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再造天朝 > 347.洪承畴也想修路 求月票、推荐票,求收

347.洪承畴也想修路(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在旅顺城呆了几天后,洪承畴他们北上南关,那里是他们重点考察的地方之一。

随着天气转暖,水泥的供应量开始跟上,旅顺到南关的公路也开始修建,并且采用了两头对进的方式,施工进度并不慢。

金州军的道路建设标准一向比较高,规划的旅顺到南关公路为主干道,有二十米宽,足够四辆四轮马车并驾齐驱了。不过为了尽快打通这条主动脉,现在只施工了一半,另外一半后续再进行施工。

交通对于军队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特别是步兵,依赖性非常大,几乎所有的行军都是沿着道路展开。哪怕是骑兵,除非万不得已,也是会沿着道路行军的。

比起清军,无论是朝廷的军队还是金州军,行军打仗都有大量的辎重,对后勤补给的依赖度非常高。特别是粮食,往往决定了明军的生死。而粮食的运输非常消耗运力,没有安全的补给线,明军根本就无法长期作战。

明军物资运输为什么这么困难?说到底还是交通不畅惹的祸。

以如今的运输情况,南方还好一点,可以用船进行粮食运输,损耗会小一些。但是在北方,粮食运输全靠马车和人挑。受道路条件限制,马车都是两轮的,载重量有限,效率极其低下。往往十石粮食,运到前线就只剩下一石,其他的全在路上消耗了。

要是前线作战的军队达到十几万、几十万的规模,时间一长,仅仅是粮食的补给就可以将朝廷拖垮。

所以清军在与明军作战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凭借自己的机动性断明军的粮道。一旦粮道被断,用不了多久,明军就会自行崩溃。

旅顺到南关的这条主动脉不光关系到以后的兵员调动和后勤运输,也是辽南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一旦打通了,将会大大促进辽南的经济发展。

“兴汉,如果这条路修通了,从旅顺运粮食到南关损耗几何?”洪承畴骑在马背上,对身边的鲁若麟问道。

洪承畴拒绝坐船走海路到南关,而是非要沿陆路走一遭,顺便看看辽南的具体情况。

既然如此,鲁若麟只得作陪,大家骑马前往南关。

“要是全线贯通,以旅顺到南关的距离,用四轮马车的话,最多两天就可以走一趟,损耗不会超过一成。”鲁若麟默默估算了一下给出了答案。

“一成?怎么会这么低?”洪承畴和吴三桂他们惊讶了,要知道明军的运粮损耗一般都是以几倍来计算的。

“这水泥路和四轮马车可不是那些官道和两轮车能够比的,不但载重量翻了几倍,而且速度更快,对马匹的要求也低,损耗自然就降下来了。”鲁若麟解释道。

洪承畴他们回想了一下在旅顺见过的四轮马车,确实比两轮的装货量大多了,只是一看就知道对道路的要求也要高得多。只有配上水泥路,四轮马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关宁军的运输问题同样非常棘手,特别是前线锦州,无论是粮食还是物资,完全靠后方支撑,一路上的损耗自然也是天文数字,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但是为了整个辽东防线,朝廷再困难也要保住锦州,只能持续不断的为它输血。

“兴汉,你说从山海关修一条到锦州的水泥路行不行得通?”洪承畴略带兴奋的问道。

鲁若麟想了想,点头说道:“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么长的路只怕花费不会小吧。”

只要有水泥、有钱,就是把大明全国都修上水泥路也没问题,关键是洪承畴有钱吗?他现在连军饷都凑不齐,更不用说有钱修路了。

但是这个念头一旦兴起,在洪承畴的脑海里就怎么也挥之不去。

这些年历任的蓟辽总督或者辽东经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与后勤供应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要说明军对上清军不堪一击也不完全对,至少关宁军现在还能守住自己的地盘,所以明军的战斗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朝廷对蓟辽总督的期望非常高,总是希望能够一战定乾坤,将鞑子打死打残。但是朝廷对辽东军的支援总有一个限度,不可能无限量的供应粮草物资,这就需要明军速战速决。实在是因为朝廷太穷了,拖不起。

