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六二二章 又捎带其他目的

第六二二章 又捎带其他目的

大宋的朝臣,真的算不上励精图治,通常情况下,耗费在玩乐的时间要比理政的时间多很多。

即便是赵曦推行监察衙门,也没有在这方面去禁止。

比如饮宴,比如游玩,比如家妓,比如合同制婢妾,比如官员捧花魁,比如臣工争娇娘等等。

赵曦后世记着的,那些传承的诗词,不是卿卿我我就是花天酒地,也说明国朝的风气是怎样的。

朝臣从来没有紧张过朝政,就是来参加大朝会的也一样。

结果这几天不一样了。

当内阁把五年规划的提议通过以后,进京的朝臣开始忙碌了。

因为官家开始不断的召见朝廷各衙门主副官,每一位官员最少一个时辰的奏对时间,让处于汴梁的官员突然紧张起来了…~

没办法,赵曦也知道太仓促了。制定一个国家的五年计划,肯定不应该是这么短时间能做好的。

五年规划,是涉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课题,是需要前期调研,充分论证,共同参与等等诸多流程后,才能制定出一个符合实情的规划。

而如今的国朝,根本就没有过先例,甚至没有过这种思维…~或许也不能这样说,富弼韩琦说过的二十年不言兵事,应该算是规划类的建言。

现在,赵曦提出了用文字形式,形成大宋的五年发展规划…~

这个规划的基础是什么,内容包括那些,五年后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推行那些措施,采取那些办法,各州府郡县如何分配任务,六部九卿衙门又担负什么责任等等,都需要一一阐述。

鉴于朝廷臣工,包括内阁大臣都没有一个形象的概念,只是被接受了官家的理念。赵曦不得不自己来完成。

好在当下的社会分公还没那么详细,好在这是一个新的理念…~反正除了他赵曦,也没人懂。

尽管只需要做出一个框架来,赵曦还是想尽量做的可行,所以,他不得不召见朝廷各衙门的主副官,逐个了解国朝的实际情况。

这也有个好处,他能对国朝有个大体的认知。

可惜,朝臣们真有点让他失望。

“这是第六个被官家训斥的了!”

韩琦这话针对性很模糊,好像是说官家严苛,又像是说臣工无能。

“训斥?以我看就该贬黜!衙门主官不知道衙门的事务,有何颜面居朝堂之上?”

这种事不用专门打听,朝堂都流传了。张方平也有门生故旧找上门求指教的。

“官家这是要盘底呀!”

富弼模模糊糊的能触摸到官家的意图。不太确定。

“盘底?”

陈升之疑问。

“就看官家召见臣工的奏对情况,好像还真是盘底,也确实是在盘底。不过,官家提出的五年计划,是必须有现在的底数才能制定计划的。”

王安石不觉得那些官员不该被训斥,也认为官家这番操作有必要。

“如此看来,我等内阁大臣也有点不称职了。待官家有了样本,就该我等介入了。”

富弼自觉有点惭愧。

当天议事,内阁大臣是通过了官家五年规划的提议,可对于如何制定五年规划,都不条理。

时间太紧,官家为避免出现反复的错误,就先自行拟定了。这对内阁大臣而言,确实有点不长脸。

“有点求全责备了!”

韩琦的这话倒是没人反驳。也确实有点求全责备了。

听到的官家问话:国朝一年有多少新生儿?各州府郡县新生儿又有何差异?国朝去岁的耕田多少?开荒多少?分别是在那些州府?种植那些作物?亩产多少?国朝五谷种植的比例,各州府郡县又有什么差异?

