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085章 京城

宋士 085章 京城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085章 京城

时值金秋,秋风习习,落叶堆积,整个汴梁城却是一片繁荣热闹景象。

秋月高悬,此时正是中秋之夜,华灯初上,汴梁城里的诸多酒楼瓦舍都是酒客盈门,贩夫走卒、文人骚客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热闹异常。

酒楼瓦舍门前的彩楼,都是经过重新结彩装饰,楼顶上彩绘的旗杆上面,写着“醉仙”两字的酒旗随风招展。

此时此刻,正是生意最好、顾客最多的时节,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多的是盈门的贵客。

至于留在家里的东京市民们,则会喝着新买的佳酿,吃着月饼,石榴、梨子、板栗、葡萄、橘子等物,品着肥美的螃蟹,一起赏月或者出去游玩。富贵人家会在自家搭建的亭台楼榭上面赏月,平民百姓则会在外购买吃物,在家中赏月聊天。而皇宫里面更是热闹,会演奏音乐舞蹈,悠扬婉转的乐声远远传来,在开封城中飘扬。

金兵甫一退去,汴京城便又开始了灯红酒绿,诗酒年华的骄奢。战争的创伤很快就被健忘的人们给遗之脑后了。

不但被遗之脑后,简直是变本加厉、喜笑颜开、纵歌放舞,唯恐去之不及,因为前方传来了捷报,两河宣抚使王松王相公率领手下虎狼之士,不仅光复了河东大片故土,而且恢复太原府了!

消息传来,整个汴梁城上下都是群情振奋,欢声笑语。百姓纵歌放酒,士子流涕醉诗,更有许多良家子、游侠儿、热血志士,打起包袱,背上朴刀,跨上长剑,远赴河东,想要投在王松帐下,建功立业,勒马燕然,封狼居胥。

而对于东京城中的百姓来说,自宣和末年以来,长达两年多、担惊受怕的日子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

大街小巷,处处都是欢声一片,孩童们通宵玩耍,欢乐沉醉的夜晚。京城热闹喧嚣,所有人都沉醉在欢乐的海洋中。青年男女平常接触机会少,这一夜则是出门赏月,人约黄昏后,月亮成了爱侣们的月老。

许多男女老少都在家中焚香拜月,默默许愿,保佑王相公长命百岁,保国安民,再破胡虏。

大宋皇城福宁宫内,此时也是灯火辉煌,欢声笑语。虽然皇帝为了简约,没有轻歌曼舞,美人环侧,莺莺燕燕,却也有美酒佳肴,新鲜瓜果,更兼国事有为,心宽情舒,人人都多了几分坦然。

一年前的女真铁骑纵横、兵临城下、濒临破国,到现在的千骑万众、纵马北上、收复太原城,幸福来的太快、太让人目不暇接,让汴梁城中的人们,上至天子、文武百官,下到贩夫走卒、饮车卖浆的普通百姓,都是体验了一把冰火两重天的极端感受。

不但是太原城被收复,河东自太原以南,也已经恢复于王化之下。

河北的形势也没有糜烂不堪。正是时候让河北忠义军挥军北上,直逼真定府和井陉关,两河连成一体,指日可待。

更有刚刚递来的报捷文书,王松率军已经收复了石岭三关,太原北面的大门已经关上。

好消息纷至沓来,自然令人神清气爽,大宋官家每日里红光满面,皇宫里的内侍和宫女们犯了小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

福宁宫深处的一处楼阁中,张灯结彩,灯火通明。桌子上摆着月饼、瓜果、美酒等物。赵桓一家四口围桌而坐,两个宫女在一旁陪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赵桓看着天边的明月,不由得兴致勃勃,放声笑道:“大军威震河东,恢复太原,王破奴是首功。其军虎狼之师,势不可挡,乃是我大宋的万里长城,朕心甚慰啊!”

看见丈夫高兴,皇后朱涟也喜道:

“官家,河东大部归于王化之下,都是王松的功劳。官家要善待于他,他必会感激涕零,报效朝廷,我大宋善矣。不过……”

她沉吟了一下道:“论功行赏,无可厚非,就要看王松灭了多少番子,这才是根本。”

“皇后说的是,女真铁骑数十万,若只是杀伤数百,实是不足为喜。王松向来坦然,忠义军兵强马壮,上万番贼,不会有假。”

话虽如此,赵桓的眉宇间,隐隐露出一丝担忧。

大臣的奏报,他也都看在眼里。两河每月供给的钱粮,已经是天文数字。虽说和原来的冗军、弱军比起来,粮饷上已经少了很多,但国家给养,耗费巨大,若是劳师无功,仅仅得个破城,而没有杀伤,岂不是让人大失所望。

且八万之众,又都是精锐之士,掌握在王松一介武夫的手中,若他要敝帚自珍,思之让人不寒而栗。

即便王松要取而代之,这也并非异想天开。

东京城中的两万多神武军,也曾经是王松的部下。若是王松挥师北下、再来一个陈桥之变,内外勾结,他又该如何应对

一面是外敌千军万马,气势汹汹,灭宋之心不死,一面是大将手握重兵,足可以号令天下,取而代之。作为大宋天子,他又该如何抉择

自毁长城的事,他做不出来,尤其是当下。相对于如狼似虎的外地,他宁可成就王松。

两人成婚多年,丈夫的性格,朱皇后又如何不知道。丈夫除了优柔寡断,有些多疑之外,性格上其实还是挺宽厚。

朱皇后低声道:“王松一夜攻克太原城,其统兵之能,天下无双。等报捷车辆到时,论功行赏,封他个异姓王也无妨。”

“皇后所言甚是,朕相信王松,他不会做出欺君罔上之事!”

