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再造天朝 > 341.钱不经花(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341.钱不经花(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大明这些官员们习惯了伸手捞钱,已经懒到不想动脑筋去赚钱了。

也是,手中握有权力,动动嘴皮子就可以捞到钱,干嘛还要劳心劳力的去找门路。这些人连站着赚钱都嫌累,更不用说跪着赚了,只有躺着赚才是他们的做事方式。

如果不是被逼到这个份上,王怀义和向盛平也不会向谭明仲咨询怎么站着赚钱。至于跪着赚钱,他们都是有身份的人,还不至于囧迫到那个份上。

“我等愚笨,还请谭大人不吝赐教。”为了能赚到钱,连向盛平这个一向高傲的文官也低下了头。

“你们好歹也是朝廷钦命的收税大使,各方总要卖些面子。你们完全可以将钦差的权力利用起来,从各地进货到上海来卖啊,想来这一路上应该没有人敢收你们的税吧。”谭明仲这是明着告诉他们以权谋私,不过这种危害比起贪污税银要小得多。

大明的江河湖海、官道上各种税关多如牛毛,没有关系和实力,贩运货物收税都会被收得怀疑人生,更不用说随时都有被税丁们找各种借口罚没的危险。

这还只是官面上的,各路江湖豪侠们沿路还要收“保护费”,一些不讲究的还会夺财害命。所以一般的商人想要长途贩运货物肯定会赔得倾家荡产,甚至小命不保。

不过这种事情在王怀义和向盛平身上应该不存在,好歹是钦差,虽然不过是收税的钦差,那也代表着皇帝和朝廷,这点面子黑白两道还是会给的。

随便说一下,除非是想造反,或者利益特别大,江湖豪侠们一般是不会动官府势力对手的。

被谭明仲这么一说,王怀义和向盛平心思就活泛起来了。

这些套路他们不是不懂,反而非常的熟悉,只是之前一直将注意力放在了私吞税银上,也没想着要去赚这些辛苦钱,所以将这些套路给忽视了。

“着啊,我咋就没想到呢。”王怀义和向盛平懊恼的说道。

“至于是你们自己经营,还是将名额委托给别人自己占股,那就看你们自己的想法了。顺便说一句,要是你们的货,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我可以给予最优惠的税收。”谭明仲给出了自己最大的诚意,可惜两人还有些不领情。

“我们自己的货还要收税啊?谭大人也太不近人情了吧。”王怀义抱怨道。

“金州军的规矩,税收一视同仁,没有例外。在金州军连伯爷自己都要交税,你说你们的税要不要收?何况要是不收你们的税,其他人都挂在你们名下,这税还收个屁啊。”谭明仲对不识好歹的两人爆了粗口,让两人都有些悻悻的。

还别说,刚才他们还真有将免税权租出去的想法,可惜还没说出口就被谭明仲堵死了。不过好歹还捞了个优惠政策,也不算一无所获吧。

其实在大明,官员经商比起百姓有太多的优势,这也是官宦人家非常容易发家的原因。特权与资源的结合已经排除了其他多数的竞争者,剩下的都是豪强们之间的游戏,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多少经商的空间。

官越大生意自然做的越大,官没有了,再大的生意也不过是别人的碗中肉,这才是大明的生意经。

展示了许久的皇家物品在炒作了这么长时间之后,终于开始对外销售了,一时间上海县城的达官贵人们挤满了皇家交易所。

本着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内廷这次拿出来的东西都是精品,而且数量不多,加上最令人动心的“大明皇家监制”标签,吊足了江南富人们的胃口。

这些东西的销售也没有采用以往的模式,而是以拍卖的形式尽量的争取卖出高价。

江南富人们对于拍卖并不陌生,但是像皇家交易所这样搞得这么正式和隆重的却是极为少见。

这些皇家物品已经展示多日,究竟好不好大家心里早就有数了,所以拍卖一开始就朝着火热的方向发展。

官窑茶具一套卖出了近五百两,一百套茶具就为内廷换回了差不多五万两银子。还有一些瓷器、铜器、金银器、玉器,这些由内廷顶尖的手艺匠人做出来的物品也受到了江南富人们的疯抢。只要喜欢,几百两、上千两都不在话下。那豪掷千金的模样,看得在现场坐镇的王怀义口干舌燥。

