩咐王寅道,“明仁,快给陛下起草诏书,我要把老蔡头踢出山西,玛的,这老东西,真是气死我了!”

王寅在现场目睹了刘慧明吃瘪的全过程,他以为他会当场拔剑砍了他呢,没曾想却是这么温和的手段,他一边在心里感叹督师成长了,一边又故意地问,“不知大人要怎么参劾他?”

“这个……”这下把刘慧明问住了,他才认识老蔡头两天,樊耗儿也没有收集到他有力的罪证,加上这家伙做官又很清廉,在山西大搞教育,在士林中名声很好,一般的理由根本没用。

刘慧明想了想,“那就推荐他去中央任职,调开他总行吧!去南京养老也行。”

王寅笑而不语,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拿出一份奏疏,“大人不必忧心了,有人已经帮我们写好了。”

刘慧明诧异地接过奏疏,打开一看,竟然是山西道按察御史汪宗友弹劾老蔡头的奏疏,原来他在大同的时候,蔡懋德正在平阳视察河防,当时山西已经到处都在疯传李自成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世居于此的晋王吓坏了,忙下旨让他回到太原主持防务。蔡懋德先是被刘慧明催促到太原开会,还没决定是否动身,又被晋王催促,他夹在两个大佬之间进退失据,索性谁都不力了。等到安排好了河防事务,留下副将陈尚智留守平阳才从容地回到太原。

但他前脚刚走,陈尚智就把兵马撤到了泥潭山中保命,手下士卒也不战自溃,农民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黄河渡口,掌握了进攻山西的主动权。

汪宗友得知此事以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乐得哈哈大笑,当即就写了一封奏疏,势要把老蔡头赶回老家不可:“……晋河二千里,平阳居其半。抚臣懋德不待春融冰泮,遽尔平阳返旆,贼即于明日报渡矣。随行马步千人,即时倍道西向,召集陈尚智叛卒,移檄各路防兵援剿,乃不发一兵。岁终至省,臣言宜提一旅,星驰而前,张疑声讨,尚冀桑榆之收,无如不听何。贼日遣伪官,匝月,余郡皆失,是谁之过欤!”

刘慧明粗略地扫描了一遍奏疏,知道了事情的大概情况,不解地问道,“这个汪宗友是谁?他和老蔡头有仇吗?”

“大人莫非忘了,汪宗友是山西巡按御史啊?”王寅感觉刘慧明已经被蔡懋德气得失了心智,白天阅兵的时候汪宗友就在刘慧明身边坐着,两人还说过几次话呢,他现在竟然不知道他是谁了。

刘慧明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不解地问,“既然他要弹劾老蔡头,自己把折子递上去就行了嘛,送到我这儿来干什么?”

王寅笑而不语,故作高深莫测样。他现在已经逐渐取代了何欢的位置,成为刘慧明的第一谋士。他看着刘慧明一脸懵逼的样子,解释道,“按大明成法,巡按御史要向朝廷上疏纠合地方,自然无需与督师联名,汪宗文友这么做,无非就是想卖个人情与大人,二来也是增加一层把握。”

刘慧明不解地问,“什么把握?”

“当然是扳倒蔡懋德的把握啊!”王寅像看傻子一样看着刘慧明,“蔡懋德是东林党,汪宗友则是宣党出身,和他是死对头。”

“哦,原来如此啊!”刘慧明还真不知道里面的门道,但是既然有人要帮自己的忙,他也没有理由拒绝,“那就署上名吧。”

王寅迟疑道,“大人不仔细看看吗?”

刘慧明对这种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十分头疼,虽然崇祯早就颁了旨要运用标点符号了,但是这些官员们根本就没听。整个朝堂也只有刘慧明主管的兵部在执行。这种没有句读的文章他根本就不想多看一眼,便朝王寅挥了挥手,“你审审吧,没问题就署名吧,只要能让蔡老头滚蛋,怎样都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