赵桓点头道:“当日,他在奏折中提到,他要做卫青、霍去病,辅佐朕成为一代明君,可见其心。再者,媛媛和他郎才女貌,还是尽早让他俩成婚,以免夜长梦多,生出许多事端!”

王松虽然手握重兵,赵桓也不会、也不敢在此时干出自毁万里长城的事情。一旦王松出事,河东忠义军必会作鸟兽散,到时金人南下,那就是灭国之灾了。

只是朝中之事,并不能事事遂心。两河之地,光是王松的八万大军所要的钱粮,就已经让朝中的文武大臣们满腹牢骚,更不用说公主下嫁王松。

人人都有私心,却不知大宋风雨飘摇,国事艰难。

赵桓叹息了一声。从心底里来说,他还是信任王松的。去岁女真人围城时,自己欲哭无泪、手足无措的情形,如今还历历在目。

朝中的这些大臣、清流们却是抓住了与武臣统兵、祖制不和,王松没有功名这两条,不停地攻击于他,让他心烦意乱。

甚至王松杀了西道总管王襄、假冒圣旨进兵勤王的事情也被人抖了出来,闹得朝野上下沸沸扬扬、无人不知。

“官家,多想无益,还是等报捷的账册和车辆到了再说。”

朱皇后轻声道:“我朝自建国以来,重文抑武,强干弱枝,虽有百万之众,金人南下,却是一触即溃。王松虽说收复了太原,但到底杀伤多少,所获几许,等献捷的车辆到了才知!”

王松虽然收复了太原,但到底战况如何,赵桓心中也没有数。女真铁骑纵横天下,乃是赵桓心中除不去的梦魇。王松只有大杀金人,赵桓才可以封住朝中大臣们的悠悠之口。

朝中的这些所谓清流、士大夫,他们反对也不是王松本人,而是王松所代表的武将体系。自大宋开国以来就是武臣不掌兵,以文抑武,以免重蹈唐末五代武夫当政的覆辙,这一国策,如何能在王松的身上破掉。

夫妻二人,又没有旁人在场,自然是无话不谈。朱皇后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又加上经常会接触政事,自然是有几分见地。

听到父母议论王松,一旁的皇太子赵谌也加了进来,他扬起了一张小脸,大声道:“王相公武艺高强,收复故土,对爹爹才是忠心耿耿。朝中的那些大臣们,一个个尸位素餐,只知道饮酒赋诗,不干正事。番子南下的时候不是主张逃跑,就是全不知兵。他们说王相公的不是,大多只是妒忌他,他们才是奸臣!”

赵桓一愣,不由得摸着儿子的头笑道:“那么赵小英雄,你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君王啊”

赵谌涨红了脸道:“孩儿将来要做一个始皇帝那样的君王,征讨四方,平定天下,建不世之功勋!”

赵桓和皇后对看一眼,不由得点了点头。赵桓道:“为父送你到军中去历练,不知你愿不愿意”

赵谌兴奋的问道:“孩儿当然愿意,若是忠义军,那就太好了!”

“你倒是自己有了主意!”

赵桓笑道:“赵谌听旨,朕现在要册封你为两河宣抚副使,在王松帐下听令,你可愿意?”

赵谌兴奋的大声道:“赵谌接旨,多谢陛下!”

赵谌兴高采烈地离开,朱皇后担忧道:“官家,你我只有这一个孩儿,让他追随大军出征,是不是太草莽了些”

两人还有一女,但赵谌作为大宋皇室的皇位继承人,要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做母亲的始终是有些担心。

赵桓摇头道:“谌儿天资聪慧,但整日待在宫中,不知兵甲为何物。王松雄才大略,谌儿跟着他,正是时机。先让他在神武军中待些时日,历练一下,再去太原,也算给王松一个缓冲之机。”

“官家真是煞费苦心。望王松能不负官家的厚望,好好教导谌儿。”

朱皇后心知肚明,思索道:“官家可直接下旨,任命监军,令河北忠义军挥军北上,解民倒悬。总不能河东捷报频传,河北一无所获吧!”

夫妻二人相对一笑,个种意思,尽在不言之中。

朝廷直接下旨,任命辅臣,可以把河北忠义军控制在朝廷手中。

皇太子亲临太原,辅助王松,百姓究竟是信服王松,还是心向大宋皇室,尚未可知。一番双管齐下,王松即便有怨言,也是无可奈何。

除非,他要竖旗造反,君临天下。赵桓相信,王松不会,也不敢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