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095章 人间道

宋士 095章 人间道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095章 人间道

每挥一下连枷,朱亘就觉得腰酸背痛,口干舌燥,手上也火辣辣地痛。

虽说进了秋日,但是秋老虎的酷热却是一点也没下去。而且百姓还要趁着天热,把谷子晾干,免得受潮难以贮藏。

干燥平整的稻场上,许多衣衫破烂的百姓和朱亘在做着一样的动作,将稻粒从稻草上打下来。而在道场的另一块地方,几个黝黑精壮,赤着上身的汉子,正在拉着巨大的石碾,碾压着铺在地上的稻子。

这里是宿迁县,泗水西岸的一处乡村,此时已经是立秋,也是晚稻收割的季节。

这占城稻乃是由占城国引进,耐旱、耐涝,传入宋朝以后,由于耕作条件改变,经过驯化改良,占城稻由旱谷为主变为水稻为主,在两淮地区可以,达到一年两熟,产量更是可以达到每亩300斤以上,也就是2~3石。

比起北方两年三熟,亩产仅一石,两淮的种植优势可谓大矣,也难怪其能变成北宋的粮仓。

只不过,看起来有些奇怪,那就是,在这些晾晒稻米的稻场周围,相当数量的精壮汉子持枪执刀,不少人更是拿着弓箭,虎视眈眈,注视着四方。

占城稻虽然在温暖季节随种随收,可也架不住兵荒马乱。如今这淮水两岸,基本上都被金人的傀儡刘豫控制,再加上各处盗贼峰起,所以这些庄客们即使疏割稻谷,也要防止金兵和盗匪前来抢劫。

在这乱世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吃饱肚子,粮食当然是最为重要的了。

“朱亘,你去歇息一下,让我来。”

一旁的董为摇了摇头,上来接过赵亘手里的连枷,示意他到一旁休息一下,自己接着干了起来。

朱亘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

一旁干活的魏大看了看朱亘,皱了皱眉头,却没有说话。这些读书人,真是百无一用,就知道白吃白喝,平时一点也帮不上忙。

一旁抱着稻草的朱甚看到父亲过来,赶紧放好手里的稻草,扶着父亲坐下,自己倒了一碗水上来。

朱亘一张脸晒得黑亮,他接过水碗,也不顾及碗边的缺口,一仰头喝了下去,水打湿了胸口一片。

“谌……甚儿,你累不累,凡事都忍着点,千万别和旁人对着干。”

朱甚的一张小脸也是晒得通红。他摇摇头道:“父亲放心,我懂得照顾自己。你要注意自己的伤口,保重身子。”

儿子走开,继续干起活来。朱亘摇了摇头,几个月过去,儿子已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儿子虽然天资聪颖,但从小锦衣玉食,哪干过这些活计。但这些日子下来,打鱼、收割稻谷、煮饭劈材,可以说是样样精通。

甚至,跟着这些百姓们一起学习骑马射箭,连身体也变的强壮了起来。

也不知道这样的转变是好是坏。毕竟,这里是金人统治的地方,也不知道父子二人,能不能逃过眼前的劫难。

朱亘看着眼前忙活的人群,心头茫然,似有所思。

此刻这位坐在到场上的朱亘,自然就是几个月前在淮水河边侥幸逃过一劫的赵桓了。

那日在河边遇袭,父子二人躲在河边的水草之中,看到母亲朱氏和妹妹在水中挣扎,赵谌想要上前去救,却被父亲捂住了嘴巴,紧紧地搂住,一动不动。

看着妻女在水里面挣扎,最终沉于水下,赵桓脸色铁青,嘴唇紧咬,渗出血来。

眼看着妻女惨死,他却不能做出任何事情,否则救不了妻女不说,自己和儿子也要命丧当场。

父子二人爬上河岸,在沿岸草丛和树木中不知奔跑了多久,赵桓昏死了过去,就在赵谌惶恐无助时,在泗水上打鱼的百姓救了父子二人。

赵桓的伤口虽然在肩上,但也是伤动筋骨,在床上躺了有一个月之久,又养了一个多月,这才慢慢恢复了过来。

这里是金人治下,他自然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否则很可能会引来横祸。

可是他现在已经是被废的太子,被废的官家,即便是回去了,朝廷会又会如何处置他,处置他的儿子。

可是若是不想方设法回去,整日里受这些干粗活的罪不说,还要时时刻刻面对金兵杀来的威胁。

这几个月来,他一直在留意打听,但是也没有听到朝廷的官军打过来,反而是金兵越闹越凶,四处都是盗匪。也不知什么时候,朝廷的军队才能恢复这里。

现在唯一希望的是,妻子和女儿的尸体被打捞起来,被好好地安葬。

赵桓站起身来,拿起了连枷,又开始费力地干起活来。

董大微微摇了摇头。这读书人虽然什么都不会干,性格却甚是倔强,有一股子蛮劲。

眼看日光慢慢地弱了下去,魏大抬起头来看了看周围的人群,大声喊道。

“都收拾一下,准备回去了!”

