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 第744章 博采众长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第744章 博采众长

作者:鲇鱼头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2 20:59:48

第744章 博采众长

彩色的俄罗斯国旗,是通过人工着色方式实现的,由于成本和效率考虑,只有最后这一个镜头是彩色的。

恰恰只有一个镜头,才给观众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生死关头》不仅是第一部有声电影,而且还是第一部彩色电影,这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刷新了观众对于俄罗斯的认知。

谁说俄罗斯的科技落后来着,俄罗斯可是全世界最先把装甲战车和飞机应用于战场的国家。

俄罗斯人的野蛮,是人类在艰苦环境中不屈精神的最佳体现。

对比欧洲各国虚伪的政客,已经开始有评论家用“坦率”和“不屑同流合污”来形容经常在国际联盟大放厥词的小尼古拉。

以前俄罗斯大公在欧洲各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可都是和“野蛮”、“奢侈无度”、“荒诞不经”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的。

《生死关头》中呈现的俄罗斯是完美的乌托邦形态,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普通人即便面对绝境也会保持乐观顽强精神,充分体现了俄罗斯人的精神内核——

或者说是俄罗斯人向往的精神。

电影中肯定有一些情节是虚构的,但艺术本来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面对质疑,自有大儒辩经。

《生死关头》在欧洲各国上映后,俄罗斯又迎来一波入籍高峰。

这两年以英法为首的欧洲国家,对于俄罗斯的新闻审核极为严格,尤其俄罗斯针对普通人的各种福利,在欧洲国家看不到任何报道,民众想要了解俄罗斯,只能通过其他途径。

《生死关头》就像一场盛宴,将精心包装之后的俄罗斯推荐给沙漠中饥渴难耐的旅人,根本没有人能拒绝这种邀请。

欧洲人对于国家的感情其实是很淡薄的。

华人提及东大历史,动不动就是四大发明,上下五千年,我们祖先用筷子不用刀叉是因为嫌弃刀叉太粗鲁,你们祖先不用刀叉是因为你们不会造。

欧洲人的历史乏善可陈,整个中世纪用黑暗时代四个字就可以一笔带过,一直到文艺复兴——

呵,从来没有拥有过的东西,复兴又从何谈起呢。

这就是欧洲拼命贬低东方历史的原因。

我祖上没有的东西,你也不能有。

乔治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欧洲人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能力,明明是因为分赃不均引发的世界大战,都能解读成正义对邪恶之战,都不用说几千年,这才短短几年前的事,都能颠倒黑白。

当然乔治也没有嘲笑欧洲人的资格,因为俄罗斯也正在做同样的事。

英波石油公司倒闭后,波斯石油开采陷入停滞。

并非没有人想接手油田,多家英国企业主动和波斯政府接触,希望继续开发波斯石油。

连洛克菲勒都忍不住想插一脚,主动和德米特里联系,试探联手开发波斯石油的可能性。

德米特里充分展示俄罗斯大公的傲慢,对洛克菲勒的示好置之不理。

俄罗斯想开发波斯石油,用得着和美国人联手?

美国第一口具备商业价值的油井,直到1859年才出现,洛克菲勒是在1863年涉足石油行业,1870年成立标准石油。

俄罗斯早在1834年就成立了第一座石油蒸馏厂,比美国人至少早了25年。

和洛克菲勒一样,所有和波斯政府主动联系的英国企业,在考察了波斯的具体情况后,纷纷知难而退。

波斯政府对于石油开采持开放态度,谁想来谈合作,都来者不拒。

有英波石油公司的遭遇在前,任谁想开采波斯石油,都要考虑能不能应对波斯的恶劣环境。

波斯政府承认,限于自身实力弱小,无法保证油田安全。

也有人联系英国政府,希望英国政府以国家名义开发波斯石油。

这同样无法解决安全问题,因为受《英俄圣彼得堡条约》限制,英国无法在波斯驻军。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明明英国对于石油的需求越来越高,波斯也有石油,英国却不得不忍受来自俄罗斯和美国的高价石油。

