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再造天朝 > 348.都想增援金州军 求月票、推荐票,求收

348.都想增援金州军(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作为金州军的一号工程,南关城墙耗费了金州军大量的人力物力,终于在前几日完工了。

通高二十米的南关城墙建设标准比明军的城墙高很多,加上通体用水泥和石块修建,坚固程度也不是以往的城墙可以比的。

按照目前的攻城技术,想要轰塌南关城墙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要攻破南关,要么爬上去,要么打破城门,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想。

坐镇南关的王大海亲自来迎接鲁若麟和洪承畴一行,为了早日让南关完工,王大海这几个月将精力全都放在了南关上,人也消瘦了不少。

作为金州军的二号人物,王大海非常的低调,很少出现在外人面前。但是他在金州军里的影响力并不弱,是鲁若麟控制军队的定海神针。

鲁若麟的事情太多,一般只把控大的方向,军队上的具体事务基本上都是交给王大海和一帮参谋们处理。

王大海对鲁若麟的忠诚自然不用多说,有他在,金州军绝对出不了什么乱子。

对于王大海洪承畴他们早有耳闻,毕竟以金州军如今的名声,王大海再怎么低调也逃不过有心人的调查。

朝廷对于收编势力最喜欢的就是掺沙子或者制造内部矛盾,特别是头领和二把手,天然就有被别人利用的空间。

只是朝廷的手段在王大海身上并没有奏效,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目的。

对于朝廷会在暗中使绊子鲁若麟早有预料,为了顾全大局,只是将那些找上王大海的说客处理掉了,并没有将事情扩大。朝廷自知理亏,也不敢声张。

既然暗的不行,朝廷就光明正大的行使阳谋,往王大海身上扔了一堆的官职,希望能够激发王大海的野心。

现在王大海身上就挂着辽南都督府佥事、金州军副将、定国将军、世袭锦衣卫千户,除了没有封爵,其他的待遇基本上都已经到顶了。

原本按照王大海的功绩是拿不到这些官职的,不过谁让他是金州军的二号人物呢。这个世道为了荣华富贵亲兄弟都可以反目成仇,何况是奶兄弟。反正朝廷封这些官位花不了几个成本,万一起了作用岂不是赚大了。

不过朝廷显然小看了鲁若麟为金州军打造的这套制度,只要这套制度保持稳定,任何人都无法撼动鲁若麟的地位,王大海也不例外。

不说王大海与鲁若麟的特殊关系,以鲁若麟在金州军内的巨大威望,任何人想要反叛或者分裂金州军都不会有人支持。那些针对士兵们的教育工作可不是白做的,开了智的他们可不是那些傻乎乎的明军可比的。想要造反,那些士兵们首先就不会答应,极大的可能会是被士兵们直接干掉。

王大海明明年纪轻轻,偏偏不苟言笑,哪怕是对着洪承畴也是板着个脸。礼数不失,就是缺乏热情和敬畏。

洪承畴等人在鲁若麟和王大海的陪同下上了南关主关,因为清理射界的原因,关前一片坦途。

亲眼看了南关城墙的高大雄伟,洪承畴对于金州军挡住鞑子的进攻充满了信心。有这样的条件,明军都守得住,何况一向以战斗力彪悍著称的金州军。

洪承畴忽然看到从远处行来一群兵马,赶着马车,不像是行军打仗的队伍,反而像是在运送东西。

洪承畴疑惑的朝鲁若麟看了一眼,鲁若麟也不是很清楚,看向了王大海。

王大海解释道:“那是奉命去拆金州旧城的队伍,现在正在往回运东西。”

“拆城?”洪承畴不解。

“关外不远处就是曾经的金州城,马上鞑子的大军就要到了,可不能让他们有个如此好的休息地方,自然是拆了的好。”王大海淡淡的说道。

鞑子这次很有可能倾巢而出,即使金州军再有自信也不能与鞑子在野外硬刚,还是缩回南关比较实际一些。既然退回南关,关外的东西自然就不能留给鞑子了。特别是金州城,离南关很近,非常适合驻军,还是拆了比较好。

知道了情况后洪承畴点点头,表示赞同。

金州城拆下来的石头、木料也不会浪费,南关这边准备建一个巨大的关城,这些东西都用得上。而且守城的时候这些东西还能当做武器使用,否则王大海也不会花这么大的力气运回来,干脆一把火烧了多省事。

“鞑子到哪里了?”洪承畴问道。

“阿济格将大营设在复州城,每日派游骑来南关骚扰,不过都被我们打退了。这几日鞑子出动的人马明显变多了,想来应该是有援兵到了,我正在派人进行核实。”金州军和清军的相互侦查造成双方在复州与金州之间开展了激烈的游骑交锋,双方的损失都有点大。

如果按照战损比例来说,金州军的损失比清军是要小的。虽然清军弓马娴熟,但是金州军的骑兵们在战争中成长的也是飞快,加上装备上的优势,往往能够以很小的代价杀伤更多的清军。

但是当清军的数量达到一定级数时,金州军的游骑再出去就比较危险了。所以金州军现在正在逐渐收缩探查的距离,尽量减少损失。等到金州城拆完了,金州军也差不多要回到南关内了。

“看来鞑子这次是不会善罢甘休啊。兴汉,可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地方?”洪承畴作为统筹辽东战事的最高官员,要是明知金州军将与鞑子来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而不做些什么就有些失职了。

鲁若麟略微思考了一下,说道:“现在还不确定鞑子会来多少人,虽然南关一线可以让大军行进的道路不多,但是毕竟战线比较漫长,金州军的兵力稍有不足。如果大人能够支援一些军队过来,那样把握就会更大一些。”

其实关宁军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只是被实力更加强大的清军压制了而已。如果能够拉一批关宁军过来帮忙,那样的话鲁若麟在调度上就会更从容一些,也可以有足够的预备队防止突发情况。

现在金州军的主力几乎都在辽南和南关一线,加上编练的民兵,以及必要时可以征召青壮,守住南关问题不会太大。但是如果能够有更多的兵力的话,鲁若麟当然会更高兴。

其实最好的做法是鲁若麟在南关牵制清军主力,关宁军从锦州一线出击掏清军的老窝,这样的话清军首尾不能相顾,说不定会草草退兵。

但是明军这些年被清军打怕了,对出城野战有很大的畏惧心理。再加上目前对清军的部署还不清楚,说不定清军声东击西,在锦州那边做好了笼子等着关宁军来钻呢?

