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五八六章 撞枪口的苏轼

第五八六章 撞枪口的苏轼

韩琦也曾豪情万丈,但范老相公的遭遇告诉他,在这个积重难返的大宋朝堂,随波逐流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他失望的不仅仅是朝臣,更是对赵姓官家的失望。

虽然当今圣上自即位以来,可以说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这是因为还没有遭遇到过于凶猛的抵抗,也可以说当今圣上用他妖孽的智慧,消融了一次次的抵抗。

可韩琦不确定,这个已经在歧途上前行了百年的大宋,官家能不能真的矫正方向。

他觉得,自己被动配合在现时也不算错。

当然,他也知道自己与文宽夫的不同,这也是一旦遇事他会找富彦国讨教的原因。

他与王介甫也不同。至于跟韩子华、吕宝臣更是大不同。

文彦博文宽夫,是一个被大宋朝堂彻底浸染过的官僚政客,已经能熟练的在朝廷利益和家族个人利益中找平衡点的能人。

王安石王介甫,却是一个怀着家国情怀,致力于改变大宋现状的野心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三句话,已经可以明证他的抱负。

而韩绛韩子华,吕公弼吕宝臣,在官家还是孩提时,就已经登上了官家的船,那老六家是官家最为坚固的基础。

在整个政事堂里,他韩琦唯一能学的就是富弼富彦国,偏偏他的个性做不到富彦国的圆润,他的理念也很难与富彦国契合。

他能做的就是先观望……

在国朝监察衙门开衙办公的当日,官家昭告国朝臣工:既往不咎。也就是说,监察衙门只侦办自监察衙门开衙办公以后的官员职守案件,不究竟往日的不法事。

这也让朝臣们放下了包袱,也为整个监察衙门的官员打开了一条新生的路……监察官也不是圣人,也不能说根本就没有过过错。

这是一阵风,还真刀真枪的实干,没人确定,或者说观望的还是多数。

……

内参监察版,是留给朝臣们发挥风闻奏事的地方,发挥原本朝堂御史台谏的作用。也是监察的源头之处。

赵曦是把内参监察版当做后世承担受理职能的部门。这样既省去了被无聊弹章烦扰的麻烦,也没有断绝言官奏事的渠道,还可以撇开政事堂和官家,公布于众,等同于当堂弹劾。

由于朝臣们的观望态度,官家又昭告天下既往不咎,一时间这内参监察版,几乎就是在刊登监察条例的细则。

都还是有不顶风作案的觉悟的。

今天,内参监察版有了第一个弹章文章。撰稿人是吴安持,中书舍人,王安石女婿。

该弹章是针对开封府推官苏轼的。话说苏轼,于含香楼饮宴,结识了名为留香的歌妓,容颜才情深得苏轼喜爱,也受到了苏轼的大力吹捧,以苏轼在士林文坛的名声,此留香的风头一时无两。

偏偏就在这个档口,留香被人看中了,并交了赎金,买断了留香在含香楼的契约。

当留香转籍的文书递在苏轼案头时,苏轼以尚未足月为由,将留香转籍的文书搁置了,甚至还话里话外的让事主好自为之。并且接连几日,夜夜于含香楼点留香的牌,真有点郎情妾意的意思。

苏轼还在含香楼说了醉话,扬言那事主妄想了,必定遭祸。

事实上,苏轼并不是阻碍留香转籍,从苏轼往日的作为,他倒是相助歌妓转籍的故事要多一些。

只是这次买断留香契约的是一商贾,留香不情不愿,难免跟自己的恩客牢骚几句。

天性怜香惜玉的苏轼苏子瞻,就以很不怎么样的借口,想让那商贾知难而退……

搁以前,这肯定会被士林传为美谈,而不是弹章。

毕竟,一个名满汴梁的娇娘,让一个商贾买去做妾,确实不算是好事,那怕在履行完合同就彻底转民籍了,也让人觉得不爽快……真心不愿意这好白菜都让猪拱了。

可这是监察衙门开衙办公的档口……

所以汴梁的监察官介入了,展开了调查。

从含香楼的老鸨,到事主商贾,从开封府的书吏,到留香本人,没有升堂,就是监察官挨个的找人调查……这法子的确是新鲜。

“二哥,恐怕这一次你的议政席位没希望了,很有可能会出外任职。”

苏辙真的对自家这个二哥没办法。或许这**的背后是有人撺掇,可也确实是因为二哥太率性了,用讲武堂流传的一句话……纯粹是往枪口上撞。

“子由,想多了。为兄并无过错,无非是搁置转籍的文书,没什么大不了的。”

“二哥,你还是没明白监察衙办案流程。只要展开调查,就说明立案了,既然立案,就是你的行为符合立案条件,有对应的监察条款。”

“监察衙门一旦立案,就一定要出结果。而你的所为可以说是事实确凿,必定会有相应的处罚。”

苏辙是接触过监察官的,也去凑过监察官的培训课程。

这几乎算是监察第一案,他二哥又有偌大的名声,在他二哥头上开刀,对于监察衙门立威效应是最显著的。

这一次,即便是官家有意放过,范尧夫也会把此案办定了。

“没想到他王介甫是如此心胸,愧为执宰!出外就出外吧,为兄寄情山水,倒也能活的写意。”

“二哥,这与王相何干?你真的需要通读监察条例了,真以为出外能如以前吗般游宴放浪?”

“子由,为兄入京之时,曾拜访王介甫,见其诗文中有秋菊落黄之言,为兄便指点了两句……”

再想到内参监察版吴安持的文章,一切就明白了。

那又能怎样?苏辙想明白了,可对于二哥的案情没有任何意义。

“曾闻在市易法之初,王介甫就有意贬为兄出外,因官家不允方作罢。只是时过境迁,为兄以为不了了之了,没想到……”

他王安石作诗是否有常识,管他苏轼何干?自己又何必多手?也罢!不就是出外嘛。只要监察衙门定论了,出外就出外!

其实,苏轼打心底不相信这事会对他有什么处罚。商贾没告,歌妓不愿,自己也只是拖延,顶多提点了商贾几句,还谈不上触犯什么。

这跟朝堂的弹劾没两样,无非是吵嘴的事。朝堂还不是他王介甫执掌的,是富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