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五七七章 大棒和甜枣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五七七章 大棒和甜枣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五七七章 大棒和甜枣

在这个时代,赵曦不会傻乎乎的去推动什么全民所有制,不现实。

记得后世有个关于封建的说法和定义,认为从秦起,历代王朝就不再是封建,而是皇权集权的社会形态。

赵曦来到这个时代,才真正的明白是不是封建。

按原本的历史轨迹,过百年以后,或许真的就成了皇权集权社会。往前说不准,但大宋绝不是皇权集权,而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封建。

大宋没有分土地,没有建诸侯,而是对少数人分封特权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只是这个少数人是一个阶层,还是一个随时有变化的阶层……士人。

或者是大宋是一个封建与中央集权同时存在的时代。

因为这个少数人的阶层得利,从而在整个国朝形成一个,以士人阶层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社会环境和风气。

而赵曦作为帝王,想要让这个王朝久存,也不得不用心来维护这个阶层。

鉴于后世形成的世界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让这个王朝强盛,尽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赵曦知道,其实人与人对富裕的理解是不同的。后世有人把赚一个亿作为小目标,有人觉得城里有套房就是富裕,同时也有人觉得在家乡盖大瓦房就算是富裕。

放在当今的这个时代也一样。

最早的那批厢军,对于整个国朝的禁军厢军而言,就是富裕起来的一个群体。即便是那些最早转民的厢军军卒,也自认为自己是富裕家户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付出的劳动,更多的价值被东家们赚取了。

社会,正常的状态就应该是有阶层之分的,这一点不分时代和地域。

所以,赵曦必须得把云应四州的资源拿出来,由统治这个时代的阶层分享。

同时,他也需要为所谓的朝廷谋利。朝廷就是个概念,可以是单指他赵曦,也可以说是朝堂即朝廷,再往大点说君臣子民合起来才是朝廷。

“两成归朝廷,一成归皇家,两成由驻军和工坊城分配,其他的扑买认领。而权限仍然是只有分红权,没有参与决策权。富相,为何这次官家将决策权赋予国营寺?”

对于官家分配云应四州资源的方案,政事堂没人觉得意外,无非是让出的利益大了一些。

可官家将经营权赋予朝廷的衙门国营寺,这一点有点不理解。

“韩相,本来就该由朝廷操持,既然是国朝产业,单纯由皇家主导不妥!”

王安石说的话韩琦根本不当回事…~这獾郎也可以算得上会谋财,但真要说能看懂官家的意图,也太高看他了。

相比他王介甫,他韩琦对官家的熟悉要比王介甫深,而富彦国却是最能领会官家意图的,那怕是后知后觉。

“没人比官家更懂得度,也没人懂官家所虑深远,也没人比官家更缜密。”

“在此之前,所有的产业由皇家,或者工坊城经营,其实是为朝廷培养从事这类新生产业经营的人才,也是为大家做榜样,树模范,让未来的产业管理有参照。”

“从本意上,管家并非为求财,而是为国而谋。交给朝廷也就不奇怪了。”

“而这些年官家指点的那些产业蓬勃发展,也用事实证明了这种方式的价值。交不交于朝廷又怎样?”

还有一点富弼没说,只要工坊城在官家手里,又控制着雁门关天险,云应四州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工坊城是各种资源需求的风向标,而雁门关和轨道运输又直接决定了云应四州资源内销的渠道。虽然官家是放开了主导权,可仍然对云应四州的资源产出有相当大的话语权。更何况薛向还是官家的死忠。

富弼可以肯定官家有这样的心思,自己就算是为君讳吧!官家,什么时候让事情脱离控制过?

“诸位,官家旨意的几点原则可有意见?若是没有,就明发抵报吧。同时将出关政策也由各类抵报明发天下吧。”

富弼能感觉到官家的着急,这还在归程的马车上,就迫不及待的要将方案成文明发了。

也确实该着急,朝廷官制改革正进行到关键时刻,就被这一次战事叫停了,还一拖就是一年多。

如此一来,官家前期营造的环境和氛围,精心谋划出来的时机,也因为这一年多的时间给消磨殆尽了。

前路漫漫呀!

真正感觉前路漫漫的,还有京畿道、京东路、京西路的那些废物禁军们。

《蹴鞠快报》、《时论》这些面对大众的报纸,在头版最醒目的位置刊登了朝廷对这些废物禁军以及百姓的政策:出云中做矿工,转民籍分田地。

这到底是机遇还是风险,真心让人难以琢磨。

要说做矿工,在整个军伍中,已经是被验证了的事实,肯定是好事。

可现在却是要去云应四州,那可是边州,还是刚刚收复的边州,能安稳了吗?

大理矿城不错,那怕是在大理境内也不担心,因为大理从来没在大宋跟前占过便宜。北辽不一样呀,百多年,也就雁门一战算是大宋赢了,谁知道接下来会怎样?

云应四州勘探出石炭,勘探出金银铜铁铝矿,谁知道北辽会不会发疯,会不会大军压境再一次把云应四州给抢回去?

到那时候,别说是矿工和田地,恐怕小命都不一定留下。

可是,朝廷给的利益确实让人眼红。

做矿工不说,还会给家眷分口粮田。

作为禁军军卒,他们是没有田地的,只有军饷,还是被上官克扣以后的军饷。

最早的那些矿工,一个个都富的流油了,不说每年回来探亲时显摆的样,就连亲族都拉扯着去矿城发财了。

相比于大理,云应四州真的不算远。

矿城才多大?而云应四州,那可是四州之地呀!禁军就再不抵,也是军卒,也受过战争的训练。若全是禁军转民,再加上驻防云应四州的新军,也未必怕北辽吧!

再说了,听说朝廷将铺设直达云州的轨道,也就是说朝廷往关外运兵会很迅速,更不应该怕北辽入侵的。

唉…~到底如何是好?

朝廷之所以这次给这样的优待,恐怕是要彻底将禁军全部转民了。

倘若失去了这次机会,或者说留下的只是少部分,朝廷还会给活路吗?

大棒和甜枣,有的选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