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四七三章 老王这锅背的冤

第四七三章 老王这锅背的冤

政事堂没让赵曦失望。政事堂不仅很快的了办法,还是少见的在政事堂取得了一致。

“宗亲之法,政事堂议定十条。第一,宣祖、太祖、太宗之子,皆择一人为宗,令世世封公,补环卫之官,以奉祭祀,不以服属尽故杀其恩礼。”

“第二,祖宗袒免亲五服以外的远亲,已赐名授官者,将军以下,愿出宫为官的随意,但必须经大宗正司投状上闻”

啰啰嗦嗦十大条还别说,政事堂相公要是想做事,还是能考虑周全的。

这十条变革措施,从祭祀,到授官,再到幼有所养老有所依,一项一项都考虑的相当周祥。

赵曦没做任何变动,直接签署了。主要是他对这时代宗亲观念了解并不深,有点无从入手。

干脆就以政事堂的为主了。

在赵曦看来,这已经相当宽限了。

“官家,今日放衙后,数十宗亲齐聚王相公府门,与王相公家仆推搡。巡捕介入方各自散去,扬言明日还会继续s”

听王中正好像有点幸灾乐祸。

宗亲堵王安石家门?没缘由呀。

“市井传言,宗亲变革乃是王相公新法内容,是王安石一手推动了宗亲变革”

这这也太扯了吧!哪跟哪呀?还真是扛雷了。

变革现在国朝的某些制度,王安石本来就是一个扛雷的角色,最起码赵曦一开始就是这想法。

赵曦的本意,是让王安石挡一下文官团体的攻击,这样避免整个朝堂是一个整体,导致他有些想法没法推动。

这些日子于心不忍,自觉的替王安石分担了些文官的注意力。没想到宗亲倒是先出手了。

朝堂还是有高人啊。

从目前的朝廷现状看,君王很好的运用了异相相搅。

革新一方和守旧一派,明争暗斗,君王的态度便越发重要本来君王的态度就重要。

这样,就造成了谁取悦君王,谁能更好的捕捉君王的想法,谁在朝堂就占据了主动。

这是文官团体最不想看到的情形。

别扯什么文人气节,更别谈风骨,那玩意儿是在特定情况下,根据需要展现的。

学会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才是至理。

农田水利法和宗亲革新的顺利推行,臣工们看到的是官家有意革新。

同时,革新派和守旧派的界线越来越明显了。而原本为守旧一派摇旗呐喊的臣工,为越来越退缩了。

这让明眼人很揪心。不是揪心革新,而是揪心这种君王主导朝廷的局面。

近百年,历三朝,几任相公呕心沥血,前仆后继,好不容易才有了政事堂分权的现状。结果让王安石这样一折腾,主动权又回到帝王手里了。

这让文官团体对现状很担心,对王介甫很恼火。

“宽夫,这样可以吗?”

“稚圭,找茬的宗亲,而官家是族长。当宗亲这般缠着王介甫,而作为族长的官家不理不问时,王介甫就明白文臣团结的必要性了。”

两个人,一壶茶,隐秘的环境,说着如今朝堂最敏感的话题。

这俩人就是韩琦和文彦博。

“稚圭,你担心的并不是新法,与大多数臣工反对新法不同。你是担心朝廷的局势。”

“如果一味的任由王介甫这般折腾,势必导致朝臣们因为诉求不同,而形成明显的两派。那样,官家主导朝堂也会成为必然。”

“最终将成为臣工取悦君王,并由君王裁决国朝事务的局面。这不是你我,乃至整个朝堂文官想看到的。”

文臣、武将、勋贵、帝王、宗亲,这是国朝的势力分割。

一直以来,都是文臣在左右着朝堂。而如今,官家用润物细无声的手段,再一次让勋贵深度介入军伍。

并且,因为改变冗兵一事,挟两次南征,一次西征的大胜,潜移默化的提升了武将的地位。

这一次,因为王介甫的原因,再把文臣分裂了。文官在朝堂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而君王的态度就会变得至关重要,再不受文臣节制了。

朝堂最大的一方势力,就这样被搅和的四分五裂了。

出发点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千差万别。

文彦博这样考虑,是站在整个文官团体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算是n远瞩。

韩琦因为参与的程度深,并不能像文彦博那样置身事外,像一个旁观者去观察整个朝廷。

不过,在听完文彦博从官家筹建护卫营之后,一点一点的分析综合。真觉得也许文彦博说的对。

筹建护卫营,小范围发展军备,南征时一鸣惊人,开矿山,铺轨道,解决冗兵

训练新军,建立军卒自尊心,讲武堂,勋贵再次登堂入室,到现在放任王安石革新

一件件一桩桩,似乎在用事实证明这文彦博的判断。

在看看原本坚实的文官团体最早进入官家产业体系的耕读世家,以及工坊城、锰矿和石炭矿那些大股东,已然自成一家了,他们紧紧跟着官家的步调,不离不弃。

这一次,因为王介甫革新变法,王介甫将一些聪慧却有投机心思,品性不端的能臣又拉成一派。

加上官家玩了一次庭辩,导致各家学派在朝堂的臣工,直接决裂了道统之争,那是堪比国仇家恨的存在。

如今的朝臣,早已不是往日的文臣了,很难将步调统一了。

所以,他俩想借一下宗亲,让王介甫清醒清醒。

如果王介甫这一方消停了,再把司马君实撵出朝堂,其他学派因为创立者官阶不高,在朝堂很难形成一方势力。

到那时,仅仅是官家产业体系拉拢的部分臣工,在朝廷还兴不起多大浪。

思谋的很到位,计划也算靠谱。

唯一内考虑到的,那就是赵曦对这类事的敏感程度。

想当初,上四军大械斗那就是赵曦谋划的。文彦博只不过是从中得到了启发,才撺掇宗亲的。

当时让他无所适从的nsn,他相信,搁谁手里为会作难。

殊不知,赵曦却深喑此道。

“中正,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查清楚宗亲闹事的领头人”

nsn,那怕是满朝堂,全国朝都唾弃的宗亲,赵曦也没敢轻视。

倒不是担心这些宗亲能起什么事若真有那能耐,就不会玩这样的伎俩。

这种nsn,最怕的就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从而浑水摸鱼,趁机捣乱。

再说了,老王这锅背的冤。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