正常情况下,俄罗斯应该闷声发大财才对。

可是最近这段时间,欧洲却有人将波斯的治安恶化,归咎为美国人的暗中策划。

想想也很合理。

如果欧洲石油自给自足,那么对美国石油的依赖就将大大减少,所以洛克菲勒完全有理由打击英波石油公司。

结合洛克菲勒想和俄罗斯合作,却被俄罗斯的德米特里大公拒绝,美国人的阴险呼之欲出。

就在一个月前,汉志国王侯赛因·阿里突然宣布,不会为在汉志境内探险的冒险者提供保护。

这给在世界各地横行无忌的冒险家们,劈头盖脸浇了一盆冷水。

石油这种东西,和地质学结合极为紧密,很多欧洲地质学家针对波斯湾沿岸的地质,认为波斯湾周边存在着大量石油。

达西斯就是基于这一理论,在波斯找到了油田,继而创办英波石油公司。

英波石油公司的倒闭,不仅没有为冒险家们敲响警钟,反而做出了最佳示范,让无数冒险家跃跃欲试。

只要能找到石油,即便自己不开发,将油田的位置卖给大公司,也能获得一大笔利润。侯赛因·阿里的警告,不在于能否为探险家提供保护,而是汉志王国在发布这个声明之后,再有冒险家进入汉志,就将面对汉志人无穷无尽的追杀。

都不用追杀。

只需向导将冒险家引入沙漠,冒险家就等着渴死饿死吧。

5月底,菲利克斯接到来自伦敦的电报,英国政府希望和尤苏波夫家族共同开发波斯境内的石油。

菲利克斯接到这个电报的时候,正和乔治一起观看飞行鱼雷实验。

为乔治和菲利克斯演示飞行鱼雷的,是德国人乔治·威廉·冯·西门子。

乔治·西门子是西门子公司主席卡尔·西门子的侄子,他在1914年开始了对飞行鱼雷的研究。

飞行鱼雷是一种可以远程操控,并能够以滑翔方式飞行的遥控武器。

1918年,乔治·西门子研发的飞行鱼雷,最远可操纵距离已经达到4公里。

就在乔治·西门子想向威廉二世推荐他的研究成果的时候,德国战败灭亡,研究中断。

西伯利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签订协议后,亚历山大从德国人提供的资料库中选中飞行鱼雷进行资助,并从阿穆尔寻找相关技术人员前往德国西门子,和乔治·西门子联合研发。

“我们现在的遥控鱼雷,最远可操纵距离已经达到6公里,并成功于半个月前,通过了海军部的验收。”

亚历山大很高兴,遥控鱼雷将有效提高鱼雷的命中率。

华盛顿海军会议之规定了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针对潜艇,并没有达成一致。

英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华盛顿海军会议中要求各国停止对潜艇的研究,限制潜艇发展。

都不用彼得出头,法国首先表示反对。

法国人造潜艇倒也不是威胁皇家海军,而是研究地中海的海底植物。

这是法国代表的原话。

“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建造更多战列舰呢?”

菲利克斯需要的,是海军带来的威慑力。

潜艇这玩意儿躲在水面下,数量再多,战斗力再强大,对手也不知道。

战列舰的意义除了作战之外,更多体现在威慑力上。

现在提起英国,人们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皇家海军。

如果某一天,皇家海军失去威慑力,那将是大英帝国的末日。

乔治想的不是战列舰,而是火箭炮。

世界大战中,俄罗斯火箭炮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弥补了俄罗斯炮兵火力不足的窘境。

德国乔治研究的鱼雷虽然号称是飞行鱼雷,实际上还不能真正的飞行,只能在水中遥控。

俄罗斯已经拥有相对比较成熟的火箭炮技术。

如果将俄罗斯的火箭炮技术,和西门子的遥控技术结合起来,V2火箭能否提前面世?

乔治很好奇。

如果V2火箭能提前面世,那么战争又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英国人引以为傲的皇家海军也将不复以往,威慑力大打折扣。

英国之所以重点发展海军忽视陆军,关键在于英吉利海峡。

只要皇家海军保证优势地位,就没有欧洲国家可以对英国本土构成真正的威胁。

飞艇和飞机都已经在世界大战中得到应用,皇家海军的威慑力已经动摇。

飞艇和飞机毕竟得飞过英吉利海峡,才能进入英国本土上空。

火箭可以轻松穿过英吉利海峡,对英国本土发动攻击。

乔治将自己的构想告诉卡尔波夫,让卡尔波夫组织团队进行研究。

这个研究就不需要和德国人进行合作了。

也不是不行。

合作还是要合作的,不过卡尔波夫要成立两套班子,一套阵容和德国人进行合作,一套阵容单独研究,博采众长才是王道。

虽然飞行鱼雷名不副实,给俄军带来的提升有限。

飞行鱼雷的出现还是提醒乔治,应该加大对德国科技的重视力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