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十二章 要想富,先修路

乱世栋梁 第十二章 要想富,先修路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十二章 要想富,先修路

上午,辰时,寒山北城,北门外,车站,张铤及一众吏员正在车站官署前聚集。

连接利民矿区(煤矿)和寒山北城的铁路,耗时一个多月,前不久已经通车,张铤带着幕府佐官到此,是要亲眼看看轨道马车的运输速度。

他掏出怀表,却见时间“走到”七点四十分左右。

精密的计时工具怀表,是钟表的一种,因为体积小,可以放在怀里,故而得名。

按照钟表的计时‘单位’,一天十二个时辰,分为二十四“小时”,即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

一小时,为六十“分钟”,一分钟为六十“秒”。

张铤很快习惯了这种计时工具,以及计时单位,怀表,成了他随身必带工具。

收起怀表,看着站前一条铁路,这铁路向北延伸,消失在地平线的那一头。

这条铁路全长近四十里,为“复线”,所以单线里程为八十里,耗铁量巨大,造价不低。

因为该工程‘备料充分’,事前经过仔细勘察,且轨道的铺设已经有了丰富经验,所以前期工作都已做足。

动工后,是各路段同时施工,平均每天铺设铁轨一里,故而建设速度较快,只是具体运输效果如何,需要实际运行后才知道。

现在,张铤就想看看,从利民矿区车站出发的马拉货车,能否在一个时辰内,按时抵达“寒山北站”。

按照计划,每天早上六点,第一个车队就会从利民车站、寒山北站对向出发,耗时一个时辰,抵达终点站。

也就是说,马拉货车的移动速度,是每小时走二十里,即时速二十里,大概是人步行速度的一倍。

比走在土路上的正常马车略快,但行走在铁路上的马车,因为‘路面平整’,所以可以保持匀速。

且因为用的是四轮车,且轨道上的‘摩擦力’很小,所以一匹马拉车时的载重可以明显增加。

这一点,已经在矿区、港区的轨道运输上得以印证。

而四十里距离,对于拉车的马来说,负担并不重。

时间到了七点五十分,铁路上出现了黑影,渐渐变大,却是一队车队缓缓过来。

看来,准时抵达没问题了。

张铤和吏员们饶有趣味的看着马拉货车车队‘进站’。

只见样式特殊的四轮车,行驶在轨道上,四个轮子大小一致,直径约四尺,车厢为铁架、木板制成,矩形、有盖,仿佛一个大箱子。

四轮车共有八辆,尺寸相同,头尾相连,宛若蜈蚣。

拉车的马共有六匹,两匹一排,前后成三排,驾驭马匹的两个马夫,坐在第一辆车的前沿,上面搭着个凉棚。

虽然四轮车多,载重看上去少不了,但六匹马拉着车走起来,动作轻盈,尚有余力。

车队的行进速度不慢,渐渐接近车站,位于车队最后一辆车上的两个人,听得前方马夫敲锣,便搬动车厢边上的长竿。

长竿是‘刹车系统’的机括,扳动之后,会让车轮转动不畅,移动速度变慢。

其中一人沿着车厢向前走,每到一个车厢,便搬动边上长竿,使得车队速度明显放慢,与此同时,马夫也让六匹马放慢速度

车队穿过一个门框形状的铁架,停下,使得这铁架正好位于车队中部。

张铤和吏员们上前,现场观看装卸工装卸货物。

铁架十分粗硕,名为“门形吊车”,‘门脚’各自立在一个轨道上,且装着轮子,所以能够前后移动。

其‘门梁’下有可移动的滑车,滑车带着六个吊钩,可以把一个车厢的四角和中部钩住。

四轮车的车架和车厢是可分离的,通过插销固定,只要撤去插销,那么凭借人力用门形吊车“起吊”,可以将车厢吊起数尺,然后平移到旁边平行轨道上停着的车架上。

待得车厢放到空车架上,四名身着裲裆“号衣”的青壮,直接推着车向前走。

后方,第二列来自利民车站的马拉货车抵达,前后相隔十分钟,进入旁边一个轨道,进行‘卸车’。

第一列车的八个车厢,逐一被吊走,六匹马拉着八个空空的车架向前走,经过“人”字形变向轨道,进入另一条轨道。

头变尾、尾变头,拉车的马被解开,原先车队的尾部、现在的头部,和新的一组共六匹马‘接上’。

另一组装卸工个门形吊车,往这八个空车架上吊装车厢,逐一吊装完毕后,把车架和车厢固定好。

休息好了的四名‘车夫’,驾驭六马,拉着车队,往北而去。

这一卸,一装,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不简单,涉及多个流程。

不同的队伍,以分工合作制,确保货物装卸、收发、货物登记、车队换轨道变向、换马同时进行,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车站的“吞吐量”。

