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五八二章 原来如此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五八二章 原来如此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五八二章 原来如此

让赵曦感到欣慰的是,富弼同意了朝会和议政中的武将比例,就是政事堂的其他几位,也并没有针对这一点有异议。

这一次,赵曦安排韩琦和文彦博处理禁军安置事宜,是真没有想到会导致他俩在三级决策制上闭嘴。

因为赵曦不可能预料到他俩会玩小心思,会搬石头砸自己脚。

雁门之战以前,赵曦已经初步拿出了三级决策制的概要让相公们看了,那时候很多都还是概念,框架都没有成型。

而韩琦和文彦博在放任禁军在河东路游荡之前,赵曦已经把初稿拟定。

可是他真没想到韩琦和文彦博会把把柄送到手里来……

朝臣可不这样认为,就是富弼也不这样认为。

王安石本来就倾心于改变国朝现状,自然不会反对。而韩绛和吕公弼历来以官家为主。

在政事堂里,真正有可能反对官家三级决策制中武将问题的,唯有韩琦和文彦博。

偏偏他俩因为云应四州武将利益问题,在处理禁军上出了昏招。虽然心知肚明的过去了,可韩琦和文彦博确实是官家抬手了,否则他俩不可能联名干一个什么《论边州制衡疏》。

这是自知理亏的表现,也就导致他俩不可能在三级决策制上去唱反调。

朝臣中,够资历任内阁的很多……

在富弼看法里,这一切都在官家的预料之中,就是韩绛和吕公弼也是这样认为的,估计整个朝堂有多数臣工都这样认为了。

所以,出现了赵曦认为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居然没有朝臣针对朝会和参政比例之事上奏,真是奇了怪了。

赵曦突然有点看不明白了。

不管是朝会,还是议政,很明显,这将是国朝权利的体现,地位的体现,文臣团体居然就这样认可了?

毕竟在三级决策制的章程中,赵曦明确了,一旦经过三级决策制而确定的国策,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必须遵照执行。

“官家,如今的朝会也是文武列班,可曾见有武将在朝议时发言?”

富弼这样解释现状。

或许是这样吧。可三级决策制有明确的条款,不管是议政还是朝会,不论文武,都是有任期的,并且,若不能胜任职责,即便是任期内,也有可能被罢免。

只要进入朝会和议政,就必须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和作为……之所以加这种强制性条款,赵曦就是不想让武将继续弱势,想让他们在三级决策制中充分发挥作用。

难道文臣们看不到?这一点,武将就是为保住在国朝核心权利阶层的地位,也不会继续像当下这般,带着耳朵上朝。

“富相,一旦三级决策制推行,与如今的朝会会有很大不同,框架中已然充分说明。”

赵曦总觉得这事不那么简单,就是皇城司那边也没有特别是奏报。

考虑到富弼的配合程度,他觉得需要开诚布公的谈一谈。

“官家,其实在这一点上,老臣也很疑惑。朝会和议政的武将比没超过如今朝堂文武列班是一个原因。”

“在老臣看来,新军、讲武堂、工坊城,自己监察衙门的执行官,都有武将职衔。很有可能臣工们会认为这些部门的武将职衔入朝会和议政不可逆转。”

“另外就是,国朝的武勋世家,不管是开朝时的高家、使家、曹家,还是后来居上的向家、折家、种家等等,在朝会和议政中拥有席位也属于正常。”

“还有一个可能。国朝在事实上,文武的界限并非如表面那样明显。这需要在确定具体名额时才有所表现。”

或许这样能说的过去。就连富弼也不敢肯定。

官家似乎认同了。

确实,赵曦认同了。本来赵曦也不会单纯的以为国朝的文武就是全然割裂的。

韩琦敢杀焦用,那是因为狄青这个主帅就是草根,焦用更是如此。但韩琦对于那些武勋世家的子弟却是另外一种态度。

别说见了曹利会恭称太尉,就是见了向家的向鸣中,也一样客气。至于种家和折家,那怕是看不上眼,也没有当面落面子的事。

大多数文臣,多多少少都跟武将是有勾连的。关键在是不是成了气候。

就即便现在安置处理的这些废物禁军,不一样能在朝堂找到跟脚吗?

想来都以为这三成的席位,是留给武勋世家和有跟脚的吧。

然而,直到赵曦看到了朝臣集中上奏,要求尽快推动监察衙门办公时,赵曦才恍然明白:原来如此。

真正的原因却是从这一次禁军北上安置引起的,是因为朝臣们的恐惧导致的。

因为韩琦和文彦博放逐那些废物禁军,用强令逼迫他们北上转民。

他俩的目的,是让这些禁军在一定范围内能有一些骚乱,不管是骚扰州城,还是阻拦轨道运输,亦或是落草为寇,都能激起赵曦对武将的防范,从而对云应四州的利益分配调整。

只不过赵曦在第一时间杜绝了所有的空档,让新军和轨道兵严阵以待,堵上了他俩做法的漏洞。

当时赵曦是为了避免朝臣们嚷嚷,才把皇城司拿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情报,通过内参明发了。

也正是这一点,让朝臣害怕了。

前朝武后的梅花内卫,侦办了多少臣工,作为朝臣几乎没人不知道。

国朝自开朝,将武德司改为皇城司,由官家直接统领,担负着宫卫和密谍之责。

官家自即位以来,两次利用皇城司的奏报处置朝臣,这不是好兆头。

偏偏这两次,都让朝臣无从反驳。叛国投敌和文武勾连,都是忌讳。

但是,作为朝臣,谁也不想时时处于监视中,更不希望以内监为主的皇城司插手朝廷事务。

不仅仅是不希望如此,更对这样的行为担心,甚至到恐惧的地步。

从先帝的仁慈,直接转变成今上的强势,很难适应的。

朝臣们还是希望,属于朝臣的事,应该由朝臣解决,而不是密谍和官家。

这时候,官家推行的监察体系就成了将密谍摈弃在朝廷之外的利器。

因为监察章程的纲领中有一条,处置朝臣,必须经由监察官调查,并取得真凭实据后,依据监察条例,对照处置。

虽然官家有赦免权,却没有任意加罪的权利,同时,那怕是官家,也不得推翻监察衙门查验后的定论。

朝臣们之所以不再武将比例上纠缠的原因,是他们在担心皇城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