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107章 青年

宋士 107章 青年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107章 青年

四川,成都府路,隆州仁寿县。

县城东门的城墙外南侧,热闹非凡,围满了人。除了头缠白布,粗衣笀鞋,身背竹篓的百姓,还有几名个宽衣缓袍,头戴黑巾的士子。他们兴致勃勃,正围在一起,看着墙上的两份招生启事。

“……北虏猖獗,山河动荡,百姓受苦,凡有爱国之心之青年,均可前往河北大名府入讲武堂考试学习。凡年龄在18岁以上,35以下,身体健康、文理通顺、品行端方者都可进入考核。学员人数及入堂日期由忠义军督练处督办。通过考核后,预定一年毕业,预定名额600人,毕业后作为下级军官进入军中,实习一年合格者为中低级军官……两河、陕西宣抚司……”

“都别吵,都别吵,该我了!”

一片吵闹声中,众人的目光移到另外一张招生启事上,又有人跟着读了起来。

“两河、陕西宣抚司公告,因治下百姓人口众多,民政庶务繁忙,民政官员捉襟见肘,现招收行政管理人员,凡年龄在18岁以上,22以下,身体健康、文理通顺、品行端正者皆可报名。通过考试后,学员学期一年,预定名额600人,毕业后在地方官府实习一年合格者为吏员……两河、陕西宣抚司……”

好不容易读完,下面的人七嘴八舌,吵吵嚷嚷起来。

“这“讲武堂”是忠义军办的,那不是和朝廷对着干吗”

“还有这“行政学堂”,这学完出来以后,到底算是哪里的官啊”

人们议论纷纷,摇头晃脑,有人冷笑着说道。

“朝廷都把黄河以北割让给了番子,人家忠义军自己收回来自己干,和朝廷有什么鸟干系去了讲武堂,就是忠义军的军官。行政学堂当然是去宣抚司下面的官府做官。皇帝都跑到南边去了,江南那么乱,给你个官你也不敢当!”

有人笑道:“我孙二终于否极泰来了!我马上去河北应试,以后就是青天大老爷了!”

“孙儿!”

有人叫着孙二,引起旁人的一片哄笑。

“你也不看看,上面写的清楚,凡是前去的人员,必须得经过学科考试和身体测试。学科考试科目有: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等等;还有身体检验:耳力、视力、身长、力气等等。不要说学识,就你那弯腰驼背的,就这身体检验,你也通不过。”

众人嘻嘻哈哈吵吵闹闹,后面的一个年轻士子摇了摇头,手上提着一串药包,向着城外而去。

三十里地,士子却走得极为轻松,从头腰间的佩刀和精神抖擞的样子,看起来身体素质不错,应该是经常练武的缘故。

竹林处阵阵的琴声传来,年轻士子抬起头来,看到竹林中露出的房屋一角,会心地一笑。

听琴明意,自从母亲去世以后,父亲从来没有这么欢快的琴声了。

“爹,我回来了!”

顺着绿草乱生的斜坡上了高台,看到父亲正在门前弹琴,琴声欢快如流水,年轻士子笑道:“爹,看来你的心情不错!”

琴声停了下来,虞祺站了起来,笑容满面。

“大郎,怎么样,一路上还顺利吧”

虽说县城距离家里只有30里路,但是这路上并不太平,遇上盗贼,也是常有的事。

“爹,没什么事。再说,要是有事,凭我腰上的家伙,对付三四个不成问题!”

年轻士子自信地拍了拍腰间的钢刀。

年轻士子叫虞允文,刚好20岁。其先祖为唐初名臣虞世南。虞世南的七世孙虞殷任仁寿郡守,虞氏遂定居于此。

虞允文幼时聪慧,七岁即能提笔作文,金人南下,

母亲去世,父亲孑然一身,且身患疾病,虞允文便担任起了照顾父亲的职责。

“大郎,你先把药放下,咱们说会话。”

进了门,放下药包,虞允文看了看桌上的包袱,都有点愣了一愣。

“爹,你这是要出远门”

“不是为我准备的,是为你准备的。”

“给我准备的”

虞允文一头雾水。

虞祺笑了一笑,摆了摆手,示意儿子在前面的凳子上坐下。

“自从这报纸传到了四川,你便整日里心神不安。”

虞祺指了指桌子上面整理好的一叠警世钟,微微一笑,虞允文的脸不由得红了起来。

“原来爹都知道了,孩儿让爹失望了。”

“爹又有什么失望的!你忠肝义胆,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夙夜长叹,爹没有说错吧”

虞允文不好意思的点点头,随即又挠了挠头。

“孩儿也是看到了报纸上的“饮冰十年,难凉热血”,还有那“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皆有守土抗敌之心”,也是心有戚戚,是以不能自已。还望父亲见谅!”

