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五章 奇谋

乱世栋梁 第五章 奇谋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五章 奇谋

群山之间,一条河流自西向东缓缓流淌,河上航行着一支船队,每艘船船尾都摇着长橹,如同一只只蝌蚪排着长队,逆流而上,缓缓前进。

有歌声在船队里响起,回荡在河谷里,飘飘忽忽。

却是鄱阳渔歌。

跟着大伙吼了一嗓子的李笠,现在‘中场休息’,看着两岸青山,看着潺潺流水,看着长长的船队,感受着迎面吹来的风,惬意得很。

探手从旁边捞起一捧河水,喝下去,只觉清凉甘甜,低头看着水中游鱼,抬头看着高飞鸟禽,听着两岸山上的各种叫声,想起一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情此景,用后两句正合适,只是起点和终点不一样。

正感慨间,前方船只陆续靠岸,李笠所在的船很快也靠在岸边,他上岸时,前锋队伍已在岸上樵采、生火。

又有许多兵卒在河边捕鱼、钓鱼,动作熟练,所获颇丰。

动作当然熟练,大伙都是靠水吃水的彭蠡湖好汉,弄起鱼来不是小菜一碟?

聚集在岸边的船只越来越多,不过井然有序,并不是乱哄哄挤在一起,李笠看着上岸休息、用餐的将士们,信心满满。

兵贵神速,所以,好不容易得来的战略主动权,可不能浪费了。

但打仗不是儿戏,要打开局面,就得付出代价,并且承担风险,想要的收益越大,那么,要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

譬如粮食,此次出击,他们随身携带干粮,但因为个人负重有限,携带的干粮不算多,那么沿途打渔、打猎,就是进行补给的必然手段。

干粮,要留在关键时候吃,所以现在先吃鱼。

阵阵烤鱼香味弥漫开来,梁军将士吃着烤鱼唱着歌,气氛十分活跃,仿佛连日摇船赶路的疲惫,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笠前后走了一圈,坐在河边一块石头上,吃着烤鱼,看着眼前河流,想着战略。

如果把魏国比作一个人,那么此时,这个人坐北朝南,舒展双臂,胸膛是关中。

右手抓着蜀地,左右抓着汉北地区,胸膛前,是梁州汉中和东梁州安康。

因为地形影响,此人左手、右手很难相顾。

那么,这就是一个机会。

主力集结于汉水南岸雍州的梁军,又有东面司州兵马可以助战,挥师北上,可以猛地抓住魏国的左手。

对方无法抽右手来救,只能从胸膛处‘运气’,提升左手的力量,那么,梁国只需以此人左臂手肘为落刀点,就能将其半截手臂砍断。

这是不错的战略,所谓的左臂,就是现实中连接关中和荆襄地区的武关道。

手肘,就是武关道上的一些险要之地,譬如上洛。

那么,这一战略要如何实施呢?

