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五一四章 这算屁的大捷(上)

第五一四章 这算屁的大捷(上)

“兰州大捷,阵斩一万!”

红翎急递从兰州、会川,经秦州、京兆府,一直到汴梁,一路吆喝一路狂奔。

朝廷又打战了吗?兰州?兰州在那边?

随着捷报向东而去,人们也打听清楚了。肯定不能算是奔走相告。

毕竟从先帝时官家领军打西夏,到后来第二次国朝南征,都是几万几万的阵斩,这万数阵斩,还不至于让人有多少兴奋。

再说了,打的又不是什么国家,仅仅是一个有不臣之心的吐蕃蛮夷部落,有什么可炫耀的?

胜利这几年对国朝好像也不再是什么大事了。

要是早些年,就是斩杀西夏三五十,那也可以称大捷了。现在就是这阵斩一万的捷报,也没引起多大的反应。

“没听说拜将出征呀?”

“拜什么将?听说就秦州府和环庆路的新军,还只是出动一万多那么点。”

“一万?一万能阵斩一万?站那儿让咱们砍?”

“你懂什么呀!新军,是新军!知道啥?新军都是陛下训练的,是陛下亲军,都是一等一的好汉……”

“刘老三,你就瞎扯吧!新军就是火枪营,火器军,都是装备虎蹲炮和大将军炮的天子亲军。”

市井的议论,似乎在叙述着国朝军备的强盛。

而捷报送至朝廷,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这一次对吐蕃作战的胜利,彻底巩固了官家的尚武之心,很有可能改变朝廷一贯以来的方针,甚至会对文武地位发生转变。

就这一次,朝廷甚至没有拜将,没有设置安抚使,没有经略使,虽然王韶有一个节制边军的名头,谁都知道那不捉数。说白了,这是一次没有文臣掺合的胜战。

原本,朝堂之所以同意这样,一是谁也把握不准官家改官制的时机,一旦安抚西北,不是一两年能结束的,甚至会因为这场战事进入相持,三五年滞留西北也有可能。

还有一点,也是普遍认同的。就是没有了官家那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谋划,大家并不相信,就凭郭逵和种鄂两人,可以赢得了邈川城的吐蕃人……那可是曾经让西夏没臧讹宠兵败过的存在。

偏偏就赢了,还斩杀了瞎毡,这就意味着,这一战,基本荡平了王韶领略河湟的障碍。

尽管吐蕃还有像木征,结鬼章等等悍将,但整个吐蕃的核心被打乱了。

在董毡身亡后,瞎毡是松赞干布血缘最纯正的首领,在整个吐蕃都是有相当影响力的,也是青塘到河湟一带吐蕃人名正言顺的首领。

这一战让瞎毡授首,意味着整个青塘吐蕃会进一步分裂,让王韶领略河湟愈发成为可能。

“虽是大捷,对我等并非好事!”

韩琦不是挑唆,说话时候的表情被一种无力感充塞。

“韩相多虑了!国朝征战胜利也不是一次两次,何尝对文臣有过影响?”

“暂且不说官家还在东宫时,由狄汉臣主广南战事,就说官家西征,诲叔南征,均是前所未有的大胜。朝廷文臣之权可有半分改变?”

“老臣为太子师时,曾与官家有过交流,定义为私人间的交谈。官家有一种理论:把一个朝廷比做一个人,单腿不管如何奔跳快速,总比不上两条腿行走。”

“奉劝诸位,别一直局限在老想法里执政。官家确实是难得的圣君,这是早就有过的共识。也别钻在各自的利益中去考虑朝政,官家这些年给诸位带来的收益相当可观。”

“各位看好自己的门生故旧,别按以往的陈例行事,在武将取得大胜之后,便开始毫无原则的弹劾。真要有这样的事这样的人,老夫也会建议官家贬黜!”

富弼越说越严厉了。回朝的这段时间,他也了解了现在的风向,不对劲,很不对劲。

似乎整个朝臣有向一个对抗官家的趋向!这很不好。

自先帝病重,到官家执政,七八年间,国朝的各项事务均呈现向好的态势。

冗兵之弊,业已解决近半。朝廷财政得到很明显增收,且年年结余。对外,即便是北辽,这几年也未曾有过过分的要求,更别提已经被打怕的西夏了。

将大理在本质上改土归流,让安南在本质上变成国朝的羁糜州,把整个那边的小国都成了国朝粮食的供应地。

如今的朝廷,那怕大的灾荒也应对起来绰绰有余。

更别说官家支持王介甫推出的青苗法皇家银行和市易法官办产业,可以预见,这两项将让朝廷财力进一步飙升。

这本该是君臣同心,开创大宋中兴的好时代。富弼就想不明白,这些朝臣到底怎么了?就因为担心官家尚武吗?还是说对官家一言而决的事务越来越多感到恐慌?

这本来就是一种自招取的行为!倘若臣工们一心为国,每次朝会、朝议、集议都能穷尽智慧,想到合适的方式,官家会驳斥吗?

那一次官家不是先让朝堂商议的?只不过总是争议不断,官家才不得不行决断之权。

富弼作为执宰,作为同僚,能说的也就这些了。至于大家是不是听进心里去了,他尽心而已。

官家之所以透露改革官制的想法,应该也是有君臣同心,众志成城的逼迫目的。官家也讨厌朝堂的繁乱!

整个国朝都认为这是一场大胜,都认为这是一次确确实实的大捷,除了赵曦这个帝王。

在捷报传来,市井议论纷纷,朝廷已经筹划如何奖赏功臣时,赵曦却看着皇城司传来的奏报,一拳一拳的砸桌子!

这算屁的大捷!

战车、新改良的虎蹲炮、新改良的铸铁外壳火药弹、新改良的火枪,齐装满员一万四千名新军,在面对三万不足的吐蕃骑兵,居然折损了三千八百名军卒!

如何对得起这些年不曾断过的高强度训练?如何对得起苏颂呕心沥血的改良军备?

这可是在吐蕃还没有接触过火器的情况下呀!

最可气的是,他郭逵和种鄂,居然摈弃了自己西征时定下的战前参谋制度,返回到原先将帅一言而决的状态!

王韶、曹霖、高敬贤,在多次进言得不到认可后,还是王韶担了责,才真正取得了这次的胜利。

若没了火器,恐怕这一次又是一次丧师辱国的大败!

这就是名将吗?依仗着兵甲之利,居然逞一时之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