我的天呀!他们这些内阁也算是能吏了,可即便是他们遇到这样的问题,也一样是一问三不知。

官员的考评,开宝九年制定的官吏考核标准,即:政绩尤异者为上,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临事驰慢、所莅无状者为下。

也就是说,确乎有突出政绩的,可评为优秀;谨慎治理官事,能大致履行职责的,可算为中等;做事拖拉,应付了事的,则为下等。

这些考核标准重在对慢作为、乱行政的严格约束,强调的是官吏政绩。

景德元年,在原来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加大了廉洁自律的比重,即:公勤廉干,文武可取,利益于国,惠及于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声者为次;畏懦而贪,漫公不治,赃状未露,滥声颇彰者为下。

天禧元年,朝廷下诏:及三岁,不限中外职任,但非曾犯入已赃,令审官院磨勘以闻,当议迁陟”。

为了保证实现绩效考核目标,还细化了考核内容,制定了配套律令,如《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吏部七司法》《景定吏部条例》《减展磨勘律》《守令四善四罪》等,对请销假、值班、从驾稽违、公事稽程、请求公事、枉法赃、受所监临赃等皆作出了明确规定。

先帝时期,地方官任内赋税增减成为考核其经济政绩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诸路监的考核,重在五个方面,即举荐贤才、案劾贪谬、实户口、财用充足、兴利除害。

国朝开朝百年间,对于官员的考评,也确实在改进,但像官家这般事无巨细的内容,真心有些吹毛求疵了。

由于现在官家还没有拿出样本,内阁大臣虽然有些想法,也只是私下里说说。

但是,对于朝廷各衙门的主副官,可就是大难了。被召见过的,不得不每天钻古纸堆里,历年各州府郡县的奏报中,摘录一些内容,以求能从这些奏报中,找到官家需要的奏对内容。

至于那些还没被召见的,则是相互打听着,也忙不迭的开始专注于政务了。不仅仅是主副官,就是那些衙门的吏员,也是一肚子苦水。

赵曦真训斥了吗?其实没有。他也知道这时代不重视数据统计,朝廷各衙门官员也不会重视数据。

可是被官家召见奏对,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形,官家就是没训斥,也让这些臣工自觉惭愧。

“也不能说管理求全责备,看讲武堂、国营寺、市易寺和工坊城的有对摘录,这样的奏报,确实可让人一目了然。”

“比如工坊城,从工坊城的人口数、工匠数、商户数、家眷数、新生儿、丁口数,没一项不清楚的。并且,还详细说明了接下来的每年可能递增的数量,也注明了工坊城各行各业的丁口比例。”

“至于作坊数、每月每年作坊出产的成品数、新工艺创新数等等,均罗列的清清楚楚。军备一项,若不是朝廷需要保密,一样会用奏报的形式让朝廷清楚明白。”

“既然工坊城能做到如此详细,为何其他衙门不行?安石曾任职群牧司,到任之后,就详细对国朝的牲畜马羊有过调查。”

“理政者,若想要有的放矢,就应该对所治之政务做到充分熟悉了解!我以为,官家之为甚好!”

王安石的话,真代表不了大多数朝臣,却最真正领会了官家的意图。

“不一样!谁都知道,工坊城的基础是原来的讲武堂作坊,也就是由官家理念贯彻最彻底的部门。工坊城的奏报能符合官家的要求这不足为凭。岂能以此为标准要求朝廷各衙门?”

这一次,陈升之也反驳王安石了。话说,这一次官家确实有点苛刻了。

别说是朝廷的六部九卿衙门,就是地方州府郡县的主官,也未必能做到这点。

“为何不能相提并论?同为国朝衙门,难不成还分三六九等?市易寺的吕吉甫,并非出自工坊城,奏对的记录也一样符合官家要求。”

“之所以朝廷各衙门被官家训斥,关键还是臣工们没有沉下心去理政!”

王安石不好意思夸自己,其实他作为前三司使主官,也被官家召见奏对了,一样符合官家的有对要求。

这根本就不是理由!从内监传到内阁的诸多奏对,文彦博作为枢密院的主官奏对,虽然不算完美,也凑合满足官家的要求。

不思政务,反倒成理由了!恐怕这些臣工对汴梁娇娘的熟悉,对每年花魁的熟悉,甚至对大宋蹴鞠赛事的熟悉,要比他们所在的衙门更详尽。

尸位素餐!

