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二十七章 似是而非

乱世栋梁 第一百二十七章 似是而非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二十七章 似是而非

午后,开封税关,交易市场边上,一家酒肆二楼临街包厢,微服出巡的李笠坐在靠窗位置,看着外面的熙熙攘攘。

开封位于汴水旁,因为交通便利,所以本就商贸云集。

现在,行在设于开封,开封的人气自然就暴涨,连带着物流暴增,税关及其附属的交易市场也拥挤起来。

他看了一会街景,将视线转入房间,午餐吃剩的饭菜,已经整理干净。

李笠手里拿着一张徐州印刷的兑换券,和陪同出行的张铤一起,挖个坑给跟着来的皇太子李昉跳:

坑名: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得在一地久任,这制度的利弊,该如何看?

又有“引言”:

这制度,自秦汉时期就开始实行,皇帝派出官员到地方任职,收税、管理地方的同时,对付地头蛇,维持地方秩序。

逐步强化中枢对地方的控制。

对地方主官定期轮换,能避免官员长期在某地任职,形成尾大不掉的地域集团,也能防止某地豪族把持当地官府,渐渐形成割据。

当然,现在因为各种原因,这个制度未必严格执行,本地人任本地官,成了各国朝廷收买某些地方豪族的手段。

这是特殊时期的“例外”,不可当做惯例。

但是,又有一种看法,认为官员在地方任上,几年一换,又面临中枢的政绩考核,就很容易急功近利,在当地搞一些竭泽而渔的事情。

或搜刮民脂民膏,捞一把就走。

而本地出身的人,若在本地为官,那就会为家乡着想,施政会谋长远,对待乡亲们,也会温和些,没有“捞一把”就走的念头。

毕竟自己的家就在当地,要是把事情做绝了,等于是败坏自己家族的名声。

到时候家里人出门,到处都被人指指点点,戳着脊梁骨骂,搞不好祖坟都被人刨了。

所以,该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昉从小就接受父亲的教育,很快就意识到这问题是个坑,当然不敢贸然跳进去,思来想去,发现一个破绽。

见跟着出行的几个弟弟们,一脸懵懂的看着自己,李昉来了斗志:

“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一个隐藏条件的。”李昉笑起来,不是直接回答,而另辟蹊径,针对一个预设条件:本地人在本地为官,行事会收敛。

“能当官的本地人,极大概率是当地大族子弟,不然坐不稳位置,那么对于他们来说,需要顾忌的乡里乡亲,是哪类人呢?”

“很明显,只能是门当户对的其他大族,只有这些人,才配和他称为乡亲,至于寻常百姓,抱歉,不算乡里乡亲。”

“甚至,不算人。”

李昉说完,耸了耸肩膀,他不需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问题的关键点,已经点出来了。

“哈哈哈哈,好,好!”李笠笑起来,笑得很开心,其他几个皇子听了兄长的回答,恍然大悟:原来这问题有坑啊!

李笠见儿子们都想得清楚,便说:“当初,父亲年少时,在鄱阳捕鱼、艰苦度日时,若去找鄱阳大族——鄱阳李氏攀亲戚,讲香火情,你们猜猜,他们会怎么说?”

不等儿子们回答,李笠自问自答:“你也配姓李?”

这话一出,皇子们的表情精彩了。

他们从出生时起,周围的人就对自己客客气气的,谁敢对他们说“你也配姓李”?

这是因为他们的父亲很了不起,谁都不敢看不起。

但父亲小时候,家境拮据,是个小吏,所以,谁都能欺负,谁都能看不起。

李笠见自己和长子的问答,收到效果,很满意。

他说的这句话,参考《阿Q正传》,阿Q认为自己也姓赵,便找乡绅赵老太爷攀亲戚,结果被赵老太爷骂:“你也配姓赵!”

这句回答算是自嘲,而自嘲后面带着的情绪,让旁听的张铤觉得可大可小。

不过张铤看不出李笠有“报复”的念头,毕竟,这是在教导太子和皇子们,教导未来的国君和藩王。

李笠转向张铤:“太子说的没错,本地人当本地官就会体谅乡亲?先定义乡亲是什么,再讲道理。”

“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提起来有道理,可仔细一想,就不对劲。”

张铤点头称是,李笠看向儿子:“似是而非的说法,还有很多,譬如现在,八座尚书定任期,风声放出去了,引起热议,就有一种说法...”

“说八座尚书若定任期,就会让尚书们产生任期内‘千万别出事’的念头,于是,任上所作所为就会求稳,循规蹈矩,甚至,讳病忌医。”

“面对弊政,不是及时进行纠正和整治,而是选择遮掩,只要自己任内不出事,管他下任如何面对。”

“或者,施政时,追求短期利益,避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结果,不想自己任内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政绩,却被继任得了去。”

“于是,为了确保自己任期内能尽快出政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放任弊政做大而不处置,错过最佳纠正时机。”

李笠说着说着,拿生病来举例,以便年纪小的儿子能听懂:

“就像给病人看病那般,本来病人患病,是可以治好的小病,却因为历任庸医的求稳,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变成病入膏肓的绝症。”

“要知道,天下官僚都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求稳,不喜欢出事,出事了就喜欢遮掩,实在遮掩不了,那就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实在化不了,那就甩责任。”

官斗的技能,几个年少的皇子当然不懂,所以听得似懂非懂,但早就历练过的皇太子李昉,那是明白得很。

李笠喝了一杯茶,继续说:

“而各尚书实行任期制,就会加剧官员‘求稳’、‘求无事’的心态,你稳,我稳,他也稳,弊政纠正不了,国家,渐渐病入膏肓。”

说了一通,他问儿子:“你的看法?”

