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二十九章 当机立断

乱世栋梁 第二十九章 当机立断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二十九章 当机立断

又过一日,下午,彭城城头帐内,李笠和梁森、武祥,以及连襟彭均、妻兄黄开小会,谈一些事情。

他们此次随军出征,屡立战功,少不了封官,然后呢?各奔东西?

“我才二十...二十五岁,就已有了如此军功,在这么下去,可如何得了?”

李笠缓缓说着,一脸严肃:“所以,若无意外,接下来,我可能很难有机会带兵出征。”

“留京则为京官,外放就任刺史,来回流转,高官厚禄供着。”

“我的仕途,大概就是如此,其实真的不错,是大部分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你们呢?”

“无非是在郡守、戍主、小州刺史、州府和军府僚佐、王侯府僚佐之间兜兜转转。”

“若有机会战功,就慢慢升爵位,大概到县公爵位,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李笠说得没错,梁森等人点头,他继续说:“前提是能立军功,否则免谈,而我们的立身之本是军功,没有军功,就如同无源之水,迟早会干涸。”

“所以,要争取守彭城,如此一来,我们继续有仗打,而陛下,又不能不让我来带头守彭城。”

“我已上表,向陛下分析形势,愿为朝廷守彭城,为淮南各地休养生息争取时间,争取稳住淮北收复的州郡,保淮南长治久安。”

“虽然我没有说,可若陛下意动,应该会任命我为徐州刺史,治彭城,百余年来,徐州刺史可是独当一面的职务。”

“只要能把敌军挡在淮水以北,哪怕只是数年,这数年淮南安稳,对于恢复国力也是很重要的,想来陛下不会错失这一良机。”

“虽然这个徐州刺史连像样的地盘都没有,但是,有了这官职,我们就能在徐州便宜行事了。”

“我可以名正言顺任用你们为僚佐,然后用板授官,拉拢各地豪强,招募新兵、练兵,厉兵秣马,有所作为。”

说到这里,李笠笑起来:“前提是挡住齐国的反扑,但这很难,风险极大。”

“齐国接连折了两支援军,还折了不少将领,包括两名重臣,齐帝怕不是要御驾亲征,点起十余万兵马来攻。”

“届时我们身陷重围,一个不留神,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你们怕不怕?”

梁森等人几个笑着摇摇头,李笠继续说:

“但我有些把握能守住,需要你们帮忙,一旦抗住了,那就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能把徐州刺史这个官职,运用得更好,让我们这个团队,成为镇守徐州的最佳团队。”

李笠一直在强调‘团队’,意思很简单,他要继续带着小伙伴们‘刷战功’,累积资历。

守住了彭城,就能以彭城为基地,向四周扩张,可以堂堂正正的募兵、练兵,增强自己团队的军事实力。

徐州地势平坦,对手不缺骑兵,应付起来十分困难且危险,但这也是极好的磨刀石。

只有不断地打仗,打胜仗,才能把新兵变成技艺精湛、心志坚定的老兵。

只有不断地打仗,打胜仗,并加以总结,一个资质寻常的将领,才有机会蜕变成用兵如神的名将。

李笠觉得,自己和伙伴都没有名将的天赋,那么,就要如同练习射箭一样,不断地练,在战争中学习,把自己磨练成名将。

如果他们能扛过狂风暴雨,那么成长起来的团队,可就是脱胎换骨了。

这个规划,在攻彭城之前,李笠就已经和同伴们打过招呼,所以此刻说起来,梁森等人并不惊讶。

他们就等着这个机会。

“我们都见识过骑兵的威力,不是么?奈何,之前马不多,战场也不合适。”李笠说着说着,笑起来。

“此次用大水淹了齐军,他们的骑兵,果然被困住,梁郎和彭郎,可是满载而归呀。”

