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四一零章 段思廉的悲情

第四一零章 段思廉的悲情

被大宋皇帝陛下到相公们的一句句反问,段思廉也冷静了,酝酿了两天的情绪和说辞,在这一时间也消散了。

他是准备理直气壮来着,本以为可以拿一些堂而皇之的借口,向宋国陛下据理力争,可以让宋国不至于在大理大开杀戒,导致大理最终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可形式不由人呀!

再说了,他段家人好像从来就不是那种迎难而上的性子。

“上国皇帝陛下,诸位相公,是小王唐突了。昨日承蒙馆伴使款待,有幸见识了上国火炮之威”

“等等”

文彦博又一次打断了段思廉的话。很郁闷,倒也没觉得啥,就是在大理的朝廷,他被高氏和杨氏打断话头也不是一次两次。

“段王可是到工坊城火器试验场了?”

“正是,乃吕馆伴之劳。”

“吕吉甫,你可知工坊城火器试验乃国朝机密,岂可让外人知晓,难不成国朝保密法令虚设不成?”

吕惠卿这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不要脸水平是真的有待提高。文相公已经在不要脸的道路上,甩开自己很远了。

“微臣逾越了,还望朝廷责罚。微臣自以为,大理乃国朝亲近之藩属国。”

“如今大理内乱,我朝大军平乱,段王n,对大理境况忧虑。故想借火器试验之威,告知段王,我朝大军所至,定让判军无处可逃,平灭大理指日可待!”

吕惠卿直接就说的是平灭大理这话意味深长啊。

都是戏精,具备了影帝的实力。

赵曦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这些朝臣,都有相当的政客水准。

“文相,先让段王言明缘由及诉求。国朝内部罪责,待随后再议”

真担心在这个问题上絮叨个没完了。

不过,这样一来,倒是让这出戏更显得自然了。甚至段思廉都有点不好意思把人家吕惠卿给卖了。

“上国皇帝陛下,诸位相公,小王因见识了上国火器之威,自是知道上国大军所到之处,定会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同样,上国火器也会导致大理在战后无可避免的到处为残垣断壁,满目苍痍。”

“高氏谋反,罪不可赦,可大理子民何罪之有?需要承担战后的罪伐。”

“小王斗胆恳请上国皇帝陛下,下令停止战争,还大理一片祥和”

该怎样评价段思廉呢?作为大理的君王,他是对的,同样,他并不是个合格的君王。

不是说合格的君王就该视子民而不顾,而是说他空有仁慈之心,却无力保全黎民。

这样的性子,被谋反好像并不意外。

“段王的意思可是任由高氏在大理为王?段氏不介意?不再奢求做大理王?”

赵曦有些感同身受,段思廉表达了最基本的人道主义情怀。

赵曦很想知道,这大理王和大理祥和,在段思廉心中的份量。

“若以大理子民生灵涂炭,以大理满目苍痍,来还的某做大理王,此王某不做也罢!”

段思廉这时候绝对是圣洁的,甚至让赵曦都觉得自己有些龌蹉。

能感觉到段思廉这时候的心境,他颤抖的嘴脸,咬紧的牙关,后仰的头以及紧紧闭上的双眼,让在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一刻他心底的无奈。

都是受圣贤教化成长的人,谁也无法避开那种高尚的感化。

就是赵曦,在这一刻也有点走神。

他不是心里被触动了,他是在感慨段思廉这样一个悲天悯人的君王这不是他印象中的君王。

段氏王室做僧人,看来并不是单纯被大理的政治生态所逼,或许在段家人的血脉里,就有这种悲天悯人的天性。

这一刻,垂拱殿是安静的,就连内监宫女,在这一刻也都诧异大理王的决定。

这样的王,不做也罢何等的残酷!

“认乱臣贼子为王,与认贼作父何异!”

赵曦其实一直就清醒着,没有那么多感慨。在其位谋其政而已,段思廉只不过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伎俩,偏偏借了圣贤和苍生的名头。

这样的名头让人有力不能使,特别是对赵曦,他这时候辩,好像他不在惜黎民一般。

理教的作用,在这时代效果很明显,文彦博喊出这一句,才让所有人明白这场合不该有这样的情绪。

不可否认,段思廉的这一番操作,博了不少的同情分。

“我大宋受圣贤之道教化,以忠于君王为毕生行为总则,岂能容此乱臣贼子?”

“敢问段王,大理可是我大宋之藩属?”

“正是!”

段思廉已经颓然了,那一刻没能让宋国的君王和相公沉迷,已经决定了结果。

他们不会因自己而改变攻伐大理。

这时候,只能这样应付下去,有问有答了。

所以,面对韩琦的责问,并没有逃避。

“宗主国是否有责任介入大理谋反事宜?”

高氏起事之初,你们宋国干预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等到高氏即位后?还是如此摧枯拉朽般的用大军碾压,这样的介入方式,并不是大理子民希望的。

可这话段思廉不能说。

富弼曾记得官家说过,弱国无外交,更何况还是个n的大理王。

官家还说过,任何事都有其两面性,只不过是角度和立场不同。

如今对于大理也是这样。段思廉有他的立场,国朝也能找到自己这样做事的理由。

出兵不出兵,何时出兵,怎样去介入大理事务,每一项选择,都有可以立足的理由。

高氏即位后出兵,国朝是对大理段氏王室的信任,认为他们有能力处理藩属国的内乱。

到了高氏即位,宗主国也就到了不得不介入的地步这就是理由。

可若高氏起事之初出兵,同样有理由:为避免战乱而导致大理黎民生灵涂炭。

都是理由,关键看国朝的需要。

这就是政治,司马光很无奈,他这样的人,受不了这样的场景,可也知道,他是大宋的相公。

国朝的选择没错,有利于国朝,即便他司马光再不忍,也清楚这时候不适合唱反调。

还不得不承认,官家和其他人这一番操作,确实是可以将国朝的利益最大化。

“小王现在其实没资格代表大理,更没资格要求上国如何处理大理的叛乱。只是只是小王生于大理,长于大理,不忍让大理因一次战争而最终民不聊生。”

“小王唐突了!”

又是一张悲情牌,或许是发自内心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