李昉挠挠头:“不实行尚书任期制,难道各国尚书或者中枢宰辅,就是某人任某职十几年,不换人的?”

这个反问,直指问题核心:但凡皇帝有脑子,有能力施政,就不会让任何一个宰辅之位,长期被某个人把持。

一如地方官必须异地为官,必须定期轮换那样,皇帝会定期让中枢宰辅轮换。

所以,数百年来,不仅地方官定期轮换,中枢高官其实也是定期轮换。

只不过相比地方官的轮换期限相对较固定,中枢高官因为掌握着大权,所以其任期长短,全在皇帝把握。

皇帝特别相信、依赖的大臣,有时可以长期担任某职,但总体来说,中枢宰辅各职务,都要时不时轮换,以防止出现权臣。

尤其涉及官员升迁、选拔的吏部尚书,正常皇帝,谁敢让某个人长期把持这个职务?

又有中领军、中护军这样的要职,因为统帅禁军、在宫里宿卫,直接关系着皇帝全家的性命。

除非任职之人是皇帝特别相信的人,且其这人知道轻重,否则,两个职务也要隔三差五换人。

不然,十几年的中护军、中领军当下来,这皇宫到底谁做主?

现在,若实行任期制,明确尚书们的具体任期,其实只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职务调动制度化,给出可以量化的指标:任期。

任期可以是四年,五年,六年,具体多少年合适,都可以协商。

若现任某位尚书不称职,或者皇帝不满意,亦或是引发众怒,该怎么弹劾、罢免、补任,也可以协商。

所以朝廷才放出风声,引来各方热议。

李昉总结:既然一直以来,历朝历代中枢各职务,正常情况下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那么,对于任期制的质疑,其实没必要反驳什么。

李笠对儿子的回答很满意,于是开始问第三个问题。

他晃了晃手中的兑换券:“徐州的兑换券,如今信誉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发行量比当初翻了许多倍。”

“许多地方,尤其是两淮、河南的商贾云集之地,这张纸,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接受、认可,可以当做钱来用。”

“因为有了众多钱庄、大商号的担保,有了众多豪商的认可,人们进行大宗货物交易的时候,兑换券用得很多。”

“薄薄的一叠纸,可抵万贯,大宗货物交易,交易双方不再需要动用车队运钱,直接将兑换券作为交易媒介,再方便不过。”

“所以,有人呼吁,朝廷发行纸币,限定在兑换券目前立足的区域流通,取代大量铜钱,省时省力,利国利民。”

“你觉得,这建议如何?”

李昉没有迟疑,直接回答:“这建议听起来不错,但不可行,所以,又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话题。”

“如今不具备纸币发行的条件,恐怕接下来几十年,都不行,朝廷一旦发行纸币,一段时间后,必然超发。”

“一开始,超发的规模不大,但必然逐步提升,于是,纸币的信用瞬间崩盘。”

“兑换券花了十几年,才为纸质等价物建立起来的信用,可能一个月就会毁得干干净净。”

李笠问:“为什么?”

李昉回答:“因为钱总是不够用的,朝堂诸公,乃至皇帝,都无法抵御印纸当钱花的诱惑。”

“而他们一旦起了这个念头,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们超发纸币。”

“好,好!!说得好!!!”李笠真的高兴,他对儿子们的教育,算是成功了。

当然,他防不住儿子演戏,儿子或许是故意选他喜欢听的答案来作答。

但是,他已经尽力教育儿子了,将来儿子真的要做死,也不关他的事。

张铤见李笠教子有方,心中也很高兴。

历来,雄主的太子难当,开国的第二代皇帝,也很难当。

而宗室内讧,已经成了每个朝代挥之不去的噩梦。

张铤知道李笠很想儿孙能够融洽相处,无论嫡庶都能好好地过完一生。

也很想楚国能够活得长一些,至少国祚不那么短。

所以,李笠想要改革体制,或者建立新的体制。

确保他的儿子继位后,坐稳江山,身为兄长,能与弟弟们相安无事,国家没有造反的狂妄藩王,也没有屠杀宗室的暴君。

而张铤,也想让自己的子孙,活在一个太平世道里。

没有战乱,没有频繁的朝代更替,百姓安居乐业,四方平靖,天下太平,多好。

这样的期望,不知他,无数官员,无数百姓都在期盼。

期盼楚国真的统一天下后,大伙能够过上安稳日子,子子孙孙安稳下去。

而不是如统一三国的晋国,虽然结束了乱世,却开启了更大、更血腥的乱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