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101章 实学

宋士 101章 实学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101章 实学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无论是从农业、手工业、采矿冶炼业,还是造船业、娱乐业,以及财政税收等,都已经是登峰造极,也根本没有强化的必要,一切水到渠成即可。

就说华夏的四大发明,三个就发生在宋朝。火药、罗盘、印刷术,每一项都让人类的文明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但宋朝演绎最具特色,后人熟知的乃是以文制武,文臣与君王共治天下。

赵匡胤立誓碑于太庙密室,后世君主祭祀及新太子即位,均须恭读碑文: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就不难理解靖康之变时,为什么都是士大夫之流统兵,武将或默默无闻,或遭掣肘悲愤而死,兵败亡国,也是不可避免。

宋徽宗赵佶崇宁元年,“三舍法”最后推行至全国州、县学。这是由学校升贡的开端,舍选与科举考试并行。行“三舍法”于太学。

“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上舍、内舍、外舍三个等级。经过考试成绩优秀者,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为上舍生。考试成绩是上舍上等,可以直接授官,上舍中等,可以直接参加殿试,上舍下等,可以直接参加礼部省试。以三舍生考至某种成绩给予考试特权,来表明学校对选官取士的重要性。

崇宁三年,赵佶遂诏:“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岁试上舍,悉差知举,如礼部试”。“三舍法”仍存于太学。从这年至宣和三年近二十年间,除个别年份仍特命贡举外,停止科举考试,由学校升贡。但宣和三年又终于恢复原来的科举考试制度。

只是金人南下,河北河东糜烂,不管是“举子”、“贡生”,还是“太学生”,凡身在两河,均是失去了做官从政的资本,只因这里没有朝廷,没有了科举,代之而起的则是新式学堂。

这也难怪,大多数的“贡生”、“太学生”跟随大宋朝廷南下,听说朝廷已经计划在江宁府开科取士。但是滞留两河的这些读书人,却要去“聚贤馆”和传说中的“中华行政学堂”参加募试,在宣抚司治下的州县牧民一方了。

这也就说明,即便这些读书人被应招收取,大多数人也只能从事于民政,文臣统兵的年代,已是一去不返了。

位于班瑞殿旁的“聚贤馆”,也是王松海纳百川,吸收各人的意见而成。

一旦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大,人才的问题就随之而来。行军打仗、出谋划策、钱粮财赋、刑狱办学,处处都需要能确确实实做事的人才。

几份简单的笔试题目,都是大名府最富有经验的官吏智慧之结晶,经过笔试以后,才进入最后的面试环节。而这一关,则是王松、马扩、李若虚三人共同把关。

宣抚司在大名府招贤纳士,宣抚司和官府的通告远远地贴出了城外。运河上的旅人也把消息洒向了中原、山东,以及两淮地区。

其他地方的贤士碍于朝廷的面子,也许不会前去应职,河北的名士却是完全没有顾忌。毕竟这是生养自己的家乡,总有一份血浓于水的感情在里面。

许多名士兴致勃勃的前去应征,最后却垂头丧气地扫兴而归。有些应征失败的名士,面子全无,大骂宣抚司纯粹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只专注于考核奇技淫巧,而没有任何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

“王松你诗词冠绝天下,却不诗词取士,简直是王八蛋!”

“学了几十年四书五经,到头来还要学那些算学农学之奇技淫巧,王松你也真能想得出来!”

“王松你如此刚愎自用,大失两河士子之心,此乃不仁不义之举啊!”

说的还冠冕堂皇,不要口若悬河,能言善辩之辈;也不要只会吟诗作画、抚琴烹茶的饱学之辈,反而一些精通屯田水利、数算天文,刑名税赋的、甚至是冶炼匠作的粗鄙之徒,被招了进去。

许多读书人更是暗自叹息。年龄的限制,所学知识的差别,考核时实学的优先,让他们这些曾经的读书人,无情地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只怕从今以后,“士”就会成为绝唱了。

“大牛14岁,二牛三年后19岁,二人年龄和为40岁时,年龄各几何”

“一群人一起种树54棵,男人种树数是女人种的两倍,男女各种树多少棵”

“会用算盘吗,知道赋税如何算呢”

“小麦如何增产盐碱地如何改良”

“如何能冶出好铁”

试卷上诸如此类的问题,精细到了极点,显然都是经过综合考虑,广纳众议而成。

一件已经有些破烂的圆领锦袍,襆头后的垂脚也断了一根,脚上一双经年破旧的芒鞋,虽则如此,全身却打扮的整整齐齐的杨可胜,在门口军士频频的注视之下,进了招贤馆的大门。

杨可胜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个灵寿县的主薄,有一天会沦落到如此境地。金人南下,一夜之间自己一无所有,若不是逃得快,早已经成了金人的刀下之鬼。

