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五八九章 谁在搅局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五八九章 谁在搅局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五**章 谁在搅局

“王到底有没有参与?”

赵曦还是想知道实情,尽管他不准备计较,但事实是怎样,他还是需要搞清楚。这时候就需要皇城司这边的情报了。

“回陛下,苏轼去含香楼的事,汴梁士林都清楚。至于王是否谋划此事……没有确凿的奏报。”

王中正了解官家,那怕是他确定王参与了,在没有下属奏报的情况下,他只能实事求是的禀报。

这事…~或许真的无从究竟。王估计也知道无从究竟吧。

吴安持是王家女婿,吴安持也有可能主动撰写那篇文章吧?可就吴安持的头脑,他能有如此严密的思考?

难不成真的是偶然?

这种事,若王没有偌大的名头,不是一个睚眦必报还特聪慧的人,估计没人会怀疑这事跟他相关。

事情就是这样,最后的结果是苏轼去黄州了,而王却啥事没有。

最后的结果是,吴安持当了冤大头,而王安石养了几十年的声望再一次受损……真是坑爹货。

而这件事的影响却远远不止这些……

内参监察版,刊登了罗凯弹劾王韶谎报河湟荒田,贪渎朝廷开荒钱粮。文章中甚至提到了内参总编撰与王韶沆瀣一气,欺瞒朝廷的行为。

“罗凯是谁?”

“回官家,嘉佑二年进士,曾任湖州推官,去岁入朝,任吏部郎中,主铨选。”

从表面上的迹象,罗凯为嘉佑二年进士,又任湖州,苏轼自湖州回朝……

而王韶也是嘉佑二年进士。这其中还有一个联系,就是王韶亲近于王安石,王安石极力推崇河湟开边。

赵曦没简单的看这一篇弹劾文章,总觉得有点诡异。

蔡确不是公正无私的性子,即便内参编撰存在相互制衡,这样关联到他蔡确的文章,也应该是经过一番争斗才有可能刊登。

而这次刊登有点太及时了。

“蔡确如何?”

“回官家,蔡确因弹劾文章牵涉其中,他遵监察条例自请回避,该文章由副编撰签署刊发。”

皇城司能看到的也只是体现在表面的行为,这一切背后的交锋,臣工们心里活动,皇城司即便再无孔不入,也很难探知到。

赵曦总觉得这两篇弹劾文章中的关联挺大,却没法理出来头绪。

赵曦更倾向于后面的这篇弹劾文章,是王安石那拨人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说不清,只是感觉。

从吴安持弹劾苏轼,到监察衙门调查,再到朝廷形成对苏轼的处置决议。整个过程,苏轼都是倒霉孩子的角色,即便是亲近苏轼者,也只是司马光面君做了可以忽略不计的挽回。

因为朝廷监察衙门开衙办公,多数人都清楚苏轼案的影响力,所以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也正是如此,整个**中,苏轼都处于弱势的一方,都认为这是王安石针对苏轼的行为。

鉴于苏轼在士林和文坛的名声,博得了相当的同情。

也正是如此,有人替苏轼鸣冤,然后弹劾王安石那个团队中的任何一人,都太符合常理了。

毕竟,在这次**中,虽然苏轼远走黄州,但却让他的声望更进一步。

而王安石却因此落了个不容人的名声。

这时候,如果有亲近苏轼者,对王安石那个小团体的任何一人开炮,这就不再是王安石和苏轼的恩怨了,而是两个小团体之间的争斗。

如此,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王安石的恶劣影响。

“尧夫以为需要派员西行?”

王韶现在相当于一路主官,整个河湟一带的军务、政事均由他一人主导。不是秦州路监察衙门权限之内,也不是熙河军伍监察的权限。

调查王韶,或者说调查整个河湟的衙门是不是欺上瞒下,需要总监察衙门派员。

“陛下,王子纯一事不适用既往不咎。陛下在诏令中提出,既往不咎是指自诏令发布即日起,所有不法行为均停止,不再有持续或者延续性侵害。”

“而王子纯主河湟开边,若存在谎报荒田,欺瞒朝廷的事实,这一行为并没有因陛下诏令发布而停止侵害,整个侵害过程还在延续,甚至一直延续到河湟开边一事结束。”

“无论是朝廷的免税政策,还是朝廷划拨专项用于开垦荒田的钱粮,都是对国朝的侵害。是故,臣以为,应派员调查。”

范纯仁进入角色了,在监察衙门体现的能力,要比他治理州府的能力强很多。

“那就派员调查吧!”

赵曦对于王韶是不是瞒报很清楚,就王韶奏报的荒田,在赵曦看来还有很大的潜力了挖掘。

那一带在后世是几个县域,荒田只多不少。

至于说调查,不一定要有结果,而是要监察衙门的作风让臣工们了解了。

还有就是,可以从调查王韶一事中,看看这出戏到底是谁在导。

让赵曦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总监察衙门派员西行之后,王韶奏报说河湟开始试种棉花了……

朝臣的思维,还是在惯例中。如王安石上奏举兵法,如王韶奏报试种棉花。他们都以为错对在于君王的态度,而不是条令条例……

虽然不是挟功图报,却一样表达了自己的不可或缺。

王安石出举兵法,是想告诉官家,他一致倾心致力于变革,对于国朝的任何困境,他都有相应的新法。

王韶奏报试种棉花,同样是告诉官家,他从来没忘记过官家的教导。就连棉花这样的小事都记得清,又怎样会忘记开拓河湟的初衷?

看来,监察衙门的这股新风,任重而道远啊!

特别是这个让人遐想的开局,让朝臣对监察衙门的作用产生了怀疑。

想到这些,赵曦不由的就会想起王安石那个儿子王。

怎么说呢,从某种意义上,王确实是个人才,可惜他把聪慧用错了地方,为表现自己,不择手段……当然,这些都建立在这一连串**都由他谋划的基础上。

或许是自己想多了。

赵曦在这一连串的**中,似乎能找到他谋划的痕迹……借势、混淆视听,最终达到目的。

用目的逆推,是找到搅局者的最好方式。

问题是,除了把苏轼送去黄州,赵曦找不到对于王安石或者王其他的目的。

搅乱朝堂,或者用乱局让监察体系的推行搁浅?这对于他王家并没有任何好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