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七三八章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七三八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七三八章

来不及了。

兴庆府在召集黑山威福军司后,就一直在等着以轻骑兵见长的黑山威福军司能尽快抵达,从而以轻骑兵快速反应的优势,将高遵裕部转战的势头给打下来。

然而,等来的却是白马强镇军司的急报······白马强镇军司以北,出现了大量的宋军队伍。

而这时候,好不容易换了战场,开始阻击狄青和种颚部的西夏骑兵,也被狄青和种颚部陡然提升的战力,打的缓不过劲来。

同时,一直跟卓啰和南军司拉锯战的熊本部,突然间发力了,根本就没给卓啰和南军司任何反应,在已经对肃州整束完成的折继闵部的配合下,快速的解决了卓啰和南军司的作战任务。

越来越多的俘虏被解押到了秦州······虽然作战目标是尽可能歼灭党项人的有生力量,可那一路将帅都做不出杀降和杀俘的事来,只能让秦州承担起安置俘虏的事务。

因此,苏辙都后撤到秦州了,以充实秦州在处理俘虏上的实力。

骤然间,宋军似乎变了样,在任何一个战场,都变现出压倒性的态势,战争的烈度莫名其妙的就加大了,让西夏人都有点不适应,所谓的防线,处处出现漏洞,完全可以用节节败退来形容。

在熊本部和折继闵部汇合后,狄青部的大部队伍直接东撤,并收拢种诊部,接管了环庆的阻击线。而熊本和折继闵部的大军,挥师东进,压着西寿保泰军司的空间······

种颚部也积压了近一年多的气势,也展露出了跟主帅相同的风格,同时向嘉宁军司和祥佑军司全面进攻。

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大战开始······

打黑山威福军司的艰难不可言表。多年征战的黑山威福军司,又基本上是全员整装的轻骑兵,并且因为南下的部分骑兵被李宪部截击,从而让黑山威福军司有备而战。

战车有其在阵战上的优势,同时也有在机动战上的劣势。

从战车出现,以及几次大战,基本上都是官家在谋划上,形成了以逸待劳,或者说形成包围圈后挤压空间的战法。而现在,在面对黑山威福军司时,很明显暴露了战车的弱点······没法进行追击战,机动战也相形见绌。

由于黑山威福军司的地域特点,即便王韶部已经汇合,曹霖也率军增援了,再加上李宪部,总计近十万军卒,仍然无法对黑山威福军司形成包围。

黑山威福军司利用熟悉地形地貌的优势,在黄河两岸一大片平原地带展开了机动战。

黑山威福军司不亏为多年征战的精锐,在探知到宋军的情况后,直接进行了分兵,两万轻骑,完全打散,游荡在整个黄河平原上······这一带水草丰美,处处都有放牧的部落,他们根本不用担心给养。

而宋军,东部的李宪部、西部的王韶部、南部的曹霖和折可适汇合后的大军,放在这一片平原上,根本不可能形成围拢。

······

“稳步推进是正确的。草诏吧,黑山威福军司的事,朕疏忽了。告诉他们,放心打,在战略战术的布置上,多参考种建中的意见。”

“另外,将黑山威福军司的战况通告各路大军,让将帅酌情考虑进攻的势头······大格局已经形成,兴庆府对此无解,进攻的势头强弱,推进的速度快慢,并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朝廷无非是多耗些时间,多费些钱粮。大的战略目标是消灭党项人的有生力量,这点不可更改!让所有将帅明白这一点。”

赵曦没有让臣工担责的习惯,整个大谋局是他自己谋划的,各路将帅也是他首肯的,针对西夏各部军司的对战队伍也是他同意的。

在黑山威福军司出现这样的情况,没必要牵罪于任何将帅。

再说了,王韶、李宪以及曹霖、折可适联名奏报,奏请朝廷降罪不能按期参与围剿的奏章,并提出了种建中建议稳步推进的战术计划,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并且也是以大战略目标考虑的。不存在罪责。

“官家,如此一来,在大围剿的布局中,北线就显得薄弱了。一旦兴庆府有意突围,很可能会逃出生天。”

“总攻的号令已经发出,大决战已经启动·······”

“南线、西线、东线三线的压迫势头已经形成,大包围的形势兴庆府应该有所觉察······北线稳以稳步推进的战术解决黑山威福军司,黑山威福军司解决了,恐怕会被兴庆府大量溃兵淹没······”

“没办法的事。如果不能解决黑山威福军司,一旦兴庆府选择北线突围,黑山威福军司南下,北线各部近十万军卒同样会受到两面夹击,境况更是艰难。”

内阁大臣的讨论,更多的是担忧黑山威福军司的战况,对于这一次平灭西夏的大谋局最终结局,整个朝堂都没什么担心的。

黑山威福军司战役的僵持,可能会导致大谋局不能尽善尽美,但从根本上,平灭西夏已经成为定局。

其实,诸位内阁还是对前方的将帅不怎么信任。赵曦之所以让朝廷下达这样的诏令,是他相信,前方的将帅会领会他的意图。

无所谓了,内阁大臣有怎样的心思,并不影响战局,也不会影响这次大战的走向。

从开战至今,除了高遵裕部被围,以及这次黑山威福军司的战局不利,整个大战局一直都是捷报频传。

就连汴梁的抵报,都也实时刊登战况,汴梁乃至整个国朝的臣民,都似乎准备着庆贺了。

即便是勾栏酒肆的唱曲,也越来越多的慷慨激昂。

抵报开始刊登战况时,曹家和高家也曾征询过赵曦的意见:“子民需要了解将士们付出了什么。国朝举国之战,子民们也该去了解战况。”

“同时,建议抵报可以选择性的刊登前方将士英勇作战的事迹……国朝需要树立榜样!”

当然,赵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战局到了这地步,已经很难有改变的可能,特别是宋夏之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军备战力对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