梁森和彭均闻言笑起来,李笠说得没错,此战他们的收获之一,就是俘虏了不少骑兵以及战马。

前前后后的俘获使得李笠和伙伴们的实力大涨,他们五人各自部曲中,已配备有数百到上千匹战马。

加起来的战马,总数近五千匹,若按一人双马的标准,他们自己能凑出两千余骑兵,实行大范围迂回、包抄作战。

当然,这些骑兵的战斗力还有待磨练,目前只能说是合格,比起魏、齐两国的精锐骑兵,能力差距还是蛮大的。

李笠又说:“我们若能守彭城,那么不会缺仗打,打仗免不了伤亡,但练兵的效果也很强,当然,前提是我们能打胜仗。”

“守得住彭城地区,我们就有了本钱做更大的‘项目’,若守不住,万事皆休。”

他就是觉得风险和机遇并存,才当机立断,上表请求守彭城。

未来是做独当一面的方镇大将,还是坟头草高数尺,就看着这次冒险成功与否。

建康,皇宫,皇帝萧纲正在休息,他接连几日向文武百官讲《老子》,精力消耗颇大。

时局转危为安,但又有危机再来,让萧纲即是高兴,又是担心,哪里能放松身心。

沔北地区烽烟不断,坐镇沔北的王僧辩,西拒魏军,东挡齐军,苦苦支撑之下,倒是勉强维持住局面。

而司州刺史陈霸先,兵出义阳三关,佯攻淮西,迫使齐军分兵,沔北才得以东西兼顾。

西面战事胶着,东面战事则捷报频传,官军不仅收复淮北失地,还攻下彭城,连续两次击败齐国援军。

俘虏、击杀齐国重臣,战果之惊人,让萧纲大喜过望。

他的儿子、南海王萧大临挂帅出征,收复淮北失地,虽然实际打仗靠的是诸将,但作为全军主帅,萧大临的功劳是少不了的。

收复淮北失地,萧大临的声望与日俱增,总算是可以和江夏王萧大款一较高下,如此一来,萧纲算是放了心。

他对皇太子萧大器没有什么不满,也不是觉得萧大款哪里不好,但帝王之家,父子、兄弟之间,关系总是会微妙些。

用皇子掣肘皇太子,再让皇子之间相互掣肘,共担大任,此为帝王之术,萧纲如愿实现了自己的布局,自然高兴。

而作为父亲,他当然希望儿子们个个成才。

现在,萧大款、萧大临能有如此成就,将来,必然能够为兄长所用,出外可镇守要地,在内,能为新君左臂右膀。

如此,萧纲就放心了。

而两个儿子能有如此成就,不仅是麾下将士用命,也和一个人脱不开干系。

那就是被萧纲赐字“维桢”的李笠。

萧纲给李笠赐字“维桢”,含义是希望李笠成为国家栋梁,而李笠的表现,也有力地回应了他的期望。

李笠在鄱阳内史任上,政绩卓越,为朝廷开源、增收,很不错;

率军出征,所向披靡,战功卓越,助朝廷收复江陵、襄阳、沔北,如今又收复淮北,破彭城,连败齐军。

最让萧纲惊喜的是,李笠出谋划策,鄱阳世子率领诸将集中骑兵奇袭,俘虏了齐国宗室重臣、清河王高岳。

随后,李笠又以水攻,击败第二支齐国援军,并击杀其主帅、齐国第一贵胄段韶。

可以说,李笠的出色表现,狠狠给齐国打了两个耳光,对于大梁天子萧纲而言,可谓扬眉吐气。

所以,对于李笠的奖赏不能少。

他觉得,虽然经历了太清年的战乱,朝廷颜面大失,但随后涌现出来的忠臣良将,却是因祸得福。

正如《道德经》所云:国家昏乱,有忠臣。

无论仕宦多年的王僧辩、陈霸先等官员将领,还是年轻有为的李笠,都是太清之乱后涌现出来的国之忠臣、良将,这让萧纲大感欣慰。

王僧辩、陈霸先,和萧纲年纪相近,而李笠才二十五岁,和皇太子萧大器年纪相近。

所以,萧纲想把李笠留给儿子,现在,先重用王僧辩、陈霸先担当大任,对于李笠,要适当磨炼,不能过快提拔。

等儿子将来即位,李笠就能担当重任。

基于这个考虑,萧纲对屡立功劳的李笠其实有所压制。

不然他还未去世,李笠就已经高官厚禄,将来儿子即位,拿什么恩赏,让李笠感激涕零?

