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五八三章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五八三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五八三章

做事不难,难在协调人际关系,难在平衡各方利益。古今同理。

即便赵曦是君王,也一样需要协调和平衡,特别是在大宋这样的王朝。

这一次,对于大宋朝廷而言,推动监察衙门开衙办公,估计是大宋君臣最为一致的一次政事,整个朝廷没一丝杂音。

可能在特定的朝臣眼里,这一切都是官家深远谋划的结果,毕竟这是官家致力推动的。

其实,监察体系的推动,在赵曦看来已经水到渠成了,即便有少许反对者,也掀不起浪来。并不急于这一时。

对于准备就任监察官的培训,赵曦并不单纯培训他们监察条令条例,更多的是要灌输一种信念,忠诚和家国理念。

后世洗脑式的信念灌输方式,在讲武堂已经成型了。

对于军卒和武将,让这种理念扎根脑海,比监察官要容易的多。毕竟这些监察官是接受了所谓的圣贤之道教化,是被国朝士人至上的氛围感染过的。

所以,赵曦还真不急于一时,甚至于他都想与官制改革同步推动。

现在倒成了群情激昂的要求开衙办公了。

这一次,真不是谋划而来的。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如其说现在满朝堂要求推动监察是赵曦谋划,不如说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无数的偶然和谋划,经过长久的酝酿,自然而然的就到了这一步。

没有幼时借曹太后之手拉拢老六家,也就没有了后来可以在广南锰矿和大理矿城中占据话语权的资本。

没有万尹山演习碾压文彦博率领的禁军,并偶然遇到富弼,就不会在文彦博和富弼心里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

也是因为那一次,赵曦南征,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开始解决国朝冗兵之弊。

然后再主导了货币之争,灾年之战,叛军之乱,一步步的构建了可以左右国朝的工坊城体系。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赵曦逐渐有了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势力,还有了可以横扫整个时代的新军武力。

仿佛就在一瞬间,他已经不是朝臣可以抗衡的了。

真正的经历了南征北战,完全的树立了一个尚武而强势的帝王形象。

同时,又不止一次的将朝堂臣工玩于鼓掌,让朝臣心里对他真正的产生了畏惧。

借势、借力,挖坑、填坑、埋人,一件件事做下来,基本上让朝臣有了敬畏,也越发对自己的手段恐惧。

这才有了韩琦和文彦博玩小手段却不得不换个方式解释,才有了皇城司掺合朝政,却无人异议,只得推动监察,用这种委婉的方式阻拦皇城司介入朝政。

因为,没人知道皇城司到底拿捏着多少事!

当然,既然到了这一步,赵曦也没理由去阻拦。用监察衙门去做官制改革的实验田,倒也正合他的意思。

所以,监察衙门就算是正式开衙了,监察官也就顺理成章的以新官制试点的形式推开了。

设立总监察一名,为从二品或正三品级,待遇除保留从二品和正三品本官俸禄外,以国朝所有从二品和正三品的各种贴职俸禄平均数,作为统一的贴职俸禄,取消了其他名目繁多的贴职。

范纯仁是上州府衙就任第一任总监察官,官阶定为从三品。

副总监察官三名,其中一人兼任内参总编撰。官阶为从三品或者正四品,同样是以从三品和正四品本官俸禄为官阶俸禄,以国朝从三品和正四品各类贴职俸禄平均数,作为贴职俸禄。

蔡确也算是真正进入了朝廷高官的层级。

所有贴职俸禄,不再永远跟随本人,只会随本人的职能而变化,同时,官阶俸禄也如此。

一旦致仕,保留本官俸禄,而贴职俸禄减半。

同样,受到朝廷奖惩,若本官不降职,则由贴职俸禄增减来体现。若本官降职,则是本官和贴职双俸禄同时体现惩处力度。

国朝的所有州府郡县,全部设立监察衙门的派出机构,驻地监察官的一律耗费,将由监察总部负责,与地方州府不产生任何关系。

并且,所有监察官全部实行五年轮岗制,即监察官在一地一州一县,甚至一路任职都不得超过五年。

每一路设路监察一名,巡监两名。每一府设府监一名,副府监两名,以此类推,一直到县。

各级监察衙门属官若干,根据军路的地域大小,重要与否等等要素,确定派出监察官的数量。

所有路一级的路监察,官阶统一为正四品或者从四品,俸禄计算方法与总监察衙门相同。

路一级的监察官,调查的权限仅限于州府郡县,涉及路一级的朝廷大员,将由总监察衙门派员调查……避免路监察的权利过盛而干涉地方州府的政事。

同样,府一级的监察权限仅限于一府以下的县官。

在监察体系中,国朝权发遣职衔的陈例并摈弃了,也就是说,就任监察衙门的职位,同时会对应相应的官阶。

所有监察衙门没有干预州府郡县官员任命的权利,而州府郡县也无权干涉监察衙门调查定罪。

已经定罪,将由监察衙门依照相关条令条例执行,执行有专门的执行官,皆为因各种原因不再能征战的军卒组成。

如此一来,监察体系真正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体系。

同时,各州府驻军也派驻了监察官,统属于该州府监察衙门,不参与军伍各项工作,只负责查办不法事。

国朝的整个监察衙门,只负责调查和侦办事宜,并不参与定罪。经过侦查后所得到的证据,形成卷宗,统一移交到刑部衙门或大理寺定罪。

地方州府官员,不再负责有官身人员的刑名事,统一由监察衙门负责。

同时,朝廷开通了地方官奏报监察衙门的通道,形成地方州府主官和监察衙门相互监督的机制。

监察衙门直接向君王负责,而地方官则对应朝廷的政事堂,也就是将来官制改革后的议政和内阁。

以此体制,上升到最顶层的君臣制衡。

整个环节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刑部和大理寺定罪和处置权分离。

刑部和大理寺只负责定罪,根据不同官员职位,最终处置权归朝廷和君王。

说到底,这还是集权的具体体现,更有利于朝廷对地方州府的统治。

这一系列流程,分权…~制衡……集权,最终还是君王或者朝廷意志的体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