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七三七章 来不及了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七三七章 来不及了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七三七章 来不及了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这一场大战,任何一个局部的胜负都对全局有决定性作用。

在李宪部遭遇难题时,郭逵部就知晓了······作为主力作战队伍,同时在大决战之前,都担负着策应作战的任务。所以,郭逵在第一时间就让队伍向西深入了。

郭逵必须确保李宪部和黑山威福军司的战役,不引起兴庆府的怀疑,必须的切断黑山威福军司跟兴庆府的联络。甚至因为担心李宪部作战不利,让副帅曹霖率万数军卒北上,支援李宪部尽快歼灭黑山威福军司。

这就更让李宪郁闷了。还不能说什么,偌大的功劳不得不让出一部分去。他担心,这还不是唯一的支援队伍,王韶部已经越来越接近了。

“这一战打的憋屈!”

李宪是宦官,本来就跟朝臣是两个体系,官家的大谋局在自己这里出现意外,他真是有苦说不出。

“大帅,黑山威福军司的战力,朝廷是众所周知的。我部的现状也应该是朝廷预料到的。黑山威福军司突然的南下,谁也预料不到······”

折可适又如何不郁闷?现状就是这样的现状,这时候必须是精诚团结,尽快完成黑山威福军司的作战任务,不是计较得失的时候。

“遵正,不用担心我,还不至于不识大体。恐怕王韶部也快要进入战场了······”

黑山威福军司是以轻骑兵为主,真正的飘忽不定。在这一马平川,自己还不熟悉的地形中作战,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地域范围太大,包围圈没法完整衔接,虽然队伍在慢慢的压缩推进,可党项人总是能找到突破口,随时在大军的任何一个方向发起袭扰。

“大帅,功劳什么的暂时不必考虑了。不管是郭逵部,还是王韶部,加入围歼黑山威福军司的队伍越多越庞大,也就越能尽快完成作战任务。”

“现在的大谋局,恐怕就缺北部阻击线这一环了,高遵裕部也疲惫不堪了,朝廷的大决战不能再拖延了。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全心完成歼灭黑山威福军司的作战任务。”

功劳不功劳的真的无所谓,特别是这个时候,对于他们这一路大军,折可适不觉得功劳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影响大局。

其实,对于灭国之战,只要是参与其中者,任何一位将帅,甚至军卒,功劳都不会被埋没。李宪只是有些不甘,官家的亲近,内监,官家又让他独领一军,最后却在支援的情况下,才完成作战任务······

“待王韶部抵达战场后,遵正率万数军卒与曹将军配合作战,我率大部全力在东部进攻吧······”

下达这样的命令,李宪很无奈,但是为了大局,他不得不这样做。王韶的五六万,堵死西侧战线没问题,曹霖北上的万数军卒,有折可适的加入,可以确保南线阻击······

如此,才能真正的将黑山威福军司彻底的堵死在辖地,才能断绝兴庆府的念想,才能形成朝廷大谋局中坚固的北线阻击线。

······

奏报到了朝廷,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

“李宪部出击的时机有些延迟了。”

“没办法的事。李宪部出击必须以王韶部能不能拿下黑水镇燕军司为基础。如果李宪部出击过早,黑山威福军司西逃,会增加王韶部的压力,毕竟王韶部是真正的孤军,没有策应力量。”

“调集黑山威福军司,这应该是可以预料的事件。高遵裕部转战,西夏各方势力交替交战,黑山威福军司置身事外,对于其他势力而言难免有怨言。同时,对付国朝目前的作战方式,轻骑兵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李宪部前期围而不战,并且将探马放出几百里侦查王韶部的做法,都是可圈可点的。只是作战时机的问题,这次更像是一次意外,让李宪部不得不提前进攻了。”

“放开北线,在东、南、西三线布防,形成一定的包围圈。李宪部确实做好了围歼黑山威福军司的准备。”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李宪部从军卒数上达不到围而歼之的程度,配上火器这样的策略倒也说的过去。”

说实话,现在的内阁大臣能做的,也就是评判一下各路将帅的战术水平,当然,多数是从结局反推的。对于前线如何作战,现在已经完全是战术问题了,都在于领军将帅,朝廷谋划的大局基本形成后,就再没有过多参与前方作战的必要了。

想掺和也没可能了,这都是议事决议定下的。甚至说,前方将帅就是出现什么意外,都不存在责罚的理由。这一次,纯武将指挥作战,效果显而易见,在大战略的框架下,武将很好的执行了,在没有朝廷束缚的情况下,战术运用的相当到位。

这一战,几乎是武将正名的战争。

虽然内阁没有提及协调作战的成效,是因为挑不出毛病来。

“将帅们还是有大局观的,遵行着围剿大战这一目标,相互之间的协调甚至不需要朝廷多言······郭逵部能在黑山威福军司出现意外之时,快速分兵阻击,充分说明了这点。朕以为,朝廷只需要在合适的时机,下达总攻的诏令即可!”

大朝会时的议题,虽然赵曦强势压下去了,臣工中难免有些非议。在黑山威福军司的问题上,郭逵部、王韶部、李宪部,在作战时的默契,是赵曦决断的诠释和验证。

赵曦需要讲明白,也需要内阁成员能认清这样的事实。其实,狄青部和种颚部,在策应高遵裕部中心开花的战术上,已经很少的证明了他们的大局观,只是没有这般明显而已。

否则,高遵裕部早被几十万西夏骑兵压缩的没有发挥空间了。

现在,不仅仅高遵裕部还在腾挪,并且大谋局也已经见到雏形了······这是前方将帅大局观和执行力的体现。

战事到了这程度,即便是西夏觉醒了,也来不及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