像他这样一个地方上的不入流的官员,没有任何门路,又如何能东山再起。

宋朝重要地方的县主簿一般由选人担任,较高等级县的主簿由科举出身者担任。摄官、进纳、流外人等无出身者,只能担任中下县的县主簿,且升迁远不如科举出身者快。

他就是这样一个进纳官,在大名府和东京城都毫无根基,更兼国难当头,宋室南渡,他一切的机会都断了。

大名府居不易,一家老小六七口,柴米油盐,生活度支,这些他以前从来没有担心过的事情,现在弄的他焦头烂额,烦躁不已。

偶尔出来,看到大街上的榜文,听到大名府招贤纳士,他一颗心马上活了起来。

他万万没想到,他还有这样的机会。

他不由得暗自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自己这样一个昔日管理刑狱、司法之事的地方官员,竟然还要自己亲自出来讨生活,竟然还有机会。

堂中诸人,许多人都是意气风发,谈笑风生,这就是自己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机会。许多人脸色涨红,两眼放光,显然是踌躇满志。

可是对于杨可胜来说,他没有什么豪情壮志,也不想什么大展伸手,只想老老实实做事,稳稳当当的获得一份在衙门里面做事的机会,让一家老小有口饭吃。

“这位官人,你也是来应募的吧?在下朱义文,以前是大名府常平司的下吏。敢问尊驾高姓大名。”

听到旁边的同行搭话,杨可胜赶紧道:“在下杨可胜,真定府人士,以前乃是灵寿县的一名主簿。听闻宣抚司招募,前来试一试机会。”

“杨兄不必担心。”

看到杨可胜担忧的样子,朱义文劝道:“在下刚才看了半日,这招募成功的人,大都是底下做事的循吏。反而是那些大谈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的所谓饱学之士,机会寥寥无几。”

听到同行朱义文的介绍,杨可胜的心安静了下来,看来今天的机会不错。

“看来尊兄是对这次应幕成竹在胸呢”

一句恭维的话,却使得朱义文频频摇头。看到周围交谈之人没人注意,他才低声说道。

“杨兄有所不知,如今考核的官员里面有不少前朝旧臣,若是考核之时,碰上这些官员,恐怕凶多吉少”

“这却是为何”

杨可胜有些疑惑,同时心里面一紧。

“杨兄是真不知还是假傻”

朱义文摇了摇头,继续低声细语。

“若是碰到王相公的部下考核,至少可以公正些。若是碰到这些前朝官员,哼哼……”

他能哼了一声,继续道:“前朝官员,人人都巴不得与大宋朝廷撇清关系,这其中的利害你自然晓得。”

杨可胜恍然若失,心头先是沉下了几分。这样看来,此次的应募,只能看天意了。

“杨可胜来了没有,杨可胜在吗?”

听到叫自己的名字,杨可胜赶紧上前,朗声道:“上官,杨可胜在此。”

走进屋子的时候,看到面前的应试官,杨可胜的小心脏不由得抖了一下。

上面坐的可是大名鼎鼎的大名府知府,原来的提点刑狱司相公郭永,明明白白的前朝故吏。

“下官杨可胜,原灵寿县主薄,拜见郭相公。”

“哦,原来是朝廷旧吏。”

郭永点了点头,温声道:“既然你曾担任灵寿县的主薄,主管刑狱、司法之事,那我就问你一些简易之事吧。”

杨可胜赶紧回道:“相公尽管提问就是。”

“律令科和断案科,可都曾习过”

“回相公,都曾习过,私下里也常研读。”

“若是一人被先杀死,然后丢入河中抛尸,其症状如何”

“回相公,先死而后溺亡者,食指指甲干净,口内没有泥沙……”

杨可胜走出面试场的时候,心里面安稳了下来。今天面试的结果不错,郭永对他也是颇为满意。回头再孝敬一下,只怕这份差事就更稳当了。

虽说宣抚司严令不得行贿,可这郭相公乃是朝廷旧员,也没听说过朝廷旧员里面,哪个不受贿赂的?

听说郭永博通古今,得钱即买书,家藏书万卷,为文不求人知,尤慕颜真卿为人。正好,他家中有颜真卿的真迹,想来可以让郭永欢颜了。

他向旁边看去,赶紧拱手行礼。

“朱兄,此次考核的结果如何”

朱义文满脸笑容,言语中颇为自信。

“不瞒杨兄,此次考核的来是王相公的智囊李若虚公。李公对我很是赞赏,想来这次的考核,愚兄会侥幸入围了。”

宣抚司注重实学,不但要经纶满腹,还要能治世,精于实务。他们这些各有所长、经纶世务者,反而比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更早一步,踏上了仕途。

实学为上,也许这就是宣抚司治下和旧朝最大的不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