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七十九章 想法

乱世栋梁 第七十九章 想法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七十九章 想法

上午,多云间晴,军营校场内,兵卒们正在操练。

操练科目有射箭,有刀盾演练,以及长矛刺杀等等,也有队形演练,都是军中常见训练科目,还会定期考核。

率军镇守建康(诸军之一)的中军将军李笠,此刻现场观看操练,看着看着,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

x,国家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旁边几位将领,见李笠一脸不爽的模样,惊疑不定:营兵们这段时间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彭城公板着个脸?

莫非哪里还做的不够?

不可能啊!

明明都已经做得不错了,不可能还有哪里出问题。

将领们百思不得其解,虽说建康城内各营营兵的操练,比不上传闻中徐州军那么夸张,但基本的训练都是有的。

而且,随着李笠到任,兵卒们平日里跑出军营去给人帮佣、赚钱养家糊口的情况已经没有了。

一是管得严,二是李笠为兵卒们解决了欠饷问题。

并在现有条件下,大幅改善军营居住环境,改善伙食,并且为军属解决了务工问题。

所以,没有了后顾之忧的营兵们,不需要跑出去给人帮佣,训练起来颇为认真,士气不错。

平日里那些经常闹事的刺头,一个个都变得服服帖帖。

随李笠而来的“军士”,把营兵们管得妥妥当当,无论是日常起居还是操、练,都能把兵卒们指挥得如臂使指。

现在,李笠板着个脸,营中将领心中惴惴。

然而李笠此刻在走神,虽然身处营中校场,但心思飞到了别处。

想得不是军务,而是其他事。

不一会,他瞥见左右一副小心谨慎的样子,先是一愣,很快反应过来,笑道:“将士们的操练不错,我是在想别的事情。”

原来如此,将领们松了口气,却不好问李笠想的是什么事。

众人就这么站着,看兵卒操练。

李笠继续走神,想着其他事情。

如今是九月底,以“新法”征收建康商税的总税司,正式履行征税职责已有四个多月,这四个月来的征税成绩,最近已经统计出来,并上报。

四个月征收的商税,以数额计,顶得上过去两年建康所征商税总和。

粗略预估,实行新税制以后,往后建康税关一年能够征收的商税,顶得上过去至少六年的商税总和。

这个成绩十分耀眼,让极力支持李笠在建康实施新税制的湘东王等宰辅们脸上有光。

所以,李笠初步完成了“监税”的任务,做到了正真意义上的“开门红”。

只要坚持下去,总税司往后会陆续在淮阴、广陵、湓城、夏口、江陵、襄阳等商贾云集之处设立“分署”,朝廷财政增收不是妄想。

届时,独立于现有行政体系(相对而言)的总税司,就会成为直属朝廷中枢的一棵摇钱树。

然而收获了好成绩的李笠,却不怎么高兴,因为耀眼成绩的背后,愈发彰显之前的税务漏洞有多大。

很明显,建康城的“商品流通总量”没有太多变化,总税司这几个月之所以业绩出众,无非是把该收的商税收上来了而已。

也就是说,这几十年来,每年建康城的“商品流通总量”,其实都是相对稳定的,只不过税务机构过于无能,无法将该收的税收上来。

几十年下来,因为偷税漏税,朝廷少收了多少商税?

商税在这个时代,乃至大部分朝代,还不是主税,国家税收的大头是土地税,即依附于土地的户税(田租、户调)、丁税等。

对于如今的朝廷而言,商税为辅税,不过是添头,结果连“添头”都漏了那么多,可见作为“大头”的主税,漏的只能更多。

日积月累下来,国库的税收损失是惊人的。

所以在李笠看来,整个税收体制就像一个超级大漏勺。

他之前已经意识到国家是个烂摊子,却对能烂到什么程度,没有确切的感受。

现在有了初步的数据,即便只是一小组数据,也能“管中窥豹”,看出国家有多烂。

所以,才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x,国家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财政收入,是一个政府维持下去的关键,而税收能力,决定财政收入能否充足。

税收良好,财政收入高,国家体制运转正常,遇到天灾**也不怕:外可以组织军队抵御强敌,内可以赈济灾民,确保社会稳定。

税收体制,如同人的消化系统,若消化系统有问题,身体无法获取足够的营养,各器官就会失能,人也活不了多久。

人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

考虑到商税的征收难度,比起土地税的征收难度要低得多,李笠愈发觉得事情十分棘手。

建康的商税不好收,关键不在税制,而在如何堵住特权,堵住特权在税制上捅出的无数个漏洞。

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建康收商税,就等于是在自家收房门通行费一样轻松,因为货物总是要从那几个门口进出的。

而要征收各地的土地税(田租、户调),关键在于如何从大地主手中收税。

这就是到别人家去收保护费,收寻常人家的保护费倒还好说,碰到有坞堡、私兵武装的大地主,收保护费的成本极高。

高到得不偿失,高到朝廷只能妥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无论是谁来当皇帝,亦或是主政,税收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李笠最近在想,若他来收土地税,面对数百年来就不老实缴税、藏匿人口的大地主们,要怎么解决问题?

