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七章 原来是你,赵郡李氏!

乱世栋梁 第七章 原来是你,赵郡李氏!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七章 原来是你,赵郡李氏!

夜,李笠在书房看资料,这份资料可不得了,给他定了个祖宗。

若改朝换代,他可得给自己认一个显赫的祖宗,一如刘宋的“刘”源自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萧齐、萧梁的“萧”源自汉初萧何那样。

李笠姓李,那么,如今最显赫的李氏,郡望何处?

赵郡李氏,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的祖先,据说出自战国时赵将武安君李牧;陇西李氏,据说出自前汉李广。

认这两家之一为祖宗,理论上可以把李笠的出身瞬间提升到接近王、谢这一级别。

但是,自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朝廷以来,南渡士族中,罕有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子弟在朝为官者。

如果李笠自认自己是赵郡李、陇西李,那么要如何解释晋、宋、齐乃至梁前期,自家并无人在朝为官的记录?

人所众知,李笠是彭蠡湖边白石村的渔家子,却和鄱阳大姓李氏没关系。

李笠的“李”,并不被鄱阳李氏认为是宗亲(之前不认,现在可不一样)。

李笠家祖辈似乎都是穷人,哪来的脸去认自己是赵郡李或陇西李?

如果他厚着脸皮说自己是赵郡李、陇西李,那好,如何解释自己祖辈从河北、陇西南下,数百年来默默无闻的迁移轨迹?

李笠无法解释,他其实不想认什么不得了的祖宗,不想给自己脸上贴金。

他不介意承认“鄱阳李三郎就是彭蠡湖边渔家子,出身微寒”。

但是,张铤和左右佐官,还是强烈主张他好歹攀一个像样的祖宗,别被人当成“野李”看待。

这个工作,李笠当然交给张铤负责,张铤找人翻了无数典籍后,还真给他找了个祖宗。

祖宗是谁?

莫急,先看一段往事。

那是晋永和九年(大概是两百一十一年前)三月三日上巳节,这天,天气格外清朗,王羲之邀请亲朋好友会于会稽山阴兰亭。

朋友有:谢安、谢万、孙绰、孙统、许询、李充、庾蕴、袁峤之、徐丰之、支遁等。

亲属有:王献之、郗昙等人。

这天,王羲之写下了有名的《兰亭序》。

而在场朋友中的那位李充,为江夏李氏,此人,就是张铤给李笠这个“李”找的祖宗。

也就是说,李笠的“李”,为江夏李氏的“李”,若在往上溯源,则为赵郡李氏。

李笠觉得这种攀附法也太惊悚了:果然绕来绕去,绕到赵郡李氏那里去了。

后世许多小食店,经常给自己的招牌菜编历史,和历史名人搭上关系,以此彰显历史悠久。

而这种故事里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就是乾隆皇帝。

反正就是乾隆皇帝在某处微服出巡,因为某种原因,吃到某种民间小食后便赞不绝口云云。

现在,李笠感觉自己就是那开小食店的小老板,花钱请写手编一段故事,也好把自己店里的食品包装得“历史悠久”。

那么,张铤是怎么给他找祖宗,硬是扯到赵郡李氏的呢?

一步步来,这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简而言之,是从赵郡到颍川,再到江夏,再到浙东(会稽郡地区),最后到鄱阳。

第一阶段,从赵郡到颍川。

汉时,出身赵郡李氏的涿郡郡守李遐(字伯友),生岳、德、文、班。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李岳字长卿,为谏议大夫,生秉、义。

李秉字世范,任颍川太守,举家在颍川居住,这就是颍川李氏的祖先。

颍川李氏最著名的人物,为后汉后期的李膺,为当时名士,“八骏”之一,死于第二次党锢之祸。

第二阶段,从颍川到江夏。

颍川李氏始祖——颍川太守李秉,其六世孙李就,为后汉会稽太守,高阳侯,迁居江夏平春。

李就,便是江夏李氏的始祖,源自颍川李氏,再往上溯源,就是赵郡李氏。

第三阶段,从江夏到浙东。

李就之后,江夏李氏子弟在仕途上有些默默无闻,不过谱系还是大致明确的:

李就子孙后代中,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汉末时,为曹操手下将领,任汝南太守。

李笠看到这里,有些惊讶:后世,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流行,以及对三国演义人物及其历史原型的介绍,他知道李通这个人。

演义里的李通,是个“群演”,正史里的李通,可是正面击败过吕布的。

原来,李通是江夏李氏子弟呀。

李笠感慨了一番,继续看下去。

李通曾孙李矩,在晋国永嘉之乱期间,为江州刺史,其妻,为有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

