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五二一章 揣度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五二一章 揣度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五二一章 揣度

冯京现在是翰林学士制旨诰,有一项职能是参与并记录相公们和官家集议时的内容。

官家在陈述监察衙门事宜时,他能看清政事堂每一个相公的表情。

要问冯京相公们表情最明显的是什么,冯京毫不犹豫会说:是震撼。

冯京也震撼。

官家成长于内苑,是假妇人之手养大。虽然也进学,也有太师太傅之流,更是有资善堂宗学,甚至到后来开府建衙,有了护卫营。

这所有的一切,都跟国朝的衙门运行无关。

官家接受的除了皇家礼仪,帝王之术,剩下的就该是圣贤道义,顶大了官家因为领军打战,懂得军伍方面的事务。

可现在官家倡议的监察衙门,是一个相公才能窥其端倪,并具备超人智慧才能有这般认知和应对。

一个监察职能,道尽了所有衙门的猫腻。

官家说了,这只是框架,但冯京能感觉到,官家是留给朝臣们自己去充实监察职能,而不是官家不清楚。

冯京也想起了岳丈曾说过的话:一个才智超人的君王,对于臣工到底是好是坏?

“陛下,这是微臣整理的集议文稿,可需要明发抵报?”

冯京第一次用这样谨慎的态度向官家问。

以往也问,或许口气上一样,但冯京知道,这一次的谨慎是由衷的。

“原则上我同意明发抵报,你跑一趟政事堂吧,看相公们怎么说。”

“这不是小事,在朝堂上会引起怎样的乱子,臣工们会怎样考虑,都是未知呀!”

官家这不是跟自己说的,是在感慨。冯京也觉得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赵曦并没有把所谓的监察机构全盘托出。只是在跟相公们陈述时有所提及,那就是收拢所有军伍中的内监监军。

这群人,赵曦准备以皇城司为基本,组建只属于自己的谍报和纠察衙门。

这帮人是内监,可以视作内务事宜。

当然,赵曦清楚官宦干政的弊端,就跟官宦参与军伍一样,有害无利。

从军伍中撤出监军,他相信文臣们能想出无数办法,利用监察衙门的职能来限制将领的权力。

同样,对于防止官宦干政,赵曦也有无数的办法来限制。

国朝在这点上做的很好,就比如皇城司,只有探知权,没有处置权。就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赵曦脑子里胡乱的飞,一会想皇城司的走向,一会儿想监察衙门的职能……挺乱。

这是赵曦首次明确的提出自己的革新想法,没有借王安石变法的皮。

他倒没有担心整个朝臣会冲他来。一是以往的弹章都打脸打回去了,还有就是,监察衙门是一个以文制文的做法。

蝇营狗苟的官员肯定有,同样朝堂上也有那些秉公任直之臣,更是有像老包拯类似的官员,比如司马光,比如范纯仁,就连富弼、王安石那也是在品行上很少有瑕疵的存在。

这类人多数可能对革新没有好感,但对于纠察官员绝对会赞同。

更不用说那些着急着一鸣惊人的御史言官了。

见天喊着要正风气,这样的监察机构正是一展抱负的好去处……想多了,从这些年赵曦积攒的所有弹章来看,纯粹的御史真的很少了。

但有监察官那风光无限的纠察权,想必对底层官员的吸引力小不了。

“子华,宝臣,你二人可曾与官家说过衙门俗事?”

韩琦也对官家所谓的监察疑问,他觉得官家不可能无中生有,没有经历官的资历,不可能窥见衙门的猫腻。

在政事堂,或者说放眼朝堂,跟官家关系密切的也就韩家、吕家、王家属于文官世家。

“稚圭兄,别说我等二人,就是跟官家接触过密的诲叔、玉汝也不曾与官家谈及这些。”

韩琦喊表字,也就是说这不是正式的对话,是放在一个闲聊的氛围下扯咸淡的。

韩绛也就顺着这意思来了。

在政事堂,韩绛跟吕公弼有点例外。本质上他俩并不属于潜邸旧臣,但勾连上又能跟潜邸勾连过深。

很多情况下,他俩在政事堂都是随众的。当然也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过在表达上要含蓄和委婉,不会去事事争先。

同样,一旦政事堂与官家有冲突,他俩会毫不犹豫的站队。

“稚圭,别想多了。官家可能就属于天授那类人,自官家还是少年时,我就接触很多,官家有时候随意说出来的话,就是我,也需要深思而方有所得。”

“诸公,如此这般的君王,又有如此这般的中兴迹象,我等又何必纠结于此?只要看到这是百年不遇之大趋势,我等附于尾翼又如何?”

韩稚圭能力是有,可惜就是有些格局不大。无论是文武之别,还是君臣制衡,韩稚圭看的太重了,并且有点不分时宜。

在富弼看来,不管是文武之别,还是君臣制衡,这都是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发挥作用的制度,不可一概而论。

文强还是武强,首先看国朝需要什么,最迫切的是什么。

君臣制衡也同样如此,贤君顺之,常君辅之,昏君制之,暴君抗之,这并不是常态。

冯京文稿并没有问题,完全是以君臣奏对的形式撰写的,并且在格式上充分体现了君臣问答奏对。

说起来政事堂相公不应该承官家的这份功劳……

“官家以为如何?”

“回相公,官家以为善。”

冯京脱口而出是这句话,可他感觉官家的心思就是这样。

多少次了,官家总是在提点朝臣,总希望朝臣能把他心中所想说出来,好避免事事都是官家在主导……这就是冯京的揣度。

“那就明发抵报吧!”

要说冯京真有这份认识,就不至于现在还只是个挂了翰林学士名的制旨诰,而吕惠卿就要独单一面,做一个衙门的主官了。

论起步,冯京要比吕惠卿高很多。

冯京之所以这样去揣度官家,都是他岳丈不停教诲的作用。

那怕冯京对政事愚钝,被岳丈反复的提点,也不由的要向那个方向想。

岳丈说过,不管是青苗法还是市易法,其实官家应该是早已有了定论,借王安石的口,把新法置于朝堂,并一点一点的引导朝臣向官家需要的方向推进,然后官家再借众臣之意而决……

冯京仔细想过,真要是按岳丈的推论,所有事就都合情合理了,比实际发生的过程还合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