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八六六章 还以为什么事呢

第八六六章 还以为什么事呢

这人吧,不能有其他心思,否则很难做到坦然。

就比如现在,国朝仅仅是有心谋划北辽,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动作,偏偏就对北辽遣使有这么大的反应。

也是习惯了。除了礼节性的遣使,参加一些婚丧嫁娶的事务,北辽遣使来国朝,所记载的没一件好事。

赵曦登大统以来,这算是第二次非礼节性遣使。第一次导致了河东之战,国朝收复了云应四州······说起来国朝不应该再这般草木皆兵了,可结果还是如此,还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情形。

倒也有点好处,能在一定程度上迷惑北辽使臣,让他们觉得大宋还是原来的那个大宋,不过是富裕一点。

好在朝廷不至于慌乱,郑重其事并不是无所适从。朝廷还是针对北辽遣使做好了安排。

派出了接伴使、确定了馆伴使,通知了边境驻军,也督促探知四皇子队伍的行踪······

“四皇子的队伍并无异动,只是派出斥候在周边海域探查,没有北上的行为。也就是说,北辽这次或许不是因为四皇子那边的原因。”

“不好说。前段时间的奏报,不是说偶然与一支海商起了冲突,最后将那支船队歼灭了吗?”

其实就是做了一次海盗,劫掠了人家,还用好听的辞藻奏报。朝廷对这种事基本上是默认,没鼓动就已经算是仁义了。

“每年都有海商海船失踪,北辽也不可能就能认定是四皇子他们做的。”

“会不会是西北?国朝如今在西北跟北辽的上京道接壤,边境线很长,也难免出现纠纷,有些冲突。”

“查阅一下这些天西北的奏报,看是否有冲突。”

在西北一带,跟北辽、跟回鹘在边境一直是冲突不断,不过都是小范围的冲突,西北驻军甚至连斩首都懒得跟朝廷报功了。

“不必查了,从朝廷在工坊城决定所有谋划后,枢密院就已经下令,所有西北驻军不得无理由与外邦冲突。”

章惇觉得内阁实在没有必要这样郑重其事的议事,不就是个使臣吗?会怎样?能怎样?最严重的无非就是开战而已。

在章惇看来,不过朝廷是否准备充分,都不存在对辽作战败北的可能。

至于因为一个来使就这样吗?

“既然如此,那就跟官家奏报一声吧。”

王安石也知道自己有点小题大做了。可他自认为谨慎没错,哪怕是虚惊一场,也比措手不及要好得多。

新内阁上任,还没有跟外邦有过什么重大事项的冲突,这算是第一次,新内阁的第一次,他不想落一个不如前内阁名声。

他也知道,以国朝现在的实力,不惧北辽,但主动和被动是有区别的。舆论并不是以结果论,即便是单纯的事务,朝堂和市井都能无限放大,并与内阁贤能勾连起来。

“既然没什么原因,那就等着使臣抵达吧。该怎样就怎样,没多大事。严重些也就是开打,国朝军伍也有几年没大战了······”

官家怎么会是这样的论调?

“官家,老臣也以为没什么事,只是朝廷暂时尚未准备就绪,若事发突然,朝廷难免措手不及。”

王安石难不成还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不应该呀,就他主导的那些变革,完全没有一点追求完美的迹象。

“王相,不可能所有事都做到尽善尽美,应急才是考验的最佳方式。”

“新内阁以来,国朝一次外战,便是四皇子出海,以溃败结束。老臣是担心一旦与北辽战事突发,以北辽骑兵的特性,难免在战事前期朝廷出现被动。”

“国朝经前些年养起来的信心,事实上并不坚定。老臣担心,一次出海溃败,再有一次陆战劣势,会导致多年树立的信心倒塌。”

“老臣虽不钻军伍,也知道军伍作战,军卒的必胜信念是士气的根源。官家,老臣是担心后果不堪呀!”

说白了,王安石不想让人觉得他不如富弼,也不想让人觉得这一届内阁不如上一届。这性子,还真是好斗。

当然,王安石所思虑的,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只不过,赵曦认为发生的概率很低。新军严格说是用自己的观点为根骨养成的,军卒的如何,没人比他更了解。

虽然军卒可能已经换了几批,但是,从老护卫营时赵曦就强调的传承,在老护卫营军卒心里是烙了印的。而现在的中上层将领,几乎全部是老护卫营的那些军卒。

“王相所虑也非全无道理,朕深以为是。不过,既然朝廷找不到根由,何不待使臣抵达之后,明确目的之后再做计较?”

“相信以国朝现在轨道网络的规模,调动军伍的速度应该足可以应付意外。”

不认可王安石的观点,赵曦也没必要争辩。毕竟这是一个忧国忧民的首相,虽然有点瑕疵。赵曦还是劝慰了。

接伴使一路上旁敲侧击,硬是没打听出北辽遣使的目的······

“辽国使臣萧易叩见宋国皇帝陛下······”

接下来就是一堆废话,接见使节的流程本来就是由废话构成的。赵曦也没想着改什么,都这样。

已经到了勤政殿了,辽使到底想做什么,也该有个结果了。

“启奏宋国陛下,外使此行乃是受我大辽皇帝陛下所托,问一下宋国:你们宋国商贾不停的蛊惑南京道的丁口南迁到底何意?”

不知道是整个北辽仍然没认清形势,还是说这位使臣自身的原因,到现在了,说话的方式居然还是这样的口吻。

“王相,告诉他。”

“回官家,按照河东停战协议,北辽不得阻拦汉人南迁。”

王安石这时候放心了,不屑和强硬成了主论调。

“宋国陛下,外使听闻宋国不允许买卖丁口,不得有奴仆契约,可是如此?为何将我大辽南京道百姓以奴仆买卖?”

“哦,吕卿,市易是你分管,跟使臣说一声吧。”

赵曦很想说一句:关你屁事。不过,这样的效果也应该差不多。

“回官家,国朝针对奴仆买卖还是契约的法令,是针对大宋子民,外邦入我朝后,须有三年之限方可享受大宋子民待遇。”

接下来的争辩,赵曦没网耳朵里进一句。还以为什么事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