不远处,张铤看了看手中怀表,对此次有轨马车的货物装卸十

分满意。

当然,更满意的是“集装箱”的使用,确实极大提升了货物转运效率。

一个“集装箱”,由铁框、木板制作而成,尺寸统一,自重加货物,重量控制在三千斤左右,是李笠想出来的货运容器。

集装箱运输,对于提升物质转运效率确实有帮助,但若只是如此,还不够。

不远处,是喧嚣的泗水码头,刚到车站没多久的八个车厢(集装箱),被人推到卸货轨道停好。

装卸工打开侧板,其中煤炭倾泻而出,落在旁边滑道。

有人跳进堆积了煤炭的滑道里,抽检煤炭质量,并把抽检煤样装好。

抽检完毕,确定人员撤离滑道后,工作人员随后打开隔板,让煤炭滚入滑道另一头的漏斗状装置。

漏斗下方,是一艘靠泊在码头的船。

煤炭不同从漏斗里落下,落在船舱里。

等这一车煤炭都倾倒完毕,在漏斗附近的工作人员吹响哨子,并探出身子,向下方船只舞动手中小旗。

船边装卸工得了工头命令,拿着铲子跳下船舱,将堆积如小丘的煤炭平整。

平整完毕,他们离开船舱,漏斗装置上的人确定船舱无人,很快又放新一批煤炭‘落下’。

反复几次,船舱满载,船工便把篷布覆盖船舱,把船撑到另一个泊位,新一艘空船取而代之,敞开船舱,在漏斗下待货。

旁边,张铤看了看怀表,对装船速度很满意。

一系列措施下来,利民矿区的“煤炭直运泗水码头”项目,实施效果不错。

如今是仲夏,天气炎热,张铤和随员只是站着看,都热得一身汗,如今计时结束,转到一旁凉棚纳凉,喝茶解渴。

张铤问大伙有何感想,一名吏员操着钟离口音,说起来:

“利民车站发车,六马八车的标准车队,近四十里路程,一个时辰抵达寒山北站,卸货过程,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

另一个吏员,操着淮阴口音,说:

“一个集装箱,装煤二千四百斤,即二十斛(石),八个集装箱,装煤一百六十斛,一艘二百斛漕船,稳稳装下。”

“装船将近一个小时,也就是说,这些在利民车站装好车的煤炭,两个时辰后,就已经在泗水码头上的一艘货船里了。”

又有一人,操着广陵口音,说:“利民车站,从早上六点起,每隔十分钟发车一列,每小时六列,截止下午六点,七十二..不,七十八列。”

“那就是每日往南发煤炭...一千五百六十石,返程,北运粮食一千五百六十石。”

再一人笑道:“一千五百六十石,两艘千石货船就能装完,算成本,还是水运最便宜。”

他说话是建康口音,先前那位钟离人却说:“不,时间快,这就是差异,轨道运输,当天发货,当天到港,走水运,如今港区繁忙,不得排队等,等个一两日?”

“就说煤炭,用船运到寒山西港区,卸货时得靠人力用铁铲铲出来,装车,运到东边泗水码头,装船。”

“有时一忙起来,这转运都得耽搁不少时间,以至于煤炭在货场堆积如山,就等着转运。”

“如今有了专线轨道运煤,煤车从矿区出发,直达寒山北城东南泗水码头,省事不少。”

“这时间也是成本,可得算进去。”

张铤见大伙算得很清楚,点点头。

李笠的幕府僚佐来自各地,不问出身,必须有才干,基本上都是小吏出身。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幕府佐官们开始挑大梁。

方才众人所说,道理没错,而且,新通车的利民至寒山(北)的运煤铁路,货运能力不仅仅是“每日南运煤炭一千五百六十石,北运同样数量粮食。”

来自广陵的吏员说:“试运行结束,完善发车策略,两条铁路都用起来,以中途车站变道避让,如此,往南发车的车次可以增加五成。”

“夜间同样发车,货运量又翻倍。”来自淮北的吏员补充。

“如此一来,一昼夜南运煤炭的发货量,最大运输能力接近五千石,利民矿区的待运煤炭不再会积压,煤矿的东主们,怕是睡觉都会笑醒。”

来自建康的吏员,心算了一下:“如此一来,发车量可以确保运煤专线可以赚出维护费用,可要收回建设成本,那就不容易了。”

张铤听到这里,说:“铁路本身的盈利,够维护费用就已经难能可贵。”

众人侧耳倾听,张铤继续说下去:“君侯说得对,要想富,先修路,铁路,就是路之一。”

“运煤铁路,全长近四十里,建成通车,不是仅仅是为了运煤,也是为了造福沿路百姓。”

大伙依旧不明白:“可是,沿途都是屯田聚落,靠他们,要如何把建设铁路的钱赚回来?”

“毕竟这钱都是借的,到期后,不仅得还本金,还得还利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