这场拍卖会持续了整整三天,才将内廷带来的货物销售一空,而且还有更多的富人们为没有买到心仪的物品而懊恼,不断的询问下次拍卖的时间。

事后统计,销售额接近四十万两,大大出乎了王怀义的预料。

在扣除了成本之后,金州军大方的将利润的一半十五万两交给了内廷,不过王怀义一两银子也不敢贪,因为销售的账本金州军同样送了崇祯一份。

很快,上海税收的账本就送到了内阁以及崇祯那里,另外崇祯手上还多了一本内廷器物的销售记录。杨嗣昌与崇祯坐在一起看着账本,为上面的数字感到惊喜。

虽然税收这块,朝廷和内廷不过每家分到三万多两,对庞大的开销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好在这不是一锤子买卖,后面还会源源不断的产生税收,这才是崇祯和杨嗣昌所看重的。

“杨爱卿,这税银运来了吗?”崇祯关切的问道。

账本再好看,也要收到现银才算数,否则不过是纸上的数字罢了。

“根本就没运。”杨嗣昌摇摇头。

崇祯脸色阴沉的问道:“怎么回事?”

“请皇上勿忧。金州军为朝廷和内廷开了票据,凭票据直接到金州军在京师设立的钱庄里取钱就可以了,免去了长途运送的损耗和危险。”杨嗣昌连忙解释道。

崇祯转怒为喜,“哦,还有这等好事。”

“金州军言明,第一次就不收取朝廷和内廷的费用了,足额兑付。以后就要按照百二收取费用了。”杨嗣昌解释道。

“理应如此。”崇祯点点头表示理解。

当了十几年的皇帝,崇祯早已不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王爷了,自然知道这个世界都是围着利益转的,没有利益的事情是没人愿意干的,即使干了也不会长久。

何况百分之二的收费比例比起朝廷自己运送成本要低太多,而且更加方便。朝廷可是到处都等着用钱呢,早一天拿到都是好事。

“这次税收的事情向盛平和王怀义也是用了心的,知道为朝廷着想,为皇上分忧,不但收的多,损耗也小,值得嘉奖。”杨嗣昌话里有话,对于为何损耗小大家是心知肚明。

要不是杨嗣昌执意要金州军也同时上报一份账本,只怕送到朝廷和皇帝这里的税银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这也是大明官场的悲哀,连奉公守节都要用外人来监督,完全是迟早药丸的节奏。

杨嗣昌在上海有自己的渠道,崇祯同样也有,到底收了多少银子他们两个心中都有数,只是两人彼此心照不宣罢了。

这次上交上海税银,可以说除了崇祯和杨嗣昌,几乎没有人满意,因为他们都没有捞着。只是他们也是有火无处发,毕竟从他们得到的消息来看,连王怀义和向盛平这两个经手人都没捞着,怎么可能有他们的份。

对于金州军的油盐不进他们是恨得咬牙,对于杨嗣昌的老辣更是高看了一眼。

这些人即使对王怀义和向盛平心有不满,也暂时动不了他们。因为杨嗣昌、崇祯对王怀义和向盛平的工作很满意,朝廷已经下旨嘉奖了,这个时候没有人可以动他们。

被这些北京老爷们抱怨的王怀义和向盛平为了满足这些老爷们的胃口,正在拼命的赚钱,只为让上官们满意。

靠山有时候也不是那么好靠的,其中滋味,各自品尝吧。

大家都不容易。

朝廷刚到手的税银还没捂热乎,就作为京官们的俸禄发下去了。

实在是不能再拖了,有些京官已经几个月没有领到俸禄了。那些家资丰厚的官员还无所谓,但是那些清贫的中下级官员的日子就难过了。堂堂京官老爷们,还有连饭都吃不饱的,实在是丢朝廷的人啊。

