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五六五章 强弩之末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五六五章 强弩之末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五六五章 强弩之末

"爱书网"访问地址

其实,富弼以及政事堂相公们真正震惊的并不是什么白登山,或者说白登山无法与官家的预判相媲美。

当辽使说出签订盟约地点预定在白登山时,富弼他们便想起官家令种鄂兵发大川岭的诏令……

那时候,他们都认为官家是因为被称为皇侄后的恼怒,是一次情绪的宣泄。当然,同样也是国朝武力宣扬的方式。

甚至种鄂和郭逵配合着伏击辽军,他们也以为这是主辱臣死的反击。

当辽使说明大川岭的险要位置后,再想想官家一贯以来的谋略,不得不以为官家这是一次精准的预判。

赵曦不明白为什么朝堂会成了这样,相当纳闷,想来是白登山的典故让朝臣愣了。

散朝了,没有叫谁留对,政事堂的相公们都跟着到了议政厅。

“官家,白登山……”

“富相,所谓不详之地,所谓寓意更是无稽之谈。北辽确定白登山,恐怕也是知道汉高祖之典故,故意而为之。”

“当一个朝廷需要借这种毫无意义的寓意来给自己壮胆时,也就意味着这个朝廷已经没了胆略,不足为虑。”

“我不是汉高祖,他耶律洪基也不是冒顿单于,狄青、种鄂以及郭逵也不是刘敬!”

时过境迁,根本不相干的事,赵曦真的没在意什么寓意。

当北辽确定在白登山签订盟约的那一刻,赵曦知道,北辽已经输掉了气势。

他不希望自己的臣工被这种虚无缥缈的说辞左右了,开口便说明了,拒绝相公们劝阻。

“官家,老臣并非在意白登山的寓意。今非昔比,汉时的境况与国朝如今无法相比。老臣是想知道官家命种鄂出兵大川岭的原因……”

富弼说完,诸位相公不约而同的颔首。

的确,现在的政事堂相公们,没一个是迂腐的纯文人。天人感应也好,还是汉儒传承也罢,这几位都不是读死书的性子。

相对于寓意,他们更想知道官家是如何知道北辽会确定白登山为签订盟约地点的。

“我并非是提前判定北辽会确定白登山为签订盟约之地,但是大川岭的险要是可以确定的,那里的地形决定了大川岭的作用。”

“诸位请看,种鄂大军在已经基本将应州一带牢固掌握,现在说应州是国朝边州也无不可。”

“而狄青大军清剿云州一带,也基本掌控了云州。北辽选择谈判的地点,肯定不会选择在云应二州。”

“同样,选择蔚州、弘州这两个北辽控制的州城,我大宋也不会同意。所以说,签订盟约的地点只能是在野外,还是双方战后交错的野外。”

“而大川岭以南为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东西伴桑干河而行,向北有条可并行十匹战马的峡谷,距云州以东不足百里。”

“只要签订盟约之地在野外,大川岭伏兵都可能对签约之地形成威胁。”

经过培训的皇城司探知,实际测量的地形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随着赵曦的解释,诸位再对照者沙盘看……大川岭的重要性很清晰。

不过,相公依然震惊于官家的预判。

唯地形熟尔……这是赵曦的解释。不管是谁,死盯着一块地方看,看上一年半载的,也能将那片地形印入脑海。

政事堂相公或许能不被白登山的寓意左右,可赵曦没想到会在朝堂引起如此大的争论。赵曦极度怀疑都是闲的,闲出来的毛病。

战时,都忧心战果,朝堂一度很清静,没人嗦,也没嗦的奏折。朝堂各司其职,各衙门运行正常。

现在河东路之战算是告一段落了,朝臣们又开始找存在感了。

好歹都是读圣贤书的,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这种无根据的牵扯,赵曦不信朝臣们不清楚。偏偏就是要劝阻他拒绝北辽。

还不能说不对,确实都表达了对官家生命安全的重视。随他们吧,都已经习惯了。

说实话,在赵曦看来,没有比白登山一带更合适的签约地点了。若是他能另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地点,他也不想让朝臣们这般嗦。

再说了,赵曦之所以任由北辽定时间,定地点,这是一种心里上的蔑视,想给北辽表达一下:我大宋不在乎!

也就是说,我们具备了不在意你们北辽玩这些猫腻的能力。

战争,不存在不损耗,无论是朝廷的财务状况,还是工坊城的营造,或者是近一年征战的军卒,都基本到了一个临界点。

种鄂攻打大川岭,郭逵伏击辽军,更像是在做唬一唬的事,目的更像是震慑。

不足十万军卒,需要负责四州之地的安靖,再抽调兵力作战不会那么轻松。

云、朔、应、寰四州,并不是国朝的治理下的州城,而是刚刚从敌方打下来的城池,安靖的任务甚至比攻打还繁重。

或许有人会觉得,毕竟那是汉人为主的城池,早就期盼着王师北上,会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王师的接管。

可赵曦清楚,这不可能。后世这种事多了,那怕是和平收复,仍然有顽固不化分子制造事端。更何况这是硬生生的打下来的,在战争中斩杀的北辽汉人林牙军,绝大多数都出自这四州。

北辽建立契丹王朝比大宋早,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一百多年了,四州的民众认同中原正统王朝的几乎没有。

在这样的大势下,指望平稳接管谈何容易?

可不管是国朝的朝堂还是军伍,对于燕云十六州的情感并没有因为被北辽统治百多年而减弱,反倒是越发浓烈。

同种同族同胞血亲……国朝一直是这样认同燕云十六州百姓的。

就看大战结束后的奏报就知道,四州的内靖公务相当繁乱。

狄青等人本就不擅理政,而派遣过去的文官又过分倾向于王道圣贤的治理办法。整个四州的安靖其实就是一团麻。

希望韩稚圭能改变现有状况吧!

任由北辽来选择签订盟约的时间地点,是不想让北辽看出国朝大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摆出一副我不在意的态势,是为了能在谈判中占据主动。

这时候,国朝越是表现的好战,反倒越不可能真的开战,一旦稍微露点底,战争必将再次爆发。

毕竟,人家北辽组织能一战的大军,比国朝要容易的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