所以,萧纲打算将李笠调回京城,任禁卫将军,过得几年,外放做大州刺史,再历练历练,积累资历,尽量少带兵打仗。

独当一面的重担,就由王僧辩、陈霸先这样的中年人来挑。

如此一来,等儿子即位了,再给积累了履历的李笠以重任,施以恩惠,这样才是用人之道。

然而,李笠最近的请求,让萧纲觉得有些难办。

官军攻下彭城,齐国大举反扑就在眼前,那么,彭城守是不守?

之前,李笠就极力主张不轻易攻彭城,避免刺激齐国。

后来形势有变,李笠主张攻彭城,吸引齐国援军主力来徐州,而不是攻入沔北。

现在,被吸引到徐州的齐国援军完蛋了,主帅兵败身亡,齐国震动,极有可能派大军南下。

李笠又主张守彭城,连同其他淮北州郡一起,构成淮北防线,把齐军挡在淮水以北。

然而,徐州为四战之地,想要守住谈何容易,朝廷要保住彭城,就得在淮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齐军对耗。

之所以说是对耗而不是决战,是因为没人有把握在野战中击败齐军。

所以哪怕是表现一直不错的李笠,也没有夸口,说能助官军野战取胜。

却不能放弃收复的淮北州郡,就只能靠对耗,若只是守下邳、宿豫,朝廷勉强耗得起。

若多了彭城要守,恐怕撑不住。

而且萧纲不想让李笠冒这么大的风险,李笠自告奋勇守彭城,一但兵败,必然凶多吉少,他还想把李笠留给儿子任用,所以,下不了决心。

但李笠现在几乎是拍着胸膛说,能守彭城一段时间,熬到官军把齐军耗得撑不住,撤军。

萧纲知道李笠擅攻城,想来,也必然善守城,所以不会说大话。

之前,东西魏争夺颍川,西魏军守颍川孤城,被十余万东魏军围攻,守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硬是撑了一年。

现在,的李笠说只要官军在淮北和齐军对峙,自己便能守彭城一年以上,想来是有把握,才敢这么说。

而齐国,接连损兵折将之后,再把主力放在淮北和梁国耗一年,其宿敌魏国,不可能什么也不做。

所以,这个冒险极有可能成功。

一旦成功,将来以彭城为起点,往东可图青、齐之地,往西可攻悬瓠等河南要地,一旦齐国有变,官军北伐、全据河南,不是不可能。

萧纲当然也想有所作为,对此不由得意动。

李笠认为,反正齐国大军必然来攻,多一个彭城也是守,少一个彭城也是守。

李笠击杀了齐国贵胄段韶,若齐军得知李笠守彭城,必然集中兵力攻彭城,如此一来,其他淮北州郡面对的敌人便会少很多。

以彭城来消耗齐军士气,对方攻势为之一凝,想来守住淮北各州郡的可能,就要大增。

当然,被齐军围攻的彭城会很危险,想来也只有‘技高人胆大’的李笠,才敢守。

若李笠真的硬抗一年以上,而其他淮北州郡也扛住齐军进攻,齐军也只能撤军,因为魏国一旦趁火打劫,那可不妙。

只要熬过这一战,对于梁国来说,控制了彭城,接下来便能以彭城为枢要,构建更完善的淮北防线。

如此一来,就如同搭起屋顶,挡住北面的大雨,护得淮南周全,淮南安全了,建康更加安全。

而李笠,就是撑起屋顶的栋梁,除他之外,还有谁,有信心守彭城,熬到齐军撤退?

想到这里,萧纲有了主意。

李笠此次立下不少大功,是必须要重赏的,否则只会让功臣们大失所望。

而李笠要守彭城,将来要有所作为,这等于独当一面,需要有相应的官职和权力,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按照判断,齐国若派兵大举南下,大概就在秋冬之间,所以留给萧纲做决定的时间,不多了。

事不宜迟,得当机立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