为何每次大战的时候,朝廷总是催促前线出击进兵,就是因为后方吃紧,朝廷希望尽快结束战事。

但是这样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现在的明军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与清军野战。如果守城还有一战之力,一旦出城就只有被打败的命运了。

打了败仗总要有人承担责任,蓟辽总督或者辽东经略就成了背黑锅的对象。至于那些武将,有实力、有后台,或者拉帮结派的朝廷不敢动,被处罚或者处死的反而是那些拼死作战,损耗严重的。

这也造成了明军的将领们喜欢拥兵自重,不是他们有多大的野心,而是因为手下的士兵就是他们的保命符。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愿意死战?

当然,如果局势有利,武将们还是愿意博一把的。局势不好,武将们不听命令鸟兽云散是常有的事情。

如果辽东有一条水泥路,那么同样的物资供给数量下,明军坚持的时间会长很多,在战术的选择上也就有了更多的余地,而不会那么被动了。

“这条路一定要修,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修!”洪承畴想到修路的好处,愈发坚定了修路的决心。“我们不是要建水泥厂吗?生产出来的水泥全部用来修路,这样的话花费会小很多。”

“即使水泥我们可以自产,但是修路的人力还有粮食呢?这些消耗也不小啊。”鲁若麟问道。

对于洪承畴修路鲁若麟是支持的,毕竟对于金州军的长远目标来说,良好的交通可以在将来为金州军减少很多麻烦。

“只要你们在辽南稳住,鞑子就不敢轻易的南下锦州一线,我们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完全可以将士兵们利用起来修路。至于粮食,我来想办法。”洪承畴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修路还是有一定的操作性的。

只要向朝廷阐明厉害,讲清楚修路的好处,朝廷还是有可能同意关宁军修路的。毕竟辽东对朝廷来说已经是承受不起的负担了,如果修路能够大规模的减少粮食和物资损耗,朝廷应该还是愿意试一下的。

“如果大人真要修路,金州军愿意提供支持。不过金州军的粮食也不多,只能提供技术人员和修路工具。”鲁若麟趁机展示了自己的诚意。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更放心了。”洪承畴大喜,觉得可能性又增加了不少。“不能总占你们的便宜,钱我们没有,到时候用东西换吧。”

鲁若麟笑了笑,“都听您的。不过这修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大人信得过我,可以将粮食物资的运输交给我们。我们走海路运送,不但更快,损耗也会小很多。”

洪承畴点点头,认可鲁若麟的说话:“想法不错,只是兹事体大,还需要上报朝廷批准才行。”

鲁若麟听了就不再多语了。

物资运输在明军有很大的利益链条,沿线无数的军民靠吸这条线上的血过活,一旦断了他们的生路,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是非来,所以洪承畴也不敢轻易的改变运输方式。

这就像大家都知道海运更加划算,但是每年的漕粮依然要走运河一样。无他,靠这条运河谋生和发财的人太多了,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任何妄图改变漕粮运输方式的人都会受到他们的疯狂攻击,根本改变不了现状。

虽然洪承畴受金州军修路的影响有了在辽东修路的想法,但是真正付诸实施的话还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去申请和协调,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决定的。

至于吴三桂他们这些军头,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对修路还是支持的。再怎么说修路也是好事,打起仗来更方便,就是逃跑也会跑得更快一些不是。

修路的话题就此打住,洪承畴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沿途的村庄上。

比起几个月前,沿途移民们的村庄已经渐渐有了模样,大量的房子被建了起来,成片成片的耕地得到了修整和开垦,一群群的百姓正在地里劳作。

辽南的春耕已经接近尾声,小麦已经种下,百姓们的心里开始有了些底气。只要地里还有庄稼,家里还有粮食,等到秋收之后,这些百姓就不需要金州军的救济,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了。