王安石的观点是对的,富弼认同。这也是他认为官家在盘底的原因。

估计官家的召见不会仅限于朝廷各衙门,接下来肯定也会对入选议政的州府主官召见吧?

大朝会没几日了,官家准备推出的五年计划能不能在大朝会前完成呢?若是召见地方州府主官,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这几日,官家几乎没间歇的在召见臣工,勤政殿官家办公的殿门前,时常有三五八个的朝臣在等着…~

赵曦真有心将地方州府官员一并召见了,可惜时间不容许了。

这是第一次,他也没想过能尽善尽美,只希望能开一个头,传递一种理念,引导朝臣理政的方法,同时让朝臣们感受一下加班的滋味…~

告诉臣工们,做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不该是一件轻松的事。

赵曦还想引导官员对统计数据的重视,引领官员治政的民生倾向和大局观。

另外,赵曦也在为讲武堂接下来的职能做铺垫……赵曦把讲武堂的定位,是大宋的官员培训学院,最后形成官员上任之前的岗前培训惯例。

美中不足的是,他脑子里想起五年规划的念头有点迟了,若是配合着三级决策制同时昭告天下,或许有时间把他的想法直接传递到地方州府郡县主官那里。

其实,若不完成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想要推动他如此详细的考评官员办法以及制定五年规划,基本就没有可能。

或许这样的时机正合适,毕竟是第一次,有个概念,有个框架,指出个方向,让朝臣有个适应期,应该是最好的办法。

改革,不一定非要引起动荡,特别是大宋还处在几乎算是风雨飘摇的境况下。

步步推进,才是赵曦改变国朝的一贯风格。

原本历史的记载,不管是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变法,最终都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有新法和新政本身漏洞和弊端的存在,也有利益团体的抵抗,同样也有急功近利的因素,甚至还可能是比较大的权重。

十几年的谋划,到了接近成功的时刻,更应该谨慎。

“诸位阁老,这一次朕召见臣工,是为五年规划基础。臣工的有对记录,诸位也都看到了。不乐观。”

“不过,朕并无追究责任的想法,毕竟国朝以往的治政理政,并不需要如此详尽。朕也是因为五年规划有了这样的做法。”

“这是朕撰写的五年规划初稿,或者说是个样本也可以。由于朝廷各衙门无法提供确切的数据,所以,朕以为,本次朝会的五年计划,只颁布五年规划的条目和格式……”

不得不承认,官家制订的五年计划样本,仅仅是条目,就囊括了国朝的所有事务。

其实,就是一篇格式化文章。这样的文章赵曦还是相当熟悉的,但对于当下的臣工,那就需要仰视了。

由于没办法玩指导思想,赵曦开篇明义,直接将战略目标提纲挈领了。

然后在逐条罗列,并解释条目的含义和内容。

在这个大框架的基础上,赵曦将国营寺、市易寺和工坊城的五年计划直接作为样本定稿。

将国营寺、市易寺和工坊城做样板,赵曦的目的是想明示讲武堂的作用。

这也是先易后难的策略。

先有护卫营,后有新军,然后成就了国朝军伍接受他的治军理念,形成了忠于朝廷的新军体系。

如今,赵曦算是故技重演,用国营寺、市易寺、讲武堂的五年计划做标杆,促进官员培训制度的形成,然后逐渐改变文臣团体的理念。

文臣团体相比武将,由于国朝优待士人的基本国策,相对要顽固一些。作为享受特权的一方,在接受新事物时,多少要有抵触。

而赵曦在大朝会即将召开之时,以参政议政内阁的职责为基础,借五年规划的契机,来撬动国朝文臣治政的固化模式…~

仓促是仓促了些,确实也是个好的契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