杀,不缴税就杀。

明末,朝廷想要对大地主征税难于登天,可等清兵入关,换了个朝廷,这帮大地主不是乖得跟孙子一样?

在绝对的武力面前,不交税,真的会死全家,看谁敢不交。

李笠想着想着,注意力回到眼前。

眼前这些营兵,经过他到任后的整顿,表现已经算是不错了,仅就“镇守京城”而言,能够胜任。

按照李笠自己的练兵标准,京城各营的兵,野战能力堪忧,他觉得这些兵更像是一群保安。

平日里承担着震慑宵小的职责,一旦城中有人图谋不轨,这些兵就要拱卫台城、拱卫皇宫,阻止政变(宫变)。

但这些经常兼职打工的营兵,届时派不派得上用场,就难说了。

今年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李笠回京任职,顺便监税,局面打开了,很不错。

梁森接任徐州刺史,徐州今年平平安安,屯田军民又迎来了一个丰收之年,徐州的局面,稳了。

梁国国内局势稳定,而其他两个国家,却出了大事。

李笠收到消息,今年四月,周国的皇帝宇文毓忽然重病不治,临终前,亲口传旨,把皇位传给弟弟、鲁国公宇文邕,而不是自己年幼的儿子。

于是,短短数年时间,周国换了两个皇帝(一开始叫天王)。

宇文泰的嫡长子宇文觉、庶长子宇文毓“暴毙”,第三个儿子宇文邕上位。

种种迹象表明,宇文毓是中毒身亡,其堂兄、辅政的权臣宇文护,脱不了干系。

所以,新上位的宇文邕,必然也是傀儡皇帝。

也不知九泉之下的宇文泰,得知本该守护儿子的侄儿宇文护,杀堂弟如同杀猪一般,会作何感想。

周国换皇帝如同换戏班换主角,齐国,也开始换皇帝了。

去年年底,齐帝高洋去世,才十五岁的皇太子高殷继位,得先帝留下的几位大臣辅政。

祖珽当时就判断,新君坐不稳御座。

今年年初,辅政大臣们和太后李祖娥商量好,要将常山王高演等几个极具威胁的皇叔调离京城,然后削其羽翼。

结果走漏风声,被皇叔们先发制人。

常山王高演,是高洋的同胞兄弟,和其他兄弟征得晋阳勋贵的支持,随后发难。

先突袭、逮捕几位辅政大臣,然后率兵攻入皇宫。

禁军将士,多有忠于皇帝和李太后者,他们和闯宫的高演及其手下对峙,就在这时,太皇太后娄昭君出现。

软弱的李太后,面对婆婆,就像老鼠见了猫,话都说不利索。

娘都吓得六神无主,年轻的儿子自然是脑袋一片空白,本来还有心尽忠的禁军将士,见皇帝和李太后向太皇太后服软,自然就放弃抵抗。

于是,皇叔们夺权成功,干掉辅政大臣,架空侄儿高殷。

宫变时,娄昭君给自己的亲儿子高演做保,对李太后和高殷说高演此举只是为国除奸,别无异心,软硬兼施逼得儿妇、孙儿放弃抵抗。

结果到了八月,也就是前不久,高殷被废,高演取而代之,夺了侄儿的皇位。

这消息,是身处邺城的细作用飞鸽传书传到徐州寒山,然后传到李笠这里。

预言成真,李笠感慨的同时,知道这件事的影响恐怕不会小。

当齐、周两国皇位更迭、齐国叔夺侄位的消息传到建康,传到梁国的太后耳中,太后怎么看?

数百年来,有几个幼帝能坐稳皇位的?

要知道,前朝萧齐时,就发生过叔夺侄位(堂叔侄)的事件!

对于太后而言,娘家人完全不给力,东宫故人也未必撑得起大伞给小皇帝遮风挡雨,辅政大臣们则心思难料。

没有得力外戚和亲信班底依仗的太后,看着那么多壮年皇叔和宗室,也不知会有何想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