虽然春耕快要结束了,但是百姓们并没有因此而歇息,而是继续开垦田地,准备种植玉米、红薯、土豆。

这些百姓从来没拥有过如此多的土地,所以爆发出来的生产热情让人难以想象。他们恨不得连睡觉都睡在地里,为的就是能够多开垦一亩田,多收获一些粮食。

几十万移民的到来正在逐渐填满辽南的每一寸土地,荒废多时的田地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用不了多久,这里将会是一片繁荣富庶的土地。

民以食为天,对于以农立国的大明来说,农事是无比神圣的。洪承畴看着这些辛勤劳作的百姓,脸上不自觉的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真好啊。农为国本,即使征战也不能忘了耕种。兴汉,你做的很好。”洪承畴在旅顺得了金州军那么多的好处也没见夸奖几句,此时见了春耕的场景,实在是忍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可见对鲁若麟有多满意。

华夏人热爱耕种的习惯是深入骨髓的,从来不会浪费一寸可以耕种的土地。这种观念甚至超越了阶层,成了民族特性。后世的华夏被称为基建狂魔,也是这种特性的一种延伸。

华夏人喜欢创造,享受那种从无到有、化不可能为可能的过程。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一锄一锄的征服着自然、改造着自然,为华夏人开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这么好的地都让鞑子给糟蹋了,还是交给我们汉人更有价值。”鲁若麟的话绝对发自内心,说到对土地的利用,汉人几乎秒杀世界上的其他所有族群。

“说得对。”洪承畴非常认同鲁若麟的话,这个时代的汉人确实有这个自信。“听说你招了几十万的流民,辽南的地够分吗?”

洪承畴对金州军也不是一点都不了解,起码金州军前段时间在京师周边的大动作他还是知道的。

“光辽南这点地确实已经有些不够了,不过北边的长生岛面积也不小,后来的流民都安置到那里去种地了。加上长生岛,安置这些流民就没有什么问题了。”鲁若麟趁此机会将金州军占据长生岛的事情说了出来。

洪承畴看似不经意的问道:“听说东江军也被你安置到长生岛了?”

“确实是的。”鲁若麟点点头,“下官已经向总督府行文了,大人没有收到吗?”

“本督还未看到,可能是书吏疏忽了。”洪承畴在那里装糊涂,“说说看,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皮岛不要跑到长生岛去?”

“没有说不要皮岛啊,我们在那里还是留了驻军的。只是皮岛面积狭小,养活不了那么多人,辽南都督府决定适当减少皮岛的驻军数量罢了。而且现在鞑子的注意力放在了辽南一线,皮岛驻军的骚扰作用已经不大了,还不如移驻到长生岛,与辽南形成掎角之势。”鲁若麟马上开始叫屈,坚决不承认放弃了皮岛。

虽然皮岛是东江军借朝鲜的,但是既然已经进了金州军的口袋,怎么可能还回去?从此以后,皮岛就是我华夏的固有领土了。

“这样的大事,还是应该提前告知总督府,让我也好有个准备。”洪承畴点到为止,稍稍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下官处事不周,请大人责罚。”鲁若麟主动低头,态度非好。

洪承畴也就是找个由头展示一下自己的权威,见鲁若麟态度这么好,目的也达到了,自然不会真的责罚鲁若麟,否则双方的面子都会很难看。

“下不为例。如今大敌当前,你我应当同心协力共度时艰,千万不能疏忽大意。”洪承畴语气温和的说道。

毕竟金州军与其他明军不同,洪承畴不能强压,只能怀柔,否则关系闹僵了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

“下官谨记。”鲁若麟一如既往的恭谨,实在让人挑不出什么错来。

能屈能伸,在共同的利益面前,鲁若麟并不介意低调一些给足洪承畴面子。

虽然鲁若麟一行走得并不快,但是第二天他们就看到了横亘在远方的南关城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