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五一九章 总则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五一九章 总则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五一九章 总则

积压的事多了,估计臣工们也有憋着的感觉。

贡院的落城,再一次让那些找官家茬的臣工灰头土脸的,不管是不是有自觉,总是再一次被打脸了。

而官办产业和市易监管这两块的主官和属官,一直就没有定下来。

在两个机构初步在朝堂通过后,朝廷发了公报,凡有意于此两处任职的官员,不论品级,不论是否有差遣,不论是否有进士出身,不论是流内还是流外官,均可报名到讲武堂参加针对性的培训。

但过去这么久的时间了,培训还继续着,朝廷仍然没有对这两个机构拿出章程来,也没有确定具体官员。

再加上官家说过的官制改革。

一连串没底也没谱的事,让整个朝堂人心惶惶,暗潮涌动。

“陛下,老臣领皇命修史,自觉无暇顾及朝政。再次恳请陛下恩准老臣专心修史……”

司马光又一次提出不干这相公的营生了,还是当着整个政事堂所有人的面,没用奏折,是当面请辞。

估计在看到史志馆时想明白了。老头为了避免落面子,就抢先一步,占据主动,以表明是他司马光不想干了,并不是官家不让干了。

这有多大区别?

“司马相公,如今正值我酝酿官制改革之际,事务繁多,还请司马相公多多担待,以稳定朝局为重。”

是不是真心的,赵曦都必须这样说,也必须这样做。

“陛下,老臣自请修史,也正是为国朝官制改革而为。还请陛下恩准……”

铁了心了!陛下虽然挽留,偏偏以官制改革的由头,这让司马光铁了心要离开朝堂。

官家的话本来就是有意让他离开的说辞……

既然是稳定朝局,那就不应该有什么官制改革,既然官制要改革,就是让朝局乱起来。用这样的措辞挽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让司马光根本无法接受。

这不是单独的私下的奏对,是在政事堂诸公与官家集议的场合,司马光不管开始是真心还是假意,因为官家的这句话,再也不可能留在政事堂了。这种玩文字游戏的做法,他司马光比官家还玩的溜。

这场合,其他人都无从劝起。

官家本意是让司马光离开,话说的好听,意思却相反。司马光那耿直的性子,根本就不存在借坡下驴的可能。

他不是文彦博,也不是韩琦,拥有政客的基本素养,更不是王安石为施展抱负可以委曲求全,他更倾向于做人,做堂堂正正的人。

或许史志馆真的才是最适合他的地方。

“也罢。司马相公,你可以多用心在修史之事上,并挑选属意的官员进驻史志馆。”

“但朝廷还需要司马相公费心。关于官制改革一事,怎样的官制适合如今的国朝……司马相公通读古今,还望司马相公能在官制改革上出一把力,以史为鉴,为朝堂的官制改革多提参考意见。”

赵曦就这么一说,他也知道司马光不会是就这么一听,他会当真,并且会在故纸堆里找些依据,并形成奏疏呈上来。

用不用,那不是他司马光该考虑的,他不管处于怎样的位置,该尽的义务不会忘记。

国朝有很多这样的致仕老臣,从来不缺参政的热情。

这不,刚刚参加完贡院揭幕的遗老遗少,在听闻朝廷要官制改革时,不约而同的开始向朝廷提意见建议了。

充分表达了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参政议政的意识,还有为大宋王朝死而后已的决心。问题是,别都集中在关于保持致仕老臣待遇的问题上好不好?

所有的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划分。

也有人说,改革就必须有流血牺牲。

赵曦并不认同,他倾向于中和各方利益,并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各项改革的方法。

就如后世,两个相同意识形态的大国,休克式改革的方法确实跟和风细雨的改革道路不能比。

“关于官制改革,我初步设想是三级决策制,就是与勤政殿的格局对应。”

“第一级为内阁级,人数在五人到十一人之间,必须是以单数的形式存在。”

“第二级为执政级,人数在三五十人,现在暂不确定,以最终确定执政推举方式后再论。”

“第三级就是现在的朝会朝议,改变原来的以品级参加朝会的模式,以职能分类作为参加朝会朝议的依据。”

“三级决策层,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权限和职责,也有处置不同事务的职权,避免无论事情大小一窝蜂掺合的现状。”

“这是大而化之的原则,具体如何确定朝议人选,如何推举议政官员,如何确定内阁成员,这都需要诸公来考虑,也可以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国朝官员的意见和建议。”

“朝廷和衙门,国朝的州府郡县官员,这本身就是涉及所有官员的事,尽可能的收集意见,以确保官制改革不产生大的纷争。”

“至于框架确定后如何改革官员的俸禄和待遇,那就等前期的一切确定后再议。”

赵曦的这些话里,应该是把自己的思想都做了透露,也算是官制改革最大的一次透风。

比如决策层每一级人选的产生,就跟他要求广泛征求意见关联。

比如说执政人选的遴选,他提到了推举,以此类推,内阁成员也可能使用推举之法。

不过赵曦并没有明确,这是他给自己留了门。

集权,这一点决不能变,可如何在集中制和集权制之间找平衡,这是他尚未确定的。

绝对的集权,别说如今的朝堂并不一定能通过,赵曦更担心子不贤孙不孝的可能。

可纯粹的集中制,削弱君权是肯定的,面对国朝的现状,倘若推行集中制,很可能改变国朝现状都会成为泡影,更别提自己其他想法得以实现了。

“官制改革非一朝一夕的事,目前朝廷最为紧要的是:应该确定官办产业的名称和主官,确定市易监管的名称和主官了。”

“讲武堂的培训已经接近尾声,参加培训人员的能力评估也会很快形成。各州府郡县扑买的产业,基本设施的建设也多数已完成。”

“这两件事是需要提上议程,并尽快落实了。”

组建这两个机构的风已经刮很久了,该跑动的应该已经结束了,该交换的利益也应该交换完了。

这些避免不了,赵曦也没想着要去完全杜绝。

用其才,用制度纠正其德,这才是赵曦对这两件事的根本原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