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四七二章 看完了再说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七二章 看完了再说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四七二章 看完了再说

鄞县、京东路以及陕西路关于青苗法试行区域的调查,应该快要结束了。,

这一次的调查,因为是关乎青苗法推行的,所以,在调查人员组成上相当复杂。

从司农寺开始,各方就因调查人员的遴选有过激烈的争论。

最后还是赵曦一口定下了:凡相公举荐之人,皆可为调查人员,各负其责。

朝廷不差那点差旅费的损耗,就怕没事扯淡。

最终连工坊城、皇城司也都参与了。

如此庞大的调查组,又是各抒起见的,时间肯定不会短了。

也绝对可以把整个实施青苗法的地方起底了。

三四个月过去了,看皇城司渠道发来的奏报,调查应该快结束了。

到时候又会是一阵混乱。赵曦希望在调查结束之前,也就是朝堂繁乱之前,先把宗亲的事议一议,能解决了最好。

倒不是不能拖,现在正好有个由头,他也想知道,是谁在后面撺掇,或者说谁在后面等着自己犯错。

“先圣曾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或许这话用在这地方不合适,我就是借个开头。从太祖开朝,到我这一代,赵氏已经是四世了。”

“今日召集集议,是想让大家一起议议,国朝的皇室宗亲政策,是否需要做调整?如果要调整,怎样调整合适?”

开门见山。赵曦现在是越来越不客气了,一句废话没有,直接说明了召集集议的议题。

又要拿宗亲开刀吗?就因为东平郡王的弹劾,有阻碍农田水利法的推行吗?

这是诸位相公一致的想法。,

“宗室之制,自有祖宗法度。官家,国朝对宗亲的管理,是避免内乱之良策。无需调整。”

又是祖宗法度。赋以厚禄,别无职业藩抵之设,止奉朝请宗室犯罪,与常人同法。

说白了,就是朝廷养一群闲人,有吃有喝有玩,有职有衔无权。

这样的管理体制,确实可以有效防范宗亲谋反叛乱毕竟这时代的认一个得位正统,出师有名。

作为一个诚古的执宰,司马光这说法不算错。

赵曦想改变,自然不会随口说说。说服相公们有改变的意图,就得有说服他们的理由。

“这有一组数据,大家可以先看看。至于改不改,调整不调整,待诸位看完了再论可好?”

“我大概说一下。我赵宋宗室,以宗正寺在册人数算,如今三代尚存者一百五十余人,郡王居多。”

“第四代,也就是与我同辈者,一千百余人,为国公、郡公为主。而第五代,至今已有三千余人。以祖宗法度,应封为郡公、县公等。”

“而第六代,目前也有近三百人。应封为县公、国候。”

这时代文人对数字不敏感,喜欢用些许、诸多等等词语代替。

就如宗亲数量,在场的相公,都没有个具体的概念。顶大了只是觉得每年朝廷拨付给宗亲的钱粮多了些。

若是朝廷财政吃紧,或许早有人注意到了。这几年朝廷财政宽裕,虽然宗亲用度增加,像绵羊一般的宗亲,还不到被人注意的程度。

“国朝陈例也是祖宗法度,有封爵者必有食邑。从万户到二百户不等。”

“自然,有封爵便有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国朝陈例为七等。”

“咱取中数,以四等为例,食实封五百户算。宗亲封爵以数量众者核算。”

“实封一户,每月给钱二十五文,一年三百钱,五百户为一百五十贯。可有错?”

赵曦给诸位相公的数据,是精确的计算,也是朝廷逐年递增耗费的图表和说明。

而现在,他只是大概的估算,也让这些相公们先有个印象。

“去头掐尾,咱不算三代,也撇开六代,就以四代五代宗亲为基础核算。四千就以四千算吧。”

“每一位宗亲每年实耗钱粮百五十贯,四千户,每年朝廷需支付宗亲用度六十万贯!”

文官,在他们心里,国朝所有的阶层中,除了他们自己,没人可以享受。

宗室都是乖孩子,早年还有汝南王一家,现在已经被人忽略了。也就不会惹人注意。

所以,他们的用度,也没人专门关注过。

赵曦不相信,在这些数据下,政事堂还能容忍。

这只是大概,而真正的数据汇总,一年用于供养宗室的费用大概近百万贯。

并且,在奏折的末尾,有一个模糊的推算。四代五代最长者四十多岁,最幼者三五岁,再过二十年,宗亲的总数会超过万数,而供养宗室的费用也将翻倍

就是赵曦,在看到这数字时,也是有种恐惧。

冗兵、冗官,这些常被人提起,也是众所周知的。

这些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冗兵一项稍有改观,而冗官太敏感,还没有动。

这时候才发现,宗室也将冗起来。

或许再过百年,大宋将是第一个被宗亲吃垮的王朝。

又是一次莫名其妙的集议。

唉就不能消停会儿吗?

韩琦就不明白了,怎么自己执掌朝政以来,就没有一刻消停过?事务是一个接一个的。

往年的朝堂,虽然也乱,但乱的都是些你争我斗的狗屁倒灶事,那种事,对于大家来说,很热衷,处理起来也得心应手。

可现在呢?没一件松快的,都是触动利益的。

彦国啊!要不你夺情吧!韩琦真受够了。

一个王介甫执拗,一个司马光耿直,一个欧阳修耗日月,一个文彦博韬光养晦,两个官家的代言人。整个政事堂,自己居然找不到一个同心同德的。

就说这宗室确实该有个章程了。可被官家这样呼来唤去的,真心让韩琦不爽快。

可又能怎样?

除了开头司马光有那么一句,等官家一个数字接一个数字的说完,再没人吭气了。

从心底里,韩琦也不想吭,可就是被官家一直这样左右着政事堂,他担心近百年来,文官好不容易拿到的权限,会被官家这样一点点的拿回去。

最终政事堂就成了摆设,替官家出言的摆设。

最后能做的就是取圣旨、领圣旨、得圣旨了。

虽然在明面上,集议一直不是官家在主导,一直是政事堂的人在争论,可几件事下来,给韩琦的感觉:政事堂就是在配合官家,所有事都是官家在掌控着。11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