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七十七章 关门放狗(续)

乱世栋梁 第七十七章 关门放狗(续)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七十七章 关门放狗(续)

石头津东,新落成的“石头津交易市场”里,一排排交易亭下,行商和坐贾们正在讨价还价。

不远处的税关关楼上,李笠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交易市场,问武祥:“没人搞小动作?譬如威胁、恐吓那些入市场进货的小商贩?”

武祥摇摇头:“暂时没发现。”

“恶意竞拍、恶意出价呢?”

“暂时没有。”

李笠连续问了几个可能挑战交易市场正常营业秩序的阴招,武祥都摇摇头。

与税关“联营”的交易市场,相应有一套管理制度,在饶州和徐州已经实行数年。

经过不断完善,制度上的漏洞不敢说没有,但可以说想要找到漏洞并加以有效利用是很难的。

“你觉得,他们是忍住了?”李笠轻声说着。

武祥点点头:“想来是吧,担心闹事不成,反倒被我们抓住把柄,来个杀鸡吓猴。”

说完,笑起来:“春天那场粮价大战,你是真把他们给打怕了,冲锋在前的那些马前卒,亏得倾家荡产,上吊的上吊,自杀的自杀,所以后来就没人敢正面起冲突。”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李笠的“见面礼”,让建康城中那些的豪商及其靠山,有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迄今只敢有小动作,而不敢再次正面交锋。

但这不代表己方可以高枕无忧,李笠问:“那你觉得,对方是真的不敢动手了?”

武祥想了想,回答:“他们估计是想用拖字诀,忍个几年,等你离任了,就好破局。”

“毕竟,再好的制度也得人来执行,主官一换,但凡有些心思,有的是办法让这制度形同虚设。”

这话说得没错,李笠明白,所有人都明白。

那些被他割肉割得痛不欲生的既得利益群体,肯定恨透了新税制。

然而面对严阵以待的“鄱阳李三郎”,这些人试探过几次后发现讨不到便宜,且李笠这边严阵以待,明摆着在守株待兔,便不敢来硬的。

便选择最稳妥的“等”,等他离开京城到外地上任,这些人就好对新税制进行“适当调整”。

到时候免不了各种“特事特办”、“下不为例”,然而有了第一次“例外”,就会有无数次“例外”,制度很快就变成摆设。

新税制要想长期有效维持下去,光靠官吏的良心、操守肯定不行。

武祥这段时间吃住都在石头津税关,为的就是现场“督战”,应对突发事件。

因为税务事宜众多,所以武祥经常从早忙到晚,李笠不想扰乱对方的工作节奏,很快便离开税关关楼,向交易市场走去。

人亡政息,是自古以来的常态,但偶有例外。

比较出名的“例外”,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得罪了秦国的旧贵族,所以当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去世,他很快便倒了霉。

商鞅死了,但他的新法却留了下来,被后来的秦国国君实行下去。

原因道理很简单,其一,秦国国君意识到新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因为新发实行之后,确实让国家渐渐富强。

其二,受益于变法的新贵族和新的既得利益群体,已经站稳了脚跟,他们没有忘本,当然极力维护新法。

以上两点,使得商鞅即便死了,他的变法成果却保住了。

李笠来到交易市场,看着根据货物分类而分别搭建起来的“交易厅”、“交易棚”,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物流,很满意。

在确保百业繁荣的情况下征收该收的税,这才是共赢。

来来往往的人群之中,有身着特别服色的税吏,有身着皂衣的吏员,又有身着各色裲裆的人。

各色裲裆上,后背写着数字号码,前胸左侧又缝着写有所属商家和个人姓名的白布条。

身着便服的李笠和随从们,行走在人群里,不是很显眼,但那些身着各色裲裆的男子,交易市场里“上蹿下跳”,分外显眼。

身着各色带数字裲裆的人,是驵侩(经纪人、中间人),用裲裆的颜色,区分其“业务范围”。

李笠反对“官驵侩”,是反对赋予驵侩“官商”身份来垄断贸易渠道,不是反驵侩本身。

即便中间商吃差价很可恶,社会也离不开经纪、中间商、掮客,这个时代也不例外。

所以交易市场必然有驵侩,但必须“持证上岗”,接受监管。

驵侩们根据交易市场里众多的交易制度,体面的为自己和东主获取利润。

几个驵侩从前方经过,李笠看着对方的“寸头”,忽然觉得有些羡慕:这种发型很清凉啊。

虽然已经入秋,但天气依旧炎热,这个时代没空调、风扇,让蓄发、扎发髻的李笠觉得头闷得慌,却不能剪发。

因为在古代,不算习俗的话,一般只有两种人会这样:其一,受了髡刑的囚徒,其二,还俗的和尚。

那几个留着“寸头”的驵侩,身影很快消失在人群中,李笠看看四周,继续前行。

对住税的征收,如同再次在豪商身上割肉,对方不反抗是不可能的。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交易市场开业到现在,之所以看上去风平浪静,原因之一,是李笠拉拢了一个群体。

使其成为新税制的受益者,为新税制保驾护航。

数十年来,由梁国皇帝亲自带动的崇佛浪潮,使得仅仅建康城内,就有大小寺庙数百座。

这些寺庙之中,聚集着大量僧尼,占据大量田地,却不用缴纳一文钱、一粒米,还时常接受信徒的捐赠。

财力雄厚的寺庙都会经营质库(当铺)、产业,并且放债。

所以,换个角度来看建康城里的这些寺庙,就是一个个当铺、钱庄、金融公司。

家大业大的寺庙,必然和达官显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

达官显贵为寺庙提供“保护伞”,寺庙在给达官显贵及其家眷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典型的“金融服务”,就是吸纳资金,用于放债,由此获利,给“客户”分成。

亦或是从事抵押行业,由此牟利,回馈“客户”。

所以,达官显贵们有需求,需要通过“合作寺庙”,实现自己的资金“增值”,或者“代理放债”。

李笠觉得“多种经营”的寺庙应该取缔,也不许寺庙有免税特权,并且要限制僧尼数量。

奈何现实就是如此,他暂时改变不了,却能加以利用:让放债的寺庙,参与交易市场的运转,名正言通过一系列制度(譬如担任驵侩)捞钱。

这些寺庙从新制度上获取了好处,等同于其背后的达官显贵,也从新制度上获取好处。

此举等同于两军交战之际,用利益引诱敌人的友军,使其临阵倒戈,对昔日盟友施展“背刺”。

这一招的效果不错,那些放债的寺庙,手握巨额资金却因为没有掌握贸易渠道,无法安心从事大宗货物贸易来获取巨大利润。

现在,交易市场的各种交易制度,实现了这些“金融势力”的多年夙愿。

新成立的“总税司”,控制了建康的石头津、方山津,以及各处篱门,等同于控制了进出建康的物流通道。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交易市场制度,可以最大限度控制住建康城的贸易渠道。

被李笠拉进来、一起赚大钱的建康大寺庙“金融势力”,就是李笠关门后放出来的狗之一,战斗力极强,敢撕咬任何反对者。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现在,谁敢断新体制下既得利益者的财路,谁就要倒霉。

李笠经过一栋二层砖楼,二楼人声鼎沸,不时有人声嘶力竭喊着话。

“二百三十五贯第一次!”

“二百三十五贯第二次!”

“好,有买家举牌了,二百四十贯第一次!”

“二百四十贯第二次!”

“还有没有人举牌?二百四十贯~~第三次~~”

“啪”的一声响起,随后听得那人喊起来:“成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