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三十四章 量入为出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三十四章 量入为出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三十四章 量入为出

下午,书房,赵孟娘向李笠汇报家中“第一季度”的开支情况,以便让李笠对家里财务状况有个大概了解。

薛月嫦作为副手,协助赵孟娘汇报。

正所谓“家大业大开销大”,李笠虽然有很多产业,如同一株株摇钱树给他带来大量收入,但与此同时,开支也很大。

维持彭城公府邸的“运行”,日常开支少不了,但比起养兵的开支,那就是个小数目。

一如这个时代的惯例,李笠养着部曲,数量不少,又养马,开支更是比养部曲多了许多,所以彭城公府在日进斗金的同时,也在“日出斗金”。

为了加强财务管理,控制开支和成本,彭城公府邸实行“财务预算制”。

其中包括预算管理,以及预算、核算制度。

预算,就是每年的特定日期,对来年可能产生的开支进行预估,定出可能的开支额度。

决算,就是预算时间期满时,对当年预算的实际情况进行核算,确认收支是盈余、亏损还是持平。

并作为下一次预算的基础。

基于成本控制的目的,李笠实行开支“季度跟踪”制度:

将一年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结束后,次月月底前,必须对上个季度的开支进行粗略统计。

一旦发现开支大幅超出季度预算,必须尽快找出原因,并采取对策,控制开支的异常波动。

所以,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这项工作,由赵孟娘来承担,算是“财务监督”,因为“内当家”是夫人黄姈,监督者得换个人来。

但赵孟娘本身也分管部分产业,事务繁忙,李笠让薛月嫦也参与“财务监督”。

大概听了一会,李笠知道“第一季度”家中的开支并无异常,很满意,打算结束这场“小会”。

但薛月嫦的表现**极强,想要汇报一些事情,李笠不想打击对方的积极性,便继续听下去。

听着听着,走了神。

财务管理,对于个人家庭而言是“理财”,对于国家来说,是升级版的理财。

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理财无非两个观点:量入为出,量出为入。

量入为出,即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量出为入,即要花多少钱,就想办法攒够这个数目。

在现代,月收入三千的人,为了买售价八千的手机,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攒钱,攒够钱再买手机,这可以看作是量入为出。

第二种,刷信用卡买手机,然后分期慢慢还款,来个“早买早享受”,这可以看作是量出而入的一种方式。

把个人换成王朝,同理。

西汉时记录先秦礼制的有“用地小大,视年之丰秏。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内容。

所以,自先秦以来到现在,历代朝廷的财政管理,大体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

量入为出,关键在“入”。

在农业社会,无论朝廷税收还是家庭收入,都受到农业产出季节性和数量的限制。

收入成为硬约束,量入为出是逻辑的必然,也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反映。

同时,在封建王朝体制下,“事无巨细皆决于上”,官府的职能边界难以有效界定,财政支出的数额也就难以合理限定。

只能通过收入水平来制约。

但实际上,当朝廷的开支过大,必然超过正常收入时,财政就会变成量出为入。

譬如皇帝要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以供享乐,于是开支大涨,但又不想慢慢存钱粮,过个几年再动工,于是加大征税、征发劳役的力度,以增加收入、应付开支。

所以,量入为出就变成了量出为入。

梁国的财政管理制度,按说原则是“量入为出”,但因为开支不小,加上币制败坏,所以实际上经常是量出为入。

朝廷把各类负担转嫁给百姓,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大量编户民出逃,要么依附豪强大户变成依附民,要么变成居无定所的山湖人。

而巨大的开支,其实许多都未用在实处,财政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个大漏勺。

即便现在有了乐安大铜矿,若不把大漏勺换了,以确保节流,那么无论开多少源,都不够用。

所以李笠认为,财政管理制度应该改革了。

最好能换成类似现代政府的财政预算制度,当然,考虑到时代特点,只能是低配版的财政预算制度。

这种事得一步步来,所以需要分阶段试行,第一步,就是从自己家做起。

他在家里实行预算、决算制度,就是为了控制成本,且这制度已经先在产业经营中试用多年。

然后,在徐州生根发芽,成为州廨试行的有效财政制度。

与此同时,徐州军府的财务管理,也试行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预算、决算制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推广的条件。