而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

李矩与卫夫人有一子李充,李充年幼丧父,却得母亲教导,写得一手好字,并爱好刑名之学。

李充起家为丞相(王导)记室参军,历任中书令(褚裒)参军,剡县令。

其堂兄李式,也是书法名家,擅长楷书、隶书,与王羲之过往甚密,任临海县令。

剡县、临海,都在浙东会稽郡地区,于是,避祸南下的江夏李氏,其部分子弟定居在浙东地区。

李充正是因为居住于会稽,加上母亲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才会和王羲之成为朋友,见证了《兰亭序》的诞生。

李充后来任中书侍郎,整理典籍,开创了目录学以经、史、子、集为序的四部分类法。

当李充、李式这代人去世,寓居浙东的江夏李氏,子弟渐渐默默无闻。

不过,将近两百年后,李充的后代,在鄱阳打渔的李三郎,出人头地了!

所以,张铤为李笠找的祖宗是李充,确切来说,是李充之子李颙。

那么,寓居浙东的江夏李氏,是怎么和鄱阳扯上关系的?

第四阶段,从浙东到鄱阳。

晋后期,李颙携家人躲避孙恩之乱(乱军攻打会稽山阴),从会稽走陆路经由鄱阳去江州寻阳,途中去世。

于是其子之一携家人在鄱阳定居。

就此繁衍生息,虽然姓李,却不是鄱阳李氏一脉。

所以,李笠家祖辈的谱系,现在清楚了:

赵郡李氏——颍川李氏(汉时)——江夏李氏(后汉时)——寓居浙东的江夏李氏(晋)——寓居鄱阳的江夏李氏(宋、齐、梁)。

所以,将来新朝天子的郡望,为江夏李氏,源自赵郡李氏。

李笠看完谱系,觉得有些尴尬:编,你们就可劲的编。

隔了将近两百年,彭蠡湖畔打渔的李家,怎么就和江夏李氏扯上关系了?

扯来扯去,真扯上赵郡李氏了!

还“李颙携家人躲避孙恩之乱,从会稽走陆路去江州避难,中途去世,儿子定居鄱阳,繁衍至今...”

这不是牵强附会么?

经得起查证么?

晋时名臣、鱼梁吏出身的陶侃,虽然后代在官场默默无闻,但好歹有陶渊明这个出名人物,到了梁时,还有身份无疑问的后代,被官府征辟。

结果和陶侃同时期的李矩,其子李充有名,孙辈开始就渐渐泯然众人,默默无名了将近两百年,突然跳出个打渔的“鄱阳李笠”,声称是李充的后代。

这不是扯谈么?

李笠看着张铤拟定的资料,总觉得不靠谱。

李充之子李颙的经历不显,只知道作为郡孝廉入仕,似乎是个小官,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也不知这位到底有多少个儿子。

正是因为不知道李颙有多少个儿子,其事迹不显,正好可以做手脚,毕竟那是将近两百年前的事了。

两百年时间,许多家族都已经开枝散叶,后代分布各地,要浑水摸鱼也不难。

不然也不会有人收买官吏,篡改户籍,把自己编做士族,或者冒称祖上有军功,享受各种特权。

但李笠担心,万一哪个江夏李氏后代,仔细翻阅族谱,发现李颙并没有孙子,或者并无儿子在鄱阳定居,那...

总不能让我面对满朝文武的质疑眼光,放话:“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李笠合上资料,放到一边,双手抱头躺下,陷入沉思。

毫无疑问,禅让是政治游戏,而政治人物给自己找一个有名的祖宗,也是政治游戏。

他可以看不起禅让这种游戏,却要遵守游戏规则,所以,认祖宗、给自己脸上贴金,也是必须做的。

至于他的出身到底是不是这样,谁在乎?谁会戳破?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政治游戏规则,用受禅称帝,掩盖权臣篡位之实,讲的是个“体面”。

权臣有了体面,百官也有了体面:

不是我们不尽忠哇,是皇帝顺应天命,把江山让给了德才兼备之人,那么,我们做新朝的官,也是顺应天意。

受禅称帝的新君,为名门之后,这不就正好印证了天命所归?

不然大伙以一个山野村夫为一国之君,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所以,即便人人都知道禅让就是篡位,知道禅让后的逊帝“暴毙”,其实就是被杀的,知道新君自称的名门出身,多半是假的,却没人会戳破。

这就是政治,就是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

想着想着,李笠摸摸自己的脸,自嘲的笑起来:

“原来是你,赵郡李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