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六七六章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六七六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六七六章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这时候,真正羞愧的是吕惠卿。

吕惠卿从不认为他比任何人差。而这一刻,官家却让他有点无地自容了。

市易寺是做什么的?是审批国朝一切货品贸易的衙门,是监督国朝易货的衙门。

也就是说,市易寺若是做的细致些,这些信息首先是他应该得到,而不是官家。

而他,在知晓官家点名让他参加议事,并且是商讨谋划西夏时,他同样是翻阅那些虫吃鼠咬的烂纸堆。

唉,无话可说呀!即便是官家故意给他难看,也是活该。

所有的臣工都无话可说。

大家知道安西四镇,知道陇右,知道瓜州、肃州、凉州,甚至知道古玉门关。那又怎样?

对于官家提到的方向,除了一个大非川之战,其他的一无所知。

于是,一时间这个议事会议有点冷场。

“官家,前朝兵败大非川,粮草不继也是原因之一。即便国朝拿下青唐城,以青唐城为基点,从地图上看,想到抵达古玉门关,这段路程恐怕相当艰难。”

“官家,韩阁老所言有理。既然是要对西夏形成夹击,那么,抵达至西的兵力就不能少。这样一支偏师,通过根本无知的地域,对于将士们太难了!”

文彦博一般只要是涉及兵事的议题,都是会深度参与的。

本来议事冷场,真好该着他介入了,没想到韩琦抢先了,他只好顺着韩琦的话头说下去。

这是一种负责人的态度。他知道官家的喜好。

“官家,老臣不是不赞同谋划西夏,也不是反对战略包围的方略。只是,若是深入未知之境,造成太多的新军非战斗减员,老臣宁愿步步推进,堂堂正正的对夏作战。”

“老臣也知道,不形成夹击,由于西夏国土的战略纵深,很可能让国朝军伍力所不逮,很难一举平灭西夏。”

“但是,相比于置将士们于险地,做不必要的牺牲,老臣更倾向于再等个几年十几年。”

“在场的诸位臣工,老臣,稚圭,宽夫,安道以及汉臣,我等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尚不着急大宋的金瓯无缺。官家又何必如此急迫?”

“老臣相信,就以国朝如今的新军,以国朝如今的军备,以国朝如今的体制机制,再有十几二十年,国朝军伍一样能保持如今的战力。”

“待那时,国朝金瓯无缺了,用捷报祭奠我等就行!官家,莫急了!”

富弼说这段话,说的是情真意切。说的狄青等人,都眼眶红红的。

说真的,在场的臣工,除了王韶、吕惠卿,以及这次来旁听的章惇和苏辙,好像都年岁不小了。即便是嘉佑二年的这几位,也都比官家要大。

真要是急,他们比官家还急。

早些年不会想,或者说是不敢妄想。

从官家赢一次好水川,再到国朝战胜辽夏联军,收复云应四州,说大家没有野心是假的。

特别是西夏,大家的仕途,几乎是跟西夏叛出同步的,也是伴随着屈辱过来的。

对于西夏,这些老臣工,感触都很深。

韩琦、富弼、狄青、欧阳修、种鄂、郭逵等等,哪一个不曾在西北任职过?

当看到有一洗耻辱的希望时,谁又萌忍得住?这也是官家提议谋划西夏,诸位内阁大臣配合赞同的原因。

然而,都怕了!富弼所说的,代表着大家的意思。

前朝是怎样的强盛,在故纸堆里都能看到,那时的大唐,该是如何的意气风发。

结果,就因为一个大非川,让一生从未败战的薛仁贵,身败名裂。也让一个强盛的大唐,不得不收敛锋芒。

国朝如今是有了复兴的苗头,可又怎么敢跟前朝比?

所以,这一刻,富弼有些犹豫了。不过他没直接反对,而是语重心长的劝导。

这一刻,赵曦也能感觉到富弼的所谓拳拳爱国之心!

同时,也能感觉到诸位臣工的不甘!

从前一次冷场后的发言,不管是韩琦文彦博,还是富弼,话里话外都是劝阻的。

从赵曦另辟蹊径的提出从未知领地进发,他们都倾向于保守了。

说实话,对于官家的提议,多数人不敢去冒险。

“官家,此次议事,是为谋划西夏,而不是立刻就要征战,也不是要形成决议。臣以为,成与不成,能不能行,朝廷还有足够的时间验证。”

王安石从来是偏向进取的。当然,领略河湟是他极力推崇的,而战略包围西夏的谋略,是领略河湟的延续,也只有完成对西夏的战略包围,才能让领略河湟要完美了。

“官家,微臣有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王安石的话音落下,章惇出声征询了。

章惇和苏辙,都是议政,他俩一直在讲武堂配合欧阳修。

朝廷的诸多事务,他俩参与的时候很少,但并不是不了解。

在讲武堂的这些年,其他的不说,对于官家的执政理念的熟悉,要比朝堂的臣工更甚,可以与潜邸旧臣相比。

所以,他出声了。

“讲来!”

章惇和苏辙在讲武堂,是赵曦有意的,是把他俩作为内阁备用的。

本来也准备让他俩逐步介入政务了。

“管理,诸位同僚,正如王阁老所言,这是议事,并不决议。既然王督府在河湟见过西番商贾,皇城司又从汴梁寻的西番货品,这就正如官家所言:大非川以西,存在另外到达西域的通道。”

“如今,既然朝廷对谋划西夏无异议,何不着手准备探路,遣忠诚之勇士,开始对另外的通道探知。或许在国朝备战就绪,这条路就探出来了。”

果然没看错,章惇确实是人才。当然,这也是因为他有年龄优势,跟上了年纪的臣工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官家,诸位上官,微臣赞同子厚所言。之所以未知,是因为没去探知。既然有人有过,路径是肯定存在的。”

“朝廷现在无非是需要向导。无非是西番商贾而已。臣以为,完全可以遵照官家的提议,着力于开辟另外的通道。”

苏辙相对收敛一点,在章惇开了头以后,也参与其中了。

他俩跟朝臣最大的不同,是他俩在考虑问题时要比有政务的臣工单纯。

他俩只需要考虑官家议事的目的,以及官家在整个议事过程中的所指。

有这两点,不愁踩不准官家的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