所以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明军是绝对不会轻易出击的。不过派一部分兵马来南关这里帮金州军守城关宁军还是乐意的,毕竟守城大家都擅长,危险性也小得多。

而且听说金州军一向大方得很,说不定这些来帮忙的军队还可以趁机换个装什么的。

洪承畴也想展示一下辽东诸军的团结,顺便捞一些军功缓解一下压力,所以对于鲁若麟的请求没有多做犹豫就答应了。

“可以。马科和曹变蛟手下的士兵战斗力还不错,他们暂时也没有什么战事,我可以做主抽调一部分来支援金州军。”马科和曹变蛟跟随洪承畴在中原剿灭过农民军,算得上是洪承畴的嫡系,有好事自然会想到他们。

增援这种事情其实绝大多数明军是不喜欢干的,因为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

虽然按照规定,朝廷会给增援部队开拔的费用,以及命令沿途州府提供粮草。但是那点钱粮经过层层克扣,落到手里基本就没有多少了。更加坑爹的是,很多时候沿途州府会找各种理由拒绝提供援兵的补给,这些客军只能自己想办法筹措粮草。

最极端的情况是,自己掏钱买粮草也就算了,有时候甚至有钱还买不到,简直是又受累又受气。

所以如果不是上官强制命令,明军真的不愿意长途行军增援其他地方。

不过这种事情在金州军身上就不存在了,当初天雄军的事情在明军内部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宣府的杨国柱和虎大威跟随卢象升出战虽然损失不小,但是回去的时候,士兵们浑身上下的装备几乎都换了个遍,战斗力不降反升,可是羡慕死了不少人。

口碑这种东西是很容易传播的,有杨国柱和虎大威的例子在前面,增援金州军的部队能少了好处?

马科和曹变蛟听了顿时喜笑颜开,满口就答应下来:“末将一定派精兵强将来南关帮金州军的同袍们一起杀敌,定要让鞑子有去无回。”

在一旁的吴三桂这个时候不干了:“督师,杀鞑子的事情怎么能少了我们宁远军?我们宁远军也要与金州军一起杀敌,为死去的父老乡亲们报仇。”

见吴三桂为了争取来南关的名额,连报仇雪恨都用上了,洪承畴只能用战事需要来说事:“长伯,宁远是锦州的后盾,抽调兵力只怕会有隐患。”

“鞑子主力南下南关,辽西有祖总兵把守锦州,鞑子定然不敢来犯。何况宁远军只是抽调部分兵马,绝对不会影响辽西的安全。”吴三桂也是有抱负的,南关这次的机会难得,他怎么能轻易放过。

至少大家都明白,有南关在手,失败的可能性极低。至于能够杀死多少鞑子,就要看鞑子攻城的决心了。

这样安安稳稳赚军功的机会可不多见,要是轻易错过了那才叫真傻,吴三桂还想在有生之年捞一个爵位呢。

这还是因为在场的只有马科、曹变蛟和吴三桂三位总兵,要是消息传回去,只怕想要来这边混军功的人会更多。

洪承畴不置可否的说道:“此事稍后再行商议,定要让金州军感受到辽西同袍们的情谊。”

想来南关拿好处可以,但是也要出力气,否则洪承畴也丢不起这个人,所以对于增援部队的选择他要认真甄选,不能让金州军将辽西明军看低了。

鲁若麟在一旁看着洪承畴和吴三桂他们的表演并没有插话,对于他们怀的什么心思鲁若麟自然心知肚明。

不过鲁若麟对此并不反感,这个世界原本就是围绕着利益运转。没好处的事情大家都躲,有好处的事情争着上原本就是常态。虽然吴三桂他们将金州军当做冤大头,但是金州军也没有吃亏。

共同抗击清军是一方面的原因,适当的增强下明军的战斗力对鲁若麟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按照鲁若麟的估计,以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三到五年内应该有很大的概率北上消灭清军,清军对大明的威胁会逐渐减弱。那么名义上作为大明第一强军的关宁军,作战方向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别看中原的农民起义现在陷入了低潮,但是只要社会状况没有改变,死灰复燃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而且汲取了教训的农民起义军肯定会更弦易张,将会比以往发展得更快,更难对付。到时候,有很大的概率关宁军会被抽调到中原剿灭农民起义。

想要抑制农民军的发展壮大,减少他们对大明造成的人口损失,关宁军的战斗力就不能太弱。说不得以后金州军还可以通过关宁军获得更多的人口,所以现在与吴三桂他们打好关系也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至于今后局势的走向会不会像历史上一样,鲁若麟也不敢打包票。毕竟多了金州军这样一个变数,又即将消灭满清这个外因,农民军是否还能像历史上一样强势鲁若麟也不知道。

只是按照客观的发展规律来看,越往后不满大明腐朽统治的人会越多,农民军起义有非常深厚的社会基础,这一点并不会因为满清的消失就有所改变。

大明覆灭是早晚的事情,与历史上的唯一区别可能就是死在谁手里,以及什么时候寿终正寝了。鲁若麟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前布局,尽量多的接收大明的遗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