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三十三章 参议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三十三章 参议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三十三章 参议

行宫,尚书省某厅堂,御前国务会议正在进行,皇帝在此召集宰辅开会,商议国务。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贰官,以及尚书省六部尚书均在场,就几个议题进行讨论。

此外,还有一些官员列席。

年迈的太师王僧辩也参与会议,他看着手中资料,听工部尚书慷慨陈词:

“七年以来,河南、淮北各地转运司官署,对每一年的全年降雨量,以及主要河流的流量,进行了观测。”

“以此,汇总出这七年来主要河流水位的年度变化情况。”

“总税司对河南、淮北各要地税关的历年记录进行汇总,获得这七年来,河南、淮北各地主要水陆通道的物流变化情况...”

王僧辩一边听,一边将手中资料放在案上,然后拿起大大的放大镜,吃力的看着被放大的字以及数字。

他眼睛有些不中用了,所以得用放大镜来看这种字迹密密麻麻的公文、资料,看着看着,只觉头昏脑涨。

新朝的公文风格,一旦涉及到各种“数据”,就会“表格化”,遇到那种表格“堆积如山”的大型政务,就会让一众“老臣”头昏眼花。

人年纪大了,眼花耳背在所难免。

看,看不过来,听,听得一头雾水,这种和传统公文叙事方式截然不同的“风格”,“老臣”们很不适应。

但是,三省六部各司、署的文武吏,经过一次次的“培训班”培训,都变成了“徐州/饶州吏”。

按着徐州/饶州的“规矩”,将朝廷内部的公文体系进行大规模改革,改成“徐州/饶州风格”。

决策时涉及到的各类公文,也大量引入数据表格。

譬如,现在议论的“开河淮运渎”事宜,有司准备的资料,大半是数据表格。

王僧辩看资料看得吃力,听发言听得也吃力,旁边,一名中年官员,低声向他讲解工部尚书发言的“核心思想”:

一,七年来的各类数据汇总表明,汴水开封段至徐州‘彭城湖’段的冬季水位,即便疏浚、挖深,也无法维持全年通航的要求。

二、汴水亳州睢阳段,南面与几条河流较为靠近,若运渎从这里开始往东南走,让那几条河注入运渎,可以保持全年水位适合通航。

这条运渎从睢阳开始,偏离汴水河道,最后从盱眙附近入淮,所以,绕过了徐州寒山,不会与泗水(徐州河段)汇合。

如此一来,“开运渎”的目的之一——让徐州的煤、铁以及各类物资更好的输送开封——就达不到了。

工部尚书的发言还在继续,王僧辩低声问那官员:“黄河、汴水河口的淤积情况,不能缓解么?”

“王公,这就像个门槛,门槛每年都会增高,不仅如此,汇入汴水的河水,还夹杂着大量泥沙,在汴水上游河段渐渐淤积...”

“河口的‘门槛’逐年增高,而上游河段的河床也是如此,天长日久,汴水河段冬季水位下降的情况,就愈发常见。”

“若运渎的大半段,都靠汴水及其传统支流来维持水位,冬季是很难维持下去的,除非隔三差五就疏浚河道,但这样做,开支就不小了...”

中年官员小声讲解着,他是太师的佐官,官名为“参议”,负责为耳背眼花的太师,讲解国务会议上各方发言以及数据分析。

其他几位年迈的大臣,身边也有类似佐官,是经过皇帝允许,随主官列席会议,作为主官的耳朵、眼睛,协助眼花耳背的主官更好的“听懂、看懂”各种发言和资料。

王僧辩不仅眼花,耳朵也有些背,正常交谈时倒是无妨,但是现在,工部尚书长篇大论,说话又带着浓浓的口音,他听起来颇为吃力。

也亏得有佐官来讲解,他的思绪,才能跟上发言者的“进度”。

江南的粮食、布帛等物资要北输,经江南运渎抵达京口,过江后由广陵入运渎,到淮阴。

之前,淮阴是行在,所以大部分江南物资的旅程在淮阴就可以结束了。

但是,如今行在在开封,那么,这些物资还得继续前进,入泗水,过寒山堰,入“彭城湖”,走汴水,抵达开封。

这里就有个问题:寒山堰的存在,导致航运需要中转。

不过,寒山大规模使用轨道运输,有一套成熟的转运制度,所以能保持极高的“水-陆-水”的中转效率,这个问题不是很严重。

严重的问题,是开封至徐州“彭城湖”这段汴水河道,冬天水位较低,载重量大的漕船通行起来颇为吃力,一些河段需要人力、畜力拉纤。

考虑到楚国终究要灭齐、灭周统一天下,那么,确保一条通畅的水路,使得东南物资能够以较低成本运抵开封,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此外,将来天下统一,未来的国都,极大概率要设在洛阳。

