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八六七章 想的挺好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八六七章 想的挺好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八六七章 想的挺好

赵曦最想知道的是:北辽南京道到底有多少人进了中原?

这个数字可以间接的反应出北辽汉人的归心。

从太宗高粱河溃败以来,国朝与北辽在燕云十六州的土地上,有过很多次的战役,或者说冲突。

一次次的败北,把整个燕云十六州的汉人的心寒了。

第一次因为归心,百姓对王师北上翘首以盼,第二次心存侥幸,第三次第四次,一次次都以溃败收尾,没有人再对王师抱有希望了。

如果这一次燕云当地的子民自觉南迁,也就是说,燕云之地的汉人,对中原王朝还是认祖的,也就有了归宗的趋向。

如此,国朝一旦与北辽开战,在燕云等地就能取得百姓的支持,这对战事的利处不言而喻。

“难道宋国不怕挑起战争吗?我大辽百万精骑时时枕戈待旦······”

“萧使,枕戈待旦是说兵器为枕,以待天明,白天不用,也不必时时。至于我大宋是不是担心战事,河东之战便是明证!”

怎么章惇也上口了,他的嘴刁钻,呛人能呛个半死。

“萧使,章阁老的意思是说,河东之战停战后是有协议的,萧使应该不会承担两国撕毁契约的风险。就是三五个草民的事,谈不上战争不战争。”

苏辙这是补刀还是帮章惇缓和?反正赵曦听着不像缓和。

一个人一张嘴,还是面对内阁这些所谓博学善辩者,可想这辽使在这勤政殿里有多难受。这不是战场,他不能骑马抡刀的砍杀,只能被一群惯于辩论的人挤兑。

憋得脸红脖子粗的。

差不多行了,没必要针对一个辽使这样。原本有些担心是要开战,这时候知道跟战事无关又上劲了。就是王安石也是一副看热闹的样子。

“王相,丁口之事,想必辽国皇帝也不会出尔发尔,到底是辽国有怎样的困难,内阁还是了解一下较好。”

“既然是兄弟之邦,有些忙该帮还是要帮的。内阁具体处理一下吧。就这样······”

没多大意思,就是个扯皮的事,既然北辽遣使来说,应该不是准备开战。赵曦也就懒得关注了。屁大的事,都对不起自己如此郑重。

“宋国皇帝陛下,我大辽就是要求允许南京道南迁人员北还!”

辽使见宋国皇帝似要结束接见,顾不得什么了,也忘记被挤兑了,喊着把目的说出来了。

“哦,契约签订,我朝自不会阻拦北还之人,大辽不阻拦南迁之人,这是契约确定的。只要有人北还,应该没人拦着······”

北辽与国朝的生活水平完全是两个层次,赵曦不觉得在中原待久了的人,还会想什么北还。

“宋国皇帝陛下,我大辽希望宋国可以遣返南迁之人。因南京道丁口南迁,以至于我北辽耕田荒芜,粮食难继,为避免我大辽心生掠夺,从而纵骑南行,还望宋国皇帝能慎重考虑。”

又是这一套,真当大宋还是原来的大宋,还担心什么千骑万骑南下呀?

“官家,兄弟之邦的吃饭问题,该帮忙还是得帮忙的。南京道的汉人也不会放牧,北辽以牧业为主,出现粮食问题倒也有情可原。”

“老臣以为,只需北辽以牛羊交换,朝廷完全可以责令国朝的粮商供应兄弟之邦的粮食用度。”

“如此一来,北辽放牧,国朝种粮,北辽以牛羊,乃至羊毛交换粮食,国朝确保北辽粮食用度。这才是真正的兄弟友邦。”

王安石这样冠冕堂皇的说出来,还义正辞严的,乍一听真觉得他就是为宋辽友好着想的。问题是,除非北辽朝堂全体都犯傻,怎么可能让国朝左右北辽的粮食,那是把命脉交予他人拿捏。

大宋是安南,也不是原本的大宋,没有被北辽打趴下,甚至还在处心积虑的谋划收复燕云。大宋敢于将一部分粮食需求依赖于安南,是因为大宋对安南有绝对的胜算。

而北辽,就是早年,也不存在绝对的优势和绝对的胜算,更何况有河东之战的前车之鉴,北辽对大宋也未必没有怯战之心。

“我大辽饭食不需要宋国操心。大辽只想让宋国遣返南迁的南京道逃民!”

辽使倒是清醒,死咬住一个要求。不对······赵曦似乎明白了什么。

“萧使,朕想知道,你朝所谓的遣返,是指遣返哪些?”

“官家······万万不可!”

“万万不可!”

赵曦话音刚落,内阁所有人都在劝阻。不说朝廷立场问题,就是站在各自利益上,这事也不能做。

“稍安勿躁。朕就是想知道······”

“宋国皇帝陛下,我大辽所求,只需要遣返三年以内的南迁逃民即可。”

算是让步吗?三年以上者,已经算是大宋子民了。

“辽使,遣返三月内可行?”

“宋国陛下,三月逃民又有何用?最少难逃两年做工的逃民!”

有点得意忘形了。这萧易算是第一次出使大宋,还是有点不了解大宋的情况。原本道听途说当今宋国陛下的一些事,在听到宋国陛下口风放松时,自己就跟着放松了。

这时候,整个勤政殿的内阁也明白了。

北辽那里是什么粮食危机,那里是什么南逃的丁口,原来,北辽的想法是大宋培养出来的熟练工匠。

这时候赵曦不再说话了,只是看着这北辽的使臣萧易,诸位内阁也都看着萧易。

萧易不傻,自然感觉到了,也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王相,内阁处置吧,要好生招待外使。”

这一次,萧易没再喊话,眼睁睁的看着宋国皇帝陛下退去,自己站着无所适从······

大宋销往北辽货品,已经不再限于原本的茶叶、丝绸、瓷器之类了,马车、烈酒、羊坊的制品,甚至一些吃食等等,可以说是吃穿用度的物品,应有尽有,每隔几年就有新鲜的物事出现。

说什么南迁的逃民,谁会在意?原本北辽的一些朝臣在鼓动汉人南迁,就等着有一天可以召回来。

当以私义难以实现原本目的时,才有了官方遣使的做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