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五八一章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五八一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五八一章

赵曦对于现在的政事堂组合还是相对满意的。

富弼有大局观,也懂得变通,并且具备相当的政事智慧,把握大势的能力突出,朝臣基础扎实,协调能力无人可比。

韩琦和文彦博,虽然在私德上有些瑕疵,执着于文武之别,重私利,甚至有时候会出昏招。但基本上还在可容忍范围,没有太过分的行为。

鉴于他俩的办事能力,赵曦也不去求全责备了。毕竟当下的朝臣多是这样。

赵曦也没指望满朝文武都有为大宋江山奉献终身的理想信念。能在特定限制内不越轨,并且一定程度上做好份内事,赵曦就满意。

看看满朝堂多数臣工耽于嘻乐,疏于理政,重言辞而轻实干的实际情况,韩琦和文彦博的瑕疵在可控范围,赵曦不去介意。

而韩绛和吕公弼,或许是因为跟自己的关联太深,反倒是看不到他俩在政事上鲜明的立场了。

但是,从政务处理来看,吕公弼保守且棱角分明,而韩绛相对要圆润。

至于王安石……唉,怎么说呢。这应该是个有家国情怀的重臣,也是个有执政才能的臣工。

相对于韩琦和文彦博,他王安石品性上更胜一筹,相比司马光和欧阳修,王安石又在理政上强出几分。

唯一让赵曦担心的是,因为前几项变革,自己借了王安石的名,让王安石担了风险,做了枪头,从而冷了他王安石的心。

从这些日子来看,王安石也确实有些消极了,不再出头,只是用心做好份内事……这让赵曦很无奈。

“王介甫家里出什么事了?”

赵曦手里拿着王安石的请假条,算是请假条吧。

“回官家,王相儿子在王相随官家北上塞外期间发病了。听说这一次发病很凶险,几乎没了性命。”

“发病?”

“是的。王相公的长子王,听说是痨病……”

王中正回话时很平淡,可好像有点幸灾乐祸的情绪在里面。

怨不得王中正这样。别说是王安石,就是王也从来没给过他王中正好脸色,很看不上他们这些阉人。

怎么说他王中正也是官家的亲近人,王大参给脸色还说的过去,你王一个舍人,有什么资格甩脸子?

王那人……唉!好像天下人就他和他爹算个人物。

赵曦不确定是不是真的,反正据皇城司探知奏报,这王私下曾直呼他赵曦的名讳。

赵曦倒不会计较这些,只是觉得这孩子有点太轻狂了……想想他爹,也能理解。

“遣御医去看看吧!顺便让内苑备一些滋养的物品,一并送过去。”

赵曦虽然不懂医,也对痨病有些了解。知道这是结核,就是后世也是可以要命的病。

王算个有才的,不过因为他的性子,赵曦并不看好。相比章、苏辙之流,他王还差点,有点偏执。

还不够让赵曦亲自去看望的资格,表示一下,也是因为王安石的缘故。

三级决策制的框架在朝臣中已经开始初步探讨了。也开始了接近于刺刀见红的纷争。

赵曦只是抛出去个框架,比如说,他拟定朝会实行每年一次,而参加朝会的臣工,将不再全部是京官或者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也不单纯论品级,而是根据品级、职衔、职能、行业等等,来确定参加参加朝会的臣工。

也就是说,很可能你只是个六品,还是地方官,也有可能参加一年一度的朝会。还有可能,你三品大员,由于职能的原因,你将失去参加朝会的机会。

再说议政一级,赵曦初步拟定不超过五十人的议政阶层。这将是整个大宋朝堂真正的权利阶层,同样不论是不是京官,不论品级高低。

之所以拟定不超过五十人,是因为考虑到国朝的现状。一个是行政区划的划分,一个是管理体制是不条例,还有就是国朝如今叠床架屋的官制,最为关键的是,国朝有太多资历老,能力强,却因各种原因不在重要岗位的官员。

这将是真正有议政权利的一级,可以说是有权利决定大宋政策走向的一级。

最后才是内阁一级,这一点跟政事堂倒是有些类似,是整个国朝的决策层。

赵曦的考虑,内阁实行分工制,借鉴后世,以及大明的内阁制,实行首相和相公分工制。

总体的框架,赵曦算是照搬了后世的整个体制,甚至这三级决策制中的官员确定,赵曦也是照搬了,在特定范围内推举。

赵曦还不至于真的让从下而上,逐步推举。基本上还是由他跟政事堂圈定范围,然后从中遴选。

这个三级决策制,最终的归拢点,还是集中在他赵曦这,也就是君王,是最终的裁决者。

一旦三级决策制成行,朝会一级是参政,议政一级是论政,内阁一级是决策,君王裁定。

而不在整个三级决策制中的官员,只负责执行。

朝廷将规定各种奏请的方式和途径,不会像现在的朝会那样,一遇事就争吵个没完。

其实真正伤筋动骨的是,一旦三级决策制完成,朝廷将重新厘定官制。

朝会一级、议政一级,包括内阁,将实现贴职的待遇统一,将清理各项补贴,只保留职级和贴职两项。

赵曦在框架中同时提出了文武同等待遇的想法,提出了文武转任和职衔变更的设想,提出了地方州府多部门相互制衡的架构,着重了权利收归朝廷的体制建设。

这些都还无所谓,毕竟属于文臣之间的争端,是京官和地方官之间的争端。

文臣的论资排辈是陈例,所谓争端,也是同一层级的因一个名额的争端,或者说有些幸进之臣的争端。

赵曦真正担心的是,他在讨论稿中提出,朝会武将的比例要在三成以上,而议政一级武将的比例也不低于两成……这才是赵曦担心会遭到激烈反对的条款。

就目前国朝的现状,武将在朝政上基本可以忽略,那怕是那些勋贵,那些世家,也不曾有针砭朝政的,根本没什么话语权。

尽管这些年赵曦致力于武将的地位提高,可接受他那一套理念的武将,在目前还都属于中生代,没资历跟文臣抗衡。

所以,赵曦只能定为讨论稿,因为是讨论稿,赵曦也会同政事堂,规定了朝臣补充和完善三级决策制的方式方法。

规定每位朝臣,均可以针对讨论稿的设定予以评判,但必须得理由充分,杜绝空话套话大话那种纯粹因反对而反对的奏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