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八六八章 苏颂的想法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八六八章 苏颂的想法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八六八章 苏颂的想法

原本很担心,结果很放心。

北辽已经不再是原本的北辽了。

从辽兴宗即位后,辽朝势已日益衰落。而有辽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百姓困苦,军队衰弱。

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北辽兴宗帝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国朝多交纳岁币。但是这些反而使辽朝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北辽君王还迷信佛教,穷途奢极。

耶律洪基继位后,耶律重元听从儿子的劝说,发动叛乱,自立为帝,被平息,耶律重元自尽。却又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

也因此,耶律洪基先后诛杀了皇后和太子,让整个北辽朝廷混乱不堪。

北辽的两代君王,为国朝收复燕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话可能说的有点别扭,可事实就是这样。

虽然辽使的事就这样过去了,可赵曦并不是真的就不当回事。

这些年工坊城出售的工艺很多,虽然没有涉及到军备,也需要考虑商业间谍的事。

早些年,北辽和国朝的易货,或许只是用商贸手段把岁赐赚回来,这些年国朝的商贾就是纯粹的赚北辽的钱了。

北辽几乎成了国朝的原料产出基地。

从羊毛,到牛羊皮,用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国朝的商贾,然后再用高价买国朝的羊毛纺织成品、牛羊皮的皮靴。至于说棉质衣物、玻璃水泥、日用百货等等,完全就是国朝商贾绝对的主动。

在商贸方面,北辽没有任何权利,是完全受国朝节制的。

当然,国朝的商贾还是懂的细水长流的,没有做哪些竭泽而渔的事,给与北辽的还都算是良心价,不吭不骗,诚信交易。

即便如此,所谓的贸易一样是一边倒的情形。

这时候可没有什么关税,自然在商贸上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剥削。

单纯从商贸上说,是国朝拿走一切,北辽什么都留不下的实际。挺有成就感的。

其实,只要是工坊城出售的工艺,对于赵曦,对于朝廷而言,并没有威胁。这只是涉及到一个钱的问题。

北辽穷苦的事实和地方势力扑卖到工坊城的工艺,这才是矛盾的焦点。同样,一个穷苦的北辽是有利于国朝收复并统治的,而一个富裕的北辽自然就会增加国朝收复的难度。

北辽,还是穷点好。朝廷为地方州府的工坊城做主,也会是应有之义。不过赵曦更操心工坊城那里。

“子容、子元,工坊城新雇工一定要详细甄别,对于自河东以后的工匠,做一次调查吧。”

“这一次北辽遣使,倒是给我们有了一个提醒,北辽朝廷还是有务实臣工的,知道两国实力差距的核心是什么。这就难免他们在工匠身上下手。”

虽然赵曦知道工坊城在这方面做得到位,可还是慎重的专门提了,以示重视。

“官家,遵陈例,工坊城工匠还是以退役军卒为主,并且调查三代,确保无不良记录,确保是良家子。”

“工坊城几乎是退役军卒最为优先的选择地,倒也不用担心来源。”

回答的是苏子元,也就是现在的工坊城主,算是赵曦的大舅哥。

“不同,大不同。早年之所以能创立工坊城,并以禁军厢军军卒为主,是因为国朝早年的军卒本就混乱,并非职业军人的身份来招募军卒。”

“所以,在禁军厢军军卒中,各式工匠常见。而现在,兵役制的执行,军卒是以战力优先,是以职业军人的标准培养军卒。如今的退役军卒未必就能成为好工匠。”

“小工号说,那些大匠,朕还是建议工坊城适当在民间招募,把握好调查即可。”

“若单纯从军中遴选工坊城工匠,长此以往,恐怕工坊城相对于地方州府的作坊会没有竞争力。这一点,你们要慎重考虑。”

“朕记得工坊城的章程中有这方面的条例吧?”

术业有专攻。赵曦不相信能被遴选成新军军卒的就一定是好工匠,好军卒和好工匠,这是两个概念,或者说是两个领域的问题。

“官家,臣对此也有感触。虽然工坊城也有退役的读书人军卒,总体来看,工匠的水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只是因为工坊城的特殊性,臣不敢随意改变招募的方式。臣想过一个问题,工坊城最终应该形成大匠与小工成团体发展的模式。而大匠,绝不是退役军卒能担任的。”

“以前国朝的将作监大匠来源广泛,几乎是在全国朝遴选的。臣以为,工坊城应该恢复早年大匠的遴选方式······”

“同时,臣以为,可以参照老护卫营,或者讲武堂的方式,在工坊城成立培训机构,在工坊城子弟中遴选一定数量的孩童少年,甚至先从民间挑选有志于将作的少年,教授工匠技艺以及数术之学,为工坊城储备人才,以此便可以确保工坊城长久的领先地位。”

这就对了。苏颂所说的正是赵曦希望达到的。

讲武堂现在已经基本上在朝堂被认可了,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非讲武堂经历难成宰执几乎已经成为共识。

想想现在的内阁,章惇、苏辙、吕公著、韩缜、苏颂都是从讲武堂出来的。更何况,阁老院的致仕阁老,都在讲武堂任职······

而工坊城,赵曦从开始设立,就是想将其成为国朝科技发展的起源地。只是这些年因为军备以及各项新式工艺的问题,又存在保密的限制,不好面向整个国朝。

当工坊城的底蕴积累到一定程度,国朝对工坊城有一定认可时,也就是工坊城面向整个国朝收揽人才的时机。

“子容所言甚是。这样吧,你先召集工坊城、工部、将作监、都水监等衙门拟个章程,就以储备人才为宗旨,交予内阁审核。”

“目前可能在朝廷推动会有难度,毕竟需要考虑北辽虎视眈眈······不用几年了,总是能推开的。”

苏颂的想法现在实现还是有难度的,工坊城的用在朝堂的认知是国朝强盛的根基,在现在这种态势下,朝臣们很难认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