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五八八章 王安石也有昏招

第五八八章 王安石也有昏招

司马光在听完吕惠卿的一番话后,就告退了。

当事情发展到苏轼被一个歌妓耍了的地步,他请求官家从轻发落苏轼的理由不成立了。

这是议事,他一个贡院的修史的……他自觉这样认为。他觉得没必要继续留在这儿了,很不想看王安石的那张脸。

赵曦能感觉到富弼有一点微微的叹息声……

“说说吧,如何处置?”

都是聪明人,话没必要说透。赵曦直接问结果了。

“臣以为应贬谪!”

老王你啥意思?落井下石?不对呀!难不成这样能撇清跟王的关系?

以自己三十年的品性来对赌吗?

“陛下,依监察条例,不贬本官,只动差遣!”

范纯仁也看不过眼了,即便这是监察第一案,对于王安石的建议,他都觉得狠了。

“转任黄州……”

呃…~王安石是铁了心要让苏轼知道秋菊落瓣呀!

早知道该留下司马光来着,那怕是呛也能呛几句。

不过,赵曦倒也没觉得不合适。主要是,苏轼后世流传的诗词名篇,大多是苏轼在黄州任上所出。

赵曦觉得,他不应该断了苏轼流芳百世的路……

关键是,其他相公都一副原来如此的神情,都有些恍然的觉悟。

这种小事,没必要惹王安石不高兴。

原本的历史,这时候王安石已经执掌朝堂了,富弼已经被王安石逼的致仕了,而韩琦和文彦博也出外了,整个朝堂王安石已经一手遮天了。

原本不管是富弼、韩琦、文彦博,还是吕公弼、范纯仁、司马光、欧阳修,一律都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

原本这时候吕惠卿、蔡确、章、曾布、吕嘉问,一个个都已经是执宰了。

原本这时候苏轼去黄州只是任团练副使,而不是推官,原本蔡确是酷吏,原本…~

当下的王安石并没有那么多的政敌,除了司马光决裂外,相公们居然照顾他的面子,没有对处置苏轼而反对…~

“陛下,臣有奏……”

事议完了,赵曦本想留富弼聊几句,结果王安石说有奏……

“举兵法?”

“对!雁门之战,国朝挟大胜却不得不同意北辽停战谈判,皆因国朝军伍不足。”

“如今,国朝禁军厢军,经过陛下多年谋划,终于清理干净。同时,二十万的新军,那怕是有矿城兵,轨道兵等多工种军卒,也不能满足国朝兵员需求。”

“是故,臣以为,可在国朝诸州府郡县,实行举兵之法。由各州府郡县举荐有志之士入军伍为兵,补充国朝兵员不足之困境…~”

听着王安石的陈述,赵曦大概明白了。

以里村为单位,以丁口为基础,责令国朝的州府郡县向国朝推荐兵员。

同时,在大宋所有的州府郡县推行保甲制度。

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王安石还提出,要筹建国朝的保甲提举司,负责对国朝所有甲士训练,并规定了每年训练的时长……

如此一来,经过训练,可以准确的挑选出适合于入选军伍的壮丁,国朝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赵曦敢肯定,王安石不是现在才有了这所谓的举兵法。

赵曦其实一直在等着王安石的保甲法,从当初往北调动那五十万废物禁军时,他就在等着王安石的保甲法。

其实,就目前的朝廷状况,赵曦已经不再需要王安石这个枪头了,他只是不希望王安石因为前几次变革的大改变,让他失去了变革的抱负,还想把改变大宋弊端名声加在他王安石的头上……不为什么,就因为他的情怀。

但是,这时候王安石提出来,却让赵曦很不舒服。几个意思?交换吗?还是为你那个心眼忒小的儿子赎罪?

是觉得我赵曦容不下你家王的伎俩?还是说非得等你王介甫发挥才干?

“诸位相公先在政事堂把此法议议吧,议定后给朕呈上来。”

赵曦不会在意王,那就是个可怜人。但他在意王安石的做法。

赵曦不会磨灭王安石的贡献,但必要的情绪,他必须得让王安石清楚了。

对于这一次利用监察衙门开衙,把苏轼很小的失误无限放大,并以此来试探朝廷推行监察的决心。

这一手,王是把整个朝堂都钻进去了,包括他赵曦。

利用了朝臣的观望心态,利用了范纯仁的中正无私,利用了赵曦推动监察体系的决心,甚至把整个政事堂各位相公的心思都考虑到了。

并且,还故意用吴安持撰文,用这种引火的方式,反向撇清自己的嫌疑,把吴安持也卖了……

一环扣一环,整个谋划相当有水准。

最后,把苏轼彻底的埋了……

可惜,他王高估了自己,却低估了政事堂相公们,甚至连他爹都低估了。

他绝不会想到,他爹不得不硬扛着大伙的嘀咕,把苏轼送出去,他爹也不得不在这时候,用这种方式提出举兵法,目的只是为了向官家致歉,还被冷落了。

赵曦在从塞北回来,没见着王安石的保甲法,就考虑到,王安石可能会就在拟定三级决策制之前发动,以确保他在内阁的地位和席位。

然而,因为他那个聪慧而又愚蠢的儿子,不得不这时候拿出来……

因为,在坑苏轼的这件事上,朝廷不需要证据,只需要想……结果必定是都想到了。

那怕王安石硬把苏轼送去黄州,以让苏轼去黄州来表达自己前期没有掺合的态度,依然不能改变大家的印象。

“介甫,冒失了!”

富弼落后了几步,等大家都出去了勤政殿,富弼轻声跟王安石说。

“富相,不管富相信不信,苏子瞻之事,安石不曾参与。安石也曾问过儿,他也不曾参与。”

王安石也感觉到了官家的不痛快,也明白富弼这话的意思。

“既然不曾参与,为何建议苏子瞻出任黄州?又为何在此时提出举兵之法?”

富弼的问话,让王安石愣了。

可反过来想,如果他不建议苏轼出任黄州,会不会大家认为他是心虚?会不会他在避嫌?

自己这时候提出举兵法,是对自己建议苏轼出任黄州的愧疚,还是真的不相信儿子的话?

王安石也说不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