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三九零章 这一手玩的好

第三九零章 这一手玩的好

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况是新皇即位。

鉴于陛下还是东宫太子时,不断的推陈出新,各种变革层出不穷,何况在事实上已经执掌了帝位。现在,整个朝堂都等着新皇即位后接二连三的新举措呢。

甚至整个朝堂的文臣已经串联了,一致认为必须遏制陛下尚武的心思。

结果很意外,陛下即位一年多了,没有任何动静,萧随曹规,陛下没有对国朝体制做任何改动。

到底几个意思?朝堂都疑惑着。

富弼不疑惑,只有欣慰。

他清楚,陛下是真正的成熟了。这时候如果真的锋芒毕露,势必会导致官家与朝堂势不两立,甚至到水火不容的程度。

一动不如一静,这档口最好应该措施就是什么也不做。

对于臣工们那些伎俩,富弼看的很清楚,甚至政事堂也有相公在后面撺掇…~不妥当。

新皇即位,文臣总喜欢玩下马威,总想着用这种对抗的方式,让官家行事顾忌文臣的力量。

而官家却什么也没做,就处理日常公务,甚至连官员的任命,也多是政事堂意志的体现。

富弼也清楚,官家绝对不是这样的性子,之所以如此,一是当下确实没什么大事,最重要的一点,官家是把整个朝堂看透彻了。

只希望官家不计较这些,在将来的措施中,别真的让君臣不同立了。

富弼六十五了,他之所以在留在宰相的位置上,并不是贪恋权利,而是他想尽力做好君臣之间的调节。

国朝强盛,这已经初见成效了,只要如此延续下去,大宋必将迎来中兴。

平复西夏,收复燕云十六州并非不可能。

如今的国朝禁军已经低于百万,而作战能力却大幅度提升。

新军数量已经占到了国朝禁军的三成强。

工坊城的出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国朝制造业,各州府郡县也出现了类似工坊城的手工业集散地。

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制造,再到流通交易,整个国朝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今的商税税入,几近占到了国朝税入的七成强。

富弼是真不忍看到这大好局面停止了。

一旦君臣不和,朝堂动荡,不说国朝内部,就是边防也不会保持如今的强势。

所以,富弼还想继续待在这位置上,不为啥,纯粹为大宋中兴的希望。

他以为官家年轻气盛,在登基后很可能推出不同的政策……结果肯定是好的,可过程绝对不会顺畅。

这些年,臣工已经不能适应官家一言九鼎的议事格局了。

一旦纷争,臣工不会从大宋中兴的角度考虑,他们多数人只会担心文官这个团体以及各自的利益能否延续并得到保障。

现在这些文臣的尿性,富弼也很清楚。

陛下登基后的这一年多,让富弼相当踏实……

“什么人在汴梁城内奔马?”

这应该是七八匹战马的声音,已经很接近皇城了。

韩琦已经从案桌前起身,眯着眼向外看。

如今的汴梁守军是新军,将领出自护卫营。纪律严明是整个国朝都清楚的。

从城门到宫门,如此远的距离,任由战马奔腾,只有一个可能……出大事了!

西夏?应该不会!这才两年不到,当初官家亲征,虽不至于打残西夏,可他们要想恢复,也不是一两年的事。

难不成是河北?如果是河北,那绝对是大麻烦。

北辽可不是西夏可比的!

先皇新逝,三年不兴刀兵,按理说听闻北辽帝王曾因先皇大行而哭泣,不至于在这个节点挑起战事。

会是什么急递?

若不是需要保持政事堂的威信,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说不定这时候不是一个相公出去看了。

每个人都很凝重。国朝现在需要时间,对上北辽,现在还没有大胜的把握。

倘若北辽不给国朝发展的时间,倘若北辽趁国朝新旧交替之时扰边,倘若北辽在这时候提出令国朝屈辱的要求……

现在的官家不是先皇,又处在这样的档口……

“大理高氏发兵围困矿城!大理高氏发兵围困矿城!”

听到红翎急递是这样,政事堂的一下放松了……多大事?无非是财货之争。

不对!大理乃段氏执政,还是与国朝和亲的亲家,绝不会无理由在这档口围困矿城。

高氏?难不成……

“高氏谋反,大理内乱,大理已被高氏控制,并发兵围困了矿城……”

果然……

“大理与国朝历来交好,当初以兵威在大理境内设矿本身就非君子之道。如今矿城被围,也是预料之事。”

传讯驿递刚走,司马光就忍不住开口了。

当初官家南征,打退安南入侵即可,偏偏深入安南境地,还逼迫安南顺南征军意志,索要了大量财货。

并且,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率军进入大理境内,并以兵势之威,在大理占据飞地。此举与辽夏蛮夷何异?

当时他司马光不在政事堂,无权干预,如今果然有了报应。

矿城那可是有将近十万子民,被围困在他国境地……此乃官家之过失。

司马光的话,着实让整个政事堂有些惊讶。

别说富弼韩琦,就是欧阳修也打心眼里不认同。

国朝这些年之所以富足,当时的太子殿下南征,解决国朝缺铜之弊,解决国朝缺粮之撼,是这些年快速发展的基础。

任谁都清楚,一旦铜铁矿城沦陷,国朝将再一次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如今国朝的物质需求量,已经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了,一旦再次出现缺铜的情况,崩溃的不仅仅是朝廷,甚至整个国朝的易货也会崩溃。

更何况还有粮食。

“调查近两月除漕运以外,进入汴梁的粮食数量……”

“持朝廷诏令,到工坊城落实近两月粮食运销情况……”

“三司使衙门密切关注国朝各地粮食价格……”

“组织人员,清点国朝所有军州常平仓储备情况……”

没人接司马光的茬。

不管对错,算不算官家得失,如今该做的事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

先皇去世,三年不兴刀兵,这也是大理突然对矿城发难的凭仗。

一旦高氏谋反成事,以矿城对国朝的重要性,高氏拿矿城与国朝交易…到时候国朝肯定不得不承认高氏执掌大理。

这一手玩的很好。

政事堂相公们更担心的是,在这节点,安南会与高氏有联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