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七四九章 什么算金瓯无缺 感谢盟主财叔宁打

第七四九章 什么算金瓯无缺(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二更)

官家做任何事都没有单纯过。

赵曦再一次召集内阁大臣商讨郑侠职衔事宜时,把大概的想法都说了……

“官家,老臣并非不支持对大理用兵。其实,从大理高家谋反以后,大理的文臣武将已经由朝廷派遣了。从某种意义上,大理已经是国朝的州府。”

张方平的话,虽然首先表明了支持谋算大理,可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没必要。

“官家,臣以为,国朝于西夏一役,已经使整个朝廷用度捉襟见肘了。况且,将士接连作战,军疲将衰,虽然赏赐到位,老臣以为应谨慎决断,以防高粱河前车之鉴!”

太宗朝时,国朝大军平灭北汉,不顾兵疲将衰之大忌,太宗独断专行,兵发北辽,欲收复燕云十六州。

结果,在高粱河被辽军击溃。虽然有将领用兵之误,究其原因,兵锋衰竭绝对是高粱河兵败的原因。

也是因为此役,国朝兵力从此一蹶不振。

这才好转了多久?官家在西夏之战尚未结束之时,就要准备对大理用兵了!

韩琦怕了,怕因为官家这样的决断,再一次把国朝拖进又一次兵力衰败的循环中。所以,都忘记为尊者讳了,口无遮拦的谏言了。

“稚圭,慎言!”

文彦博拖了一下韩琦。

“陛下,老臣妄言了,请官家责罚!”

韩琦也知道自己有点过了,文彦博这一拽,让他有点惊醒了。

这不是先帝时,可他一遇到事,还是像先帝朝那样,毫不顾忌的开口。

这是官家,威望堪比太祖的当今圣上。

这个老韩……高粱河溃败的原因如何,那怕是都明白是太宗急于求成独断专行导致的,可从未在台面上这样被讲出来。

要说赵曦真在意韩琦针砭太宗,不至于。可要说赵曦根本不在乎,礼节上说不过去。

“哼!国朝不曾因言获罪,念你急国朝之忧,朕不计较。罚俸半年吧……”

在意不在意,赵曦都得有个态度。如果真的无所谓的过去了,不仅仅是韩琦不尊长,就连他赵曦也会被人诟病的。

韩琦的话虽然没挑明,谁都听出来这是在指责太宗,并且将高粱河之败局作为劝谏官家的对照。

其实,臣工不论怎样劝谏今上,君王都不应该怪罪。但若是涉及先帝以及赵氏的祖上,那就犯忌讳了。

韩琦的这个小插曲,倒是让勤政殿里一下子清净了,也让诸位内阁大臣冷静下来思考了。

“诸位还是没仔细谨听官家所言。遣郑侠就职矿城,并非要用兵大理,或者说即便对大理用兵,也几年后的事了。”

“从大理轮换的臣工所言,大理王室的旨意,出了宫门基本没多少部落执行的。即便是国朝派遣的臣工,也是帮忙治理段氏领地,培养段氏近臣。”

“说白了,大理如西夏,乃是共主之政局。”

“官家之于郑介夫的职能,乃是理清大理各部落之间的纠葛。正如张阁老所言,大理基本上已经是国朝的州府了,朝廷岂能让国朝的州府处于混乱治政?”

“这几年,因朝廷对西夏用兵,不再遣武将辅助大理王室,也导致了大理内政再一次混乱,有了再一次内乱的迹象。这不是好现象,为国朝铸币计,朝廷也应该对大理保持关注!”

“是故,老臣以为官家此举高瞻远瞩,是长远谋略。”

说实话,富弼或许是领会赵曦的意图了,可这几句话,却是很明显在对张方平和韩琦解惑。

意思是:官家并无用兵之意,倒是大家多心了。

从本意上,富弼好像也不太同意急于对大理用兵。

对于大宋而言,燕云才是最为紧要的。大理柔顺,加上自高氏谋反后,整个大理王室受国朝影响,越发恭敬。

并且,如今的模式,矿城该得的利益都得到了,完全没必要在大理浪费心思。

所以,他算是巧妙的替换了赵曦的用意,也似乎缓解了内阁大臣与官家可能存在的冲突。

富弼的这一番话,没有将对大理用兵的话题堵死,也没有说张方平和韩琦的进言不合适,倒是把话题单纯的放在郑侠的职衔上。

唉……

这就是大宋臣工的观念。尽管赵曦已经指引了多年,始终还是没能彻底改变那种骨髓里小富即安的烙印。

自己急进了吗?赵曦不觉得。就大理的战力,别说是国朝现在七十万的常备新军,就是早些年,十几万的新军也可以轻松的把大理拿下来。

之所以不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战力的问题,而是赵曦对大理境内各方势力不熟悉。

赵曦知道,即便是再过百年,到了大明朝时,大理都还是土司自治的割据,甚至一直到很久的以后。

“对大理是否用兵,视情况而定。郑介夫的职衔先定下……”

“至于郑介夫就任后的章程,内阁议定吧!不过,朕有个要求,关于郑介夫职能所指,必须是以国朝将大理纳入版图为最终目标。”

“九州一统,金瓯无缺!这不是说说而已!朕希望诸位不要以一个矿城的利益,而不顾国朝百年基业!且退下吧!”

赵曦第一次在还没有议定事务时,将内阁大臣驱出了勤政殿。

赵曦并没有多生气。对于内阁大臣的反应,赵曦是有准备的。

最起码,现在不再是怯战,也是真心为朝廷着想。

当然,赵曦觉得矿城的利益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毕竟,一旦大理开战,就意味着矿城会受到影响,甚至停产。

就矿城目前的利润,那怕是在矿城的份子不大,对于任何一家参与者,那都是难舍的利益。

其实,他们还是不清楚如今国朝军伍的战力,还是高估了大理那些部落的实力。

不管是张方平还是韩琦,甚至整个内阁大臣,对于战力的评估,还停留在他们主导战事的时代,那怕是偶尔见识了火器的威力,也无法想象大规模作战时,火器到底有多大的杀伤力,又领先周边邻国多远。

真正对火器大规模作战杀伤力最有体会的,唯有现在在兴庆、银夏一带的党项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