那么,沟通黄河与淮水的新运渎,也是支撑洛阳日常生活物资巨大消耗的重要“粮道”,可以一直用下去。

所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疏浚汴水河道,将其适当挖深、拓宽,使其变成大运渎。

但是,因为汴水受水于黄河,黄河夹杂着泥沙,所以存在河道淤积的情况,这一情况,会伴随新运渎“一生”。

运渎的西端(汴水上游河段)必须定时清淤,才能确保航道通畅,不然,冬季河段容易变得“断断续续”。

而有司经过现场勘查,以及数年来对各地雨量、河流流量进行观察的结果,对这条新运渎的路线进行了“修正”。

认为最好的路线,是部分借用汴水河道(开封-睢阳段),然后在睢阳段偏离汴水河道,向东南方向走。

仅就“勾连河淮”这一目的,新路线运渎,无疑是最佳选择。

但这一变动,就会绕过徐州寒山,而徐州的煤、铁,又必须大量输送至开封(以及将来的洛阳),怎么办?

工部作为具体的执行机构,以及运渎路线的勘察机构,组织大量水工以及有识之士,多次论证之后,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修铁制轨道,连接徐州寒山和亳州睢阳。

这条轨道,全长大概三百里,跑的是马拉四轮重载货车。

轨道运输,在徐州和饶州已经实行多年,通过马拉货车,进行高效率(相对传统陆运)的运输,相关的管理经验已经成熟,也有对应的人员储备。

而轨道的造价虽然高,但能保持在稳定的水平,日后的维护成本(估算),也在朝廷承受范围内。

这条轨道若建成,可以作为汴水(睢阳-彭城湖)航运的辅助手段,夏秋季节,和水运一道,增加寒山-开封的物资输送量。

煤、铁等物资,可以提前大规模运抵开封储存,冬天时,开封就不会缺煤。

至于粮食,秋末冬初,江南和两淮的粮食,走新运渎运到开封即可,毕竟徐州地区主要输送的物资除了煤、铁,就是各类手工业制品。

这些手工业制品,在冬天时,以轨道运输的输送能力,完全能够顺畅的运到睢阳,转水路去开封。

所以,工部这边给出的最新方案,就是修改路线后的新运渎,搭配轨道运输,来解决东南地区物资输送开封的问题。

随之而来的,就是开支骤增。

新运渎改路线,开支增加,增修轨道,开支更大,就像个人本来想买一件填充芦絮的寒衣御寒,结果商家却向其兜售皮裘。

当然,芦絮寒衣的保暖效果,肯定比不上皮裘,但前提是,商家兜售的真是皮裘,而不是糊弄人的“纸制”假皮裘。

又一堆资料送上来,说的是轨道的规划方案,其中包括成本估算(工程造价估算、建成后维护成本估算)。

因为引用了徐州、饶州轨道运输的现成例子,所以资料很厚。

王僧辩见着这资料的厚度,只觉得头疼,身边“参议”见他点头示意,赶紧拿起资料,翻阅起来。

能够随着宰辅参加国务会议,旁听的同时,为宰辅讲解资料,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参与决策,掌机要,可不得了。

所以得名“参议”,为了公平,不知年老的宰辅,所有宰辅都能有一个“参议”,作为副官,参与国务会议。

当然,这种“参议”其实是旁听,给宰辅提建议,协助宰辅整理资料,打打下手,无权发言。

但是,当日的旁听“参议”,极大概率成为后日的真正参与者,因为皇帝已经定了制度,让担任“参议”官员的履历,在八座尚书人选的廷推中,占很重要的“权重”。

所以,想要获得“参议”的资格,可不容易。

最起码,得是一定品级的官员,并且至少做过县令,有主政地方的经历(不得少于一定年限)。

只见几位“参议”认真看着资料,几乎是一目十行,很快就向自己的主官,讲解自己“提炼”出来的核心内容。

王僧辩听了之后,惊讶:“复线?两条轨道?这得花多少钱?要养多少马来维持?养马的开支怎么算?”

“现在说不贵,等朝廷同意了,开工了,建到一半,说钱不够,要追加,这怎么办?”

那参议答道:“王公,下官可拟条陈,一会,王公可以此提问,质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