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一章 南洋韩王城

明天子 第一章 南洋韩王城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一章 南洋韩王城

明天子第一章南洋韩王城第一章南洋韩王城

正统五十年。

南洋的雨似乎随时都会来,他们不会与任何人商议,或者早上,或者晚上,或者中午,都会来与人打招呼。

马道南对这种情况,已经很熟悉了。

他这个西北大汉,也都非常熟悉这里的气候,不自觉的换上了木屐。同样原来在中原已经废除的礼节,也再次恢复了。

汉唐之时,是不需要穿着靴子上殿的,所以剑履上殿,就是对臣子极大的褒奖。但是本朝太祖,实在不能理解这种朝廷议事的时候,一个个将鞋子给脱了,反而穿着袜子上殿的习惯。

但是在南洋,这种潮湿的天气之中,如果让人穿着靴子上殿,那么大殿的地面就不能看了。

于是,韩王下令。大殿议事的时候,就令着丝履上殿。反而有一点复古了。

马道南乃是举人出身,而今作为韩王长史,也是世子老师。

此刻,韩王出征在外。马道南来为韩王世子上课。

韩王世子所受的教育之中,却与朱祁镇当年日讲不同,主要是史书,如《资治通鉴》前四史,兵书战策,一整套武学的教材,不少都是石亨,杨洪,郭登,等大小将领晚年,朱祁镇特地让他们写的兵书。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李卫公问对》影响,他们多写成了类似问对体系,归纳出行军打仗之中,遇见的种种问题,然后写出自己的应对办法。

每一个人的文字之中,都有自己的风格。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人应对,却有不同的办法。

就拿三人来说,石亨诠释最简单,谁要是按照石亨的办法去打仗,估计早就死了。杨洪说的最繁琐,也是篇幅最长的。

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各种情况可以说事无巨细,纲目并举。从练兵,备战,出兵,接战,收兵,等等。写的最为详细。

也是学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兵书。

郭登的就次之了。

除此之外,还有《古兰经》。

这也是大明对南洋政策的调整。

正统四十六年,秋。太子亲督兵马分三路攻爪哇。遇到了激烈的抵抗。拉登巴达在爪哇海外,与明军水师大战一场,虽然一场大败,丧尽所有海船,但明军水师在火船的威胁之下,也不敢轻易靠近爪哇海岸。

汪直更是率部先上岸,遇见了淡目军队的激烈反扑。

汪直鏖战数日,终于站稳脚跟。

于是英国公张懋带领大军上岸。

这个时候已经是正统

四十七年了。随即一场大会战后,淡目大军崩溃,张懋直入淡目城下。

谁都以为淡目之战,就此平定的时候。

都小看拉登巴达的坚持。

淡目城居然坚守了整整一年。

似乎是因为拉登巴达早知道有这一天了。在修建淡目城上画了大本钱。淡目城建立在一座高坡之上,城墙大多为条石所修建。

明军即便调来大炮轰击,效果也不是太好的。

终于在正统四十八年,春攻破了淡目城,但一场惨烈的夺城战展开。

拉登巴达也算是雄主,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投降。选择了顽抗到底,最后因为明军伤亡太多,整个淡目城也没有留下来多少活口。

甚至在这种贴身肉搏混战之中。明军也伤亡不少,甚至可以说是难下诸役以来,除却南洋海战之外,伤亡最多一场战事。

正是因为淡目人的顽抗。

太子做出了决定,拆掉了淡目城,选择一个港口,修建一座城池。作为未来藩王的驻地。

以镇压淡目余孽。

这个重任之所以落在韩王身上,却是朱祁镇对韩王的爷爷,也就是当年韩靖王身深有好感。

当年韩靖王虽然是藩王之身,但是弓马骑射,从来不错。

更是率先带头,将河西四王迁回京师。

虽然韩王已经不在了,朱祁镇对韩王一脉还是高看一眼的。

而且,本来朱祁镇想第一个封韩王,但是出了楚王这档子死,朱祁镇从楚王旁支之中,挑选出来一个人,继承楚王爵位,让他在宋卡地区,也就是马来半岛上最窄的地方附近就封。

河西四王之中,庆王,肃王,岷王,都是沿着南海就封,庆王封到了吕宋,肃王与岷王封到了婆罗洲西岸,也就是原来渤泥的土地之中。

朱祁镇本想将韩王封到苏门答腊岛上,但是太子以爪哇反抗激励,非强藩不能镇,于是将韩王,与自己的儿子越王,都封到了爪哇岛上。

韩王的封地就是后世的泗水,此地改名为韩王城。而越王被封到了西爪哇,大概位置就是在雅加达附近。

中爪哇也被准备安排一个王爷,估计是郑王。

毕竟之前多是太祖一脉,而今太宗一脉也雨露均沾。

之所以,让世子学习《古兰经》。而是大明上下看到了回回教在东南亚强大的影响力。不得不有所妥协。

不过世子所学《古兰经》,是翻译成汉语的,翰林院不知道有多少大儒参与了修订了。虽然细细看的话,

似乎翻译并不是出错。但是真正推敲的话,却会发现。这个古兰经与之之前的含义大为不同。

而马道南本身就是回回信徒,祖上是色目人出身。只是他通儒经,考中了举人。对于将儒家与回回教义,联系打通,用儒家教义来解释回回教义,翻过来又用回回教义来诠释儒家概念,这种行为,非但不反对,而且也强烈支持。

毕竟大明道,儒,释三教合一,就是这样来的。甚至在原本的历史上,在明末有很多回回大儒,都在这方面有所阐述。但是这些人都死在反抗清廷的战斗中了。

马道南本来不叫这么名字。他被征召为韩王长史,心中就存了,将回回正道传到南洋。

而道南这个名字,就是出自理学典故,程颢送弟子杨时回乡,道:“吾道南矣。”杨时果然不出所望,在洛学南传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而马道南也以此作为毕生之愿。

将回回教改造成为如同中土佛教一般的存在。而他在南洋发现,这个目标远比他之前所想容易实现。

无他,南洋这个地方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他善于接受外来的文化,但是很难更改自己的根底。爪哇先后承受过印度文化,回回文化,后来又有基督文化,但是彼此之间各方杂揉,远比西亚的回回信徒要宽容的多。

而马道南一方面承担韩王城之中的行政事务,一方面也积极的传教。也有不错的效果。

此刻,马道南正在给韩王世子讲解《古兰经》。

马道南看出了韩王世子的出神,轻轻叫道:“世子,世子。”

韩王世子方才十五六岁,猛地惊醒,站起身来,行礼道:“夫子,我错了。”

马道南说道:“世子,你在想什么?”

韩王说道:“父王,父王出征已经数日了,还没有消息传来,我担心。”

毕竟淡目灭国之战,还是几年之前的事情。淡目的余孽远远没有被清理干净。在大军驻扎的时候,他们自然不敢冒头。但是在正统四十九年之后,大军撤走之后,只留下韩王三护卫,一共一万六千多士卒,一部分是韩王招募的,一部分是军中挑选愿意在南洋落户的士卒。

驻军减少之后,这些人自然出来闹腾了。

韩王一年之间出征数次也是有的。

马道南听了,说道:“世子的孝心有加,自然不算错,但是你现在的职责就是好好读书,不要辜负韩王殿下的苦心,将来接管封地,为韩王殿下分忧。”

韩王世子说道:“弟子明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