所以国库一有钱就发京官们的俸禄,好歹让官员们能够过下去,毕竟是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要是发生官员饿死的事情,朝廷的脸就丢大了。至于其他地方,只能再坚持坚持了,朝廷也难啊。

三万两对庞大的京官团体来说实在是太少了,杨嗣昌厚着脸皮又向崇祯要钱,他知道内廷在江南赚了不少,现在有钱。

崇祯面对死赖着要钱的杨嗣昌,知道躲不过去,只得从内库借了五万两给杨嗣昌,这才勉强将京官们应付过去了。

说的好听是借,以国库目前的状况,想要还清只怕是永远也没有希望了。

不过文官们对花皇帝的钱一向是理直气壮,毕竟这天下是朱明的天下,皇帝不花钱谁花?

朝廷的钱转眼花完了,崇祯赚的那点辛苦钱也没捂住多久。

关宁军的军饷拖欠太久了,哪怕是洪承畴去了也压不住。没办法,为了表示对洪承畴的支持,崇祯不光将赚到的那点钱送往了辽东,甚至自己还倒贴了一部分,好歹让洪承畴能够赢得一点军心。

以大明现在的状况,再多钱也填不满财政这个无底洞,上海的那点钱只能说聊胜于无吧。

话说洪承畴上任蓟辽总督后,领陕西兵东来,全力整顿松锦防线以及长城的守备,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防备满清的进攻。

在原来的历史上,洪承畴被清军压着打,最终兵败松山,投降满清。现在的局面可比历史上好太多了。

因为金州军的异军突起,不断屡次击败清军,还夺回了辽南,与关宁军一起对满清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在彻底解除金州军或者关宁军的威胁之前,清军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全力对付明军了,否则金州军很有可能掏了他的老窝。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战略优势,洪承畴有足够的时间来排兵布阵,整顿内部。在清军解决掉金州军之前关宁军暂时是安全的。

在得知清军已经开始向辽南进发之后,洪承畴动了去辽南看一看的心思。一来看看辽南的战备情况,二来也想与风头正劲的鲁若麟见上一面。

虽然在名义上鲁若麟是洪承畴的下属,但是具体什么情况大家心知肚明。

对于洪承畴的命令,鲁若麟听不听完全看心情。何况金州军原本就独立于朝廷军队之外,有自己的一套体系,甚至连粮草军械都不用朝廷管,朝廷对金州军没有任何制约的手段。

洪承畴刚刚在潼关剿灭了李自成的起义大军,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准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鲁若麟,让鲁若麟服从自己的命令,配合洪承畴消灭清军。

至于失败的可能,洪承畴从来没有想过,就是这么自信。

对于洪承畴这个名义上的顶头上司,鲁若麟还是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亲自到旅顺码头来迎接。

自从渤海成了金州军的内海之后,渤海内的船只变多了很多。特别是宁远的吴襄、吴三桂,因为金州军占领了辽南,与金州军的距离拉近了很多,贸易起来更加方便了,生意也越做越大了。

甚至曾经荒废的觉华岛也被吴襄和吴三桂利用起来,成了宁远军与金州军交易的重要地点。

洪承畴将自己的驻地设在了广宁中后所,处于山海关与宁远之间,随时可以策应两边作战,甚至可以北上支援锦州。

从广宁中后所乘船,洪承畴花了不过两天的时间就到了旅顺,开始了他对辽南的视察之旅。

洪承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人。

论能力,洪承畴在明末的一众官员之中绝对是顶尖的,这个是毫无疑问。

洪承畴本是大明的重臣,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至三边总督、蓟辽总督。但在松锦战役中,洪承畴受明兵部尚书陈新甲掣肘,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思路;加上那时明王朝已经十分**,崇祯帝也不能给洪承畴以支持,导致松锦战役失败,他自己也被清军所俘。经过清帝皇太极的劝降,洪承畴审时度势,最后投降了清朝。

他为清朝统一华夏出谋划策,参与清朝中央佐理机务,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不过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洪承畴投降的经历就是一个巨大的污点,再怎么洗也洗不干净。毕竟满清还不是后世已经汉化,融入汉人大家庭的华夏少数民族,现在是妥妥的异族,为汉人所排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