走陆路的话,得先拿下汉北核心穰城,然后西进入武关道,在那之前,魏国援军必然已经冲出武关道,和梁军在易攻难守的南阳盆地决战。

如果是这样,梁军是撑不住的,因为战斗力还是差了些:骑兵落下风。

所以,只能走水路。

从汉中到襄阳,有汉水相连,其间汉水河段有很多支流,源自南北两岸绵延群山。

在襄阳上游,有一条汉水支流,名为丹水,丹水上游,经过武关道的上洛。

所以,自古以来,从关中到荆襄,有水、陆两条路,水路为丹水河道,陆路为武关道。

丹水河道和武关道时常贴近,所以雨季时,一些路段极易被淹,通行不便。

而上洛,就是水陆交集的转运地之一。

自关中而来的军队,到了上洛,可以继续走陆路,也可以登船走丹水,顺流而下,入汉水,抵达襄阳。

或者在沿途某处水、陆交汇处登岸,也是可以的。

但据说丹水航运不是很发达,真要这么做,得临时打造大量船只,征发百姓做船工,所以往来武关道,基本上走的都是陆路。

同理,从荆襄地区进入关中,也可以走丹水水路,逆水行舟到上洛,再走陆路入关中。

不过,这条水路全程大概六七百里,逆流而上,耗时不短,且沿途和武关道贴近的河段有不少村落、城池,关隘。

想要走水路奇袭,根本是不可能的。

李笠很快吃完烤鱼,大伙休息了一会,开始干活。

许多兵卒挽起裤腿,变成纤夫,扯着麻绳,拖曳船只向上游而去。

未到雨季,此处河段浅滩多,只能靠拉纤,才能让船只通过。

然后继续摇船,往上游而去。

鄱阳渔歌又起,无数人唱着歌,喊着号子,踩在河边泥泞里,将一艘艘船拉往上游。

一向身先士卒的李笠,亲自率领部下奇袭,此时同样当起纤夫,肩上勒着麻绳,使出全身力气,和同伴一起拖着船只向前走。

走着走着,耳边忽然响起魔幻的歌声来。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大雨倾盆,天地间一片白茫茫,在山腰行军的队伍无法前进,只能各自寻找地方避雨。

一处避雨处,李笠看着陡峭的山坡,以及模糊不清的羊肠小道,有些忧虑。

仔细看看左右,发现山坡植被茂密,稍微放了心。

这种时候,最怕山体滑坡,或者发生泥石流,真要碰上了,全军覆没只是瞬间之事。

即便躲过一劫,可一旦道路被毁,想要继续前进也会很困难。

忽然一声惊雷在头顶炸响,吓了李笠一跳,其他人同样如此,身边那年轻的向导吓得跪地,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祈祷着什么。

过了一会,雨势减弱,也没有雷声响起,看来,不会有什么危险了。

但雨还在下,不能马上走,李笠决定再休息一下。

冒雨行军容易着凉,此行军中备有姜,可随时煮姜汤,李笠喝了几口姜汤,觉得身子暖起来。

看着眼前绵延群山,在雨中已经模糊不清的羊肠小道,想到了一个故事。

子午奇谋。

子午奇谋,说的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魏延主张由自己帅精锐走子午谷,奇袭长安,然后汉军主力随后赶到。

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但收益极高,以精锐走子午道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可谓极有气魄,极为冒险。

但丞相诸葛亮认为此计极其凶险难以成功,于是弃而不用。

在后世许多人看来,这太可惜了,因为蜀汉的国力相比曹魏处于绝对下风,正面打不过,耗也耗不起,只能靠奇谋才有可能扭转局面。

子午奇谋到底是不是史实,众说纷纭,不过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子午奇谋很出名。

李笠听人议论过,认为此计策变数太大,成功几率极低。

子午奇谋要成功,得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汉军精锐能够短时间内通过道路崎岖的子午道,而不被魏军察觉。

第二,汉军精锐抵达长安城外,守将吓破胆,不战而逃,长安不战而降。

第三,汉军主力冲出蜀道入关中,赶在魏国大军入关中前,抵达长安与奇袭精锐汇合。

这三点,每一点的变数都很大,尤其第二点,把破城的希望,寄托在长安守将吓破胆、不战而逃上,简直是匪夷所思。

李笠认为,一个计划,环节越多,变数就越多,越容易失败,子午奇谋的变数实在太多,成功几率极低。

后世许多人对子午奇谋感觉惋惜,无非是知道了结果:诸葛亮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还是没能突入关中,复兴汉室。

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赌一把。

这种心理,类似于:当年把积蓄用来开店做正经生意,辛苦了许多年,没发财,还不如把积蓄全拿来买彩票赌一把。

想到这里,李笠看着瓢泼大雨,陷入沉思。

山区本来就多雨,如今是春末夏初,雨水渐多,所以遇到下雨没什么奇怪的,在他预料之中。

只是如此来,行程不可避免延误,变数增大。

过了不知多久,雨停了,休息足够久的将士,继续前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