所以,总税司的财务管理,也实行该制度。

有朝一日,时机成熟,就要在国家层面实行,目的是确保财政盈余,控制行政成本。

若一个国家的朝廷,无法有效控制行政成本,那么迟早会因为入不敷出,养不起军队、无法赈济灾民,亡于内忧外患之中。

改朝换代后,要是继续用若大漏勺的财政管理制度,那么新朝接手的,依旧是个烂摊子。

然而,想要在国家层面上大刀阔斧改革财政制度,可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预算、决算这种概念,古来有之,并不稀奇,但财政依旧实行“量入为出”,这是传统。

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是有原因的。

历朝历代掌管财务的官员,都必然明白预算、决算这两个概念,并有一个名词“度支”,以及相应的中央官署。

度支,规划计算开支,梁国有度支尚书,领度支、殿中、金部、仓部四曹,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

度支曹为国家财计主管机构,而地方上,郡有上计吏,在郡守之下专管财政记账,掌握地方财政收入数字。

并负责收集属地财政数字,设有专门的“上计簿”,用以向京师呈报。

以便中枢对地方财政收入进行核算。

但是,自古以来,历代朝廷的财政,实行“量入为出”的制度,更进一步的财政预算制度,却实行不起来。

这不是理财能手们不想实行,而是现实条件决定了要实行财政预算、决算制,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受天气影响很大,随着年景而出现的丰收或歉收,使得财政预算难以做到相对准确预估。

二,财政收入里,收入有两种,一是税,二是劳役。

税好统计、预估,可劳役役却做不到。

劳役、杂役的实现,需要征发百姓来服役,但无法对服役结果进行准确评估。

因为百姓以亲身应役的方式,修建的桥梁、房屋、水利设施,根本就无法纳入财政总账。

若把百姓亲身应役服役排除在预算外,不是不行,可百姓缴纳代役钱、官府以此雇人代役

而产生的费用,怎么算,是个问题。

三,皇帝的为所欲为,使得开支无法控制。

皇帝对功臣、近亲、佞幸的赏赐,既无常例所循,也无数额限制,全凭皇帝的一时之念。

动辄赏赐若干顷良田、若干封户,或直接赐予金银珠宝或绢帛,所以会导致开支失控。

四,皇帝私库和朝廷国库界限模糊不清,国家公用和皇帝私用分不清楚。

从制度上说,自古以来,历代朝廷的财政有两大管理系统,其一是国库,其二是皇帝私库。

掌管国家公用的是大司农,掌管皇室费用的是少府,这是汉时制度。

但实际运行中,少府系统经常侵占大司农系统所属的财物、财政收入,甚至皇帝自己也带头“化公为私”。

直接将各官署的财物乃至国库收入挪用,用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譬如营造宫殿、园林。

或者如梁武帝萧衍那样,一言不合就出家,迫使大臣们花公帑来赎,前后四次,直接导致国库少了亿万钱。

所以,除非君主立宪,有效限制皇帝乃至皇族的行为,财政预算制度才能真正在国家层面有效实行。

然而在这个时代,不可能有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也不太可能有严格自律的皇帝、皇族,必然无法实行有效的财政预算制度。

李笠看着手中的资料,听着薛月嫦的汇报,只觉有些无奈。

这个时代,不适用许多他熟悉的制度,硬要上马,必然“水土不服”。

但是,财政财务预算制度,还是可以在许多地方实行的。

淮水南岸,钟离,陪着皇帝来此巡视的大将军李笠,站在城头上,看着城外淮水,想起当年自己攻打钟离的情景。

一眨眼,十来年过去,当年的小小二班材官将军,如今已是十八班的大将军。

旁边,皇帝萧询正听北道行台尚书王僧辩介绍钟离的备战情况。

北道行台,治所设在钟离,管辖、处理两淮地区军政事务,还负责编练府兵,为北伐做准备。

王僧辩自就任以来,一直很忙,钟离城经过不断建设,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所以,如今的钟离城,已不是是李笠当年攻破的那座城,城池规模大了许多,也坚固了许多。