一人半碗白米饭,一大盆五六条巴掌长的小鱼清炖的鱼汤,还有一些咸鱼块,就放在院子中间的一张破旧的原木长桌上。

“吃饭吧。”

魏大看了看两旁长凳上坐的众人,率先端起了饭碗。

和其他坐着的人一样,赵桓、赵谌父子俩端起碗,慢慢吃了起来。

一个浓眉大眼,看起来十三四岁的男孩,坐在魏大的旁边。他很快吃完了碗里的米饭,喝了一碗鱼汤,站起身来。

“朱甚,吃完了没有?吃完了咱们一起去练箭。”

男孩在赵谌旁边的长凳上坐下,似乎是在等待朱甚。

“好的,魏胜,我马上就好。”

赵谌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小心,别噎着。”

赵桓皱了皱眉头,看了看旁边脸色稚嫩的魏胜,叮嘱着儿子。

叫魏胜的男孩子虽然身材高大,看起来十三四岁,却只有十岁。他一家人都已过世,这里的其他人,都是他的乡亲。

魏胜从小聪明胆大,为人又豪爽义气,很得乡人的喜爱。

“朱甚,你怎么吃饭这么慢,跟个女孩一样。”

赵谌吞下最后一口饭,赶紧道:“好了,别催了,我已经吃完了。”

“朱叔父,我们去练箭了。”

魏胜倒是颇懂礼数,向着同样吃饭很慢的赵桓说道。

“去吧,小心些!”

赵桓点点头。这魏胜年少英雄,是个天生做大事的人,只可惜生长在了这种地方。

“嗖!”

赵谌手里的羽箭射出,又是没有命中靶心,他遗憾地摇了摇头,甩了甩发软胀痛的手腕。

“魏胜,今天又输了。想不到你的箭法这么高明,再过几年,恐怕就可以上阵杀敌了。”

赵谌的话,半是羡慕半是实话。

这魏胜比自己小三岁,个头却比自己还大,手上的力气也胜出自己许多。若是再过几年,随着年龄增长,肯定会越来越强。

“我这不算什么。”

魏胜从旁边拿起一把擦的雪亮的长枪,又开始舞了起来。

“这里是楚霸王项羽的故里,我作为楚人的后代,距离霸王还很远。将来有一天,我也要像他一样,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做一个真正的大英雄!”

宿迁,别称水城,古称下相、宿豫、钟吾,乃是楚霸王项羽的故乡,在宿迁县城中,项羽的故里“梧桐巷”犹存。千年以来,凭吊之人数不胜数,英气犹存,是以宿迁的百姓也以项羽为荣。

“说到大英雄,咱们大宋也有一位,外号就叫“赛霸王”,王铁枪,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

说到了项羽,赵谌一下子就想起了王松,嘴上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

“你说的是王松王相公吧”

魏胜倒是什么都知道一点,他一边舞枪,一边说道。

“王强公虽然英雄盖世,但他一定比不过项羽。项羽能举起千斤的巨鼎,王相公却未必能举得起来。”

他收起了长枪,额头上都是汗珠。

“不过王相公文武双全,七步成诗,天下人谁不佩服。和那些朝堂上的大头巾比起来,王相公简直就是神人!”

赵谌想脱口而出,说他认识王松。可是他也知道,他的身份绝对不能暴露。

“魏胜,你将来想做什么,不会一直待在这淮河边,打鱼种庄稼吧?”

“当然不会!我要练好武艺,过一阵子,到河北去找王相公,投奔忠义军,金戈铁马,好好杀一杀番贼!”

赵谌黯然摇了摇头,王松已经战死,魏胜的心愿,怕是无法实现了。

还没等他说话劝慰,魏胜下面的话,却惊出了他一身冷汗。

“王相公在河北,又举起了抗金的大旗。我要赶紧练好功夫,好到河北去找他。你也好好练,到时咱们一起去。”

赵谌怔了一会,随即摇了摇头笑道:

“魏胜,看来你在这呆着,什么都不知道。两年前府州一战,王相公已经为国捐躯,你现在又到哪里去找他。别痴心妄想了。”

魏胜也是呆了一下,随即挠挠头,疑惑道。

“不会吧,前几天我可是听人说了,汴河上还有忠义军的战船,听说都是王相公派来的,说是为了畅通运河,保护那些商贾。难道说,这不是真的”

赵桓吃完饭时,桌子上早已经没有其他人。他帮着端碗一起来到厨房,就要离开时,却发现门口的地上,有一张写满字的粗纸,倒像是他在东京城时看到的某份报纸。

赵桓捡起了粗纸,果然正是以前的观物。报纸上还有一些淡淡的肉香味,看来应该是包了熟肉回来。

赵桓皱着眉头,抚平报纸,一边走一边看着报纸。

猛然,他的脚步停了下来,落在报纸上一篇文章的标题上,眼珠一动不动。

“两河宣抚使王松率部下忠义军发动夏季攻势,收复三镇,金人死伤惨重,无奈退兵!”

赵桓满头大汗,像是发呆了一样。他定了定神,赶紧把报纸翻过来,看起其他的部分。

“忠义军大破金人,完颜宗辅授首……”

赵桓热泪盈眶,泪水簌簌,顺着脸颊流下。

“父亲,王相公还活着,王相公还活着!”

赵谌推开门,一下子闯了进去,却看见父亲坐在床边,脸上泪痕斑斑,对着手里的一张报纸发呆。

是梦是幻,沧海桑田,人间百味,唯有经历是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