虞祺微微点了点头。儿子才华横溢,志向远大,若是时局灰暗,儿子待在身边,也无关痛痒。如今朝廷式微,龟缩江南一隅,犹难以自保。

而忠义军如日中天,兵锋正盛,挡者披靡,更兼吏治清明,锐意进取,问鼎天下,只怕是早晚的问题。

关键是,报纸上的那些“华夷之辨”,“春秋大义”,“国家、民族”等等,简直说到了他的心里。

如果再不让儿子出去闯荡,恐怕会误了他的一生。

“村里的李元外从河东回来,听他说,河北正在大肆招收军政官员,他知道你热心天下之事,所以把告示带了回来。”

虞祺站起身来,从房间里面拿出两份招生启事,和虞允文在城门口看到的一模一样。

“大郎,你看看,是不是有些意动。”

尽管他已经在城门口看过告示,但是为了不扫父亲的兴致,他还是装模作样,仔仔细细看了一遍。

“爹,这样看来,对天下的有识之士倒是个好事。不管是从军还是从政,有才之人总能找到去处。”

虞祺点了点头,沉声道:

“大郎,我已经帮你准备好了盘缠。李员外他们明天就走,说是要去河北弄些玻璃回来。你跟他们一路走,路上也有个照应。”

虞允文一惊,不由得站了起来,迟疑道:

“爹,父母在,不远游。我要是走了,谁来照顾你再说了,你身上的病还没有好,我怎么能把你……”

“爹在私塾里教书,自有村里的人照顾。”

虞祺摇了摇头,正色道:“奸臣当道,天子昏庸,朝廷**,能否独善其身,尚未可知。河北之地已是圣土,正是你安身用命之所。若是有朝一日,真如报纸上所说,你随忠义军收复了燕云河西之地,爹为你摆庆功酒,咱们父子一醉方休!”

虞允文看父亲脸色郑重,没有办法,跪了下来,重重磕了几个响头。

“起来,起来,不要做儿女之状。”

虞祺让儿子起来,父子二人坐定,虞祺才开了口。

“大郎,爹也问了一下李员外,似乎这讲武堂和行政学堂乃是军政之分,考上以后,还要经过一年的学习,再加上一年的磨练,方能入职或者入仕。”

他看着儿子,笑着问道:

“大郎,爹不担心什么食宿全包的事。爹只是想问问你,你是想从军还是入仕”

“这……”

虞允文迟疑了一下,并没有迅速回答父亲。

行政学堂学一年,实习一年,基本上是地方的吏员,连从九品也不是。从吏员要到一方大员,没有一二十年的工夫,恐怕很难达到。

他知道父亲的心愿。虞家祖上是高官,父亲一直想重现家族原有的荣耀,而这份期望,就寄托在了自己身上。

可是,从心底里说,他却希望在战场上,实现自己金戈铁马的夙愿,像父亲所说的一样,恢复燕云,平定河西。

“爹,我想知道你的意思。”

虞允文抬起头来,看着慈祥的父亲。

“这里又没有旁人,说说你的心里话。爹尊重你的选择!”

虞祺也是郑重说道。

他并不想给儿子压力,尤其是经历了父亲和妻子的去世。人生无常,还是让儿子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爹,我还是想考讲武堂,希望爹能体谅孩儿的苦衷。”

“哦,说说你的原因。”

看到父亲并没有责怪,虞允文也鼓起了勇气,说了起来。

“时逢乱世,四处征伐的机会甚多。从讲武堂毕业,就是低级军官,四处征伐,建功立业的机会数不胜数。入仕要一步步做起,耗时太长,也难做。关键是,孩儿想要征战沙场,金戈铁马,去历练一下,走遍大江南北、塞外大漠,见识一下我中华的大好河山。”

虞祺点了点头,微笑道:“爹同意你的做法。不过你也不要放松,要知你现在还没有通过考试,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虞允文站了起来,郑重答应道:“孩儿必不会让父亲失望!”

忠州刺史府大堂,十八岁的吴拱正站在大堂中间,听着父亲和叔父的教诲。

“大郎,你到了河北,要谨言慎行,学好本事,将来就在忠义军中效力。你记住了吗”

忠州刺史吴玠,面色凝重,仔细叮嘱着脸上尚待有稚气的儿子。

吴玠的弟弟吴麟接着