但在李笠看来,也不过如此:在火炮面前,所谓的固若金汤依旧是个笑话。

李笠收回发散的思绪,依旧看着城外淮水。

他来之前,因为看过资料,所以没什么想问的,此时身处钟离城,想的是日后河南战役发动后,在这里出征的北伐大军,阵容会有多么盛大。

按作战方案,梁军会分三路北上,进攻河南,皇帝所在的中路军会以钟离为起点,沿着涡水北上,抵达亳州州治小黄。

然后,皇帝驻跸小黄,中路军前军会同亳州军一道,和东边的徐州军、右边的豫州军同时北上,对河南发动进攻。

先占地盘,扛住齐军的后续反扑,根据“徐州经验”,构筑河南防线,将河南地区稳稳的吃下。

李笠琢磨着河南战役,王僧辩也在向皇帝介绍北伐的准备情况。

两淮地区行府兵制,今年秋天,行台就要组织各地府兵前往淮阴,向皇帝展示府兵的操练成果。

若表现尚可,稳妥起见,明年,就能发动北伐。

但王僧辩希望今年秋冬就能开打,他趁着皇帝出巡到此,表明态度,当然,话不能说得太直接。

他认为今年两淮地区就能做好北伐准备,理由有三:

其一,吸纳两淮豪强编成的府兵堪用,只要开战后,徐州军能从侧翼稳住战局,那么以府兵为中坚的中路军,就做到稳扎稳打。

其二,两淮地区准备充分,这准备充分,既指两淮地区的粮草、物资准备充足,也包括可征发、调动的人员充足。

其三,他判断周国极大概率在秋后对齐国发动进攻,官军正好可以趁机进攻。

萧询听了这三点理由,对第二点有些好奇:北道行台才成立一年多,怎么两淮就准备充分了?

这也是让陪同巡视的江夏王萧大款等大臣好奇的地方。

王僧辩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和制度变革有关。

朝廷在两淮行府兵制,又以淮阴为行在,皇帝亲临淮南,一番举措,让两淮的百姓,看到朝廷北伐的决心。

也让两淮各地豪族、大户有了为国效命的机会。

于是,豪族、大户子弟踊跃投军,其所带部曲本就能战,又自备马匹,编为府兵后,加强训练,实力不敢说很强,但也不弱。

且豪强们自己有存粮,平日养兵、养马不费朝廷一粒米,那么两淮各地官府,就能存下更多的粮食。

除此之外,北道行台效法徐州,实行财政预算制度,对于成本的控制做得很好,节省了大笔钱粮开支,存下来,也是不小的数目。

而且,根据作战规划,河南战役开始后,北伐军的后勤,也将实行财务预算制度、管理制度。

完全可以将开支,控制在两淮地区能承受的范围内。

当然,随着战事变化,开支必然也会变化。

但根据徐州军历年作战的后勤管理经验,预算管理制度若严格执行,战时正常的后勤开支,可以较好控制。

做到量入为出。

萧询听了,心中高兴,萧大款听了,有些怀疑:不过是个预算管理制度,有这么神奇么?

打起仗来,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开支蹭蹭蹭的涨,哪里是想管就能管住的?

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不止萧大款一个,李笠看得出这帮人不信,面上不吭声,腹诽:光靠制度当然不行,得靠一支高效的执行队伍。。

至于何时打仗,他认为一切都要等秋后皇帝校阅府兵后再说。

但是,用预算制度来加强后勤的财务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确实不错,这是实践出来的结果,不是他做白日梦。

比起在国家层面,在基层实行预算制度,更切合实际。

战时后勤财务管理,同样可以通过预算制度加强,前提是预算要做好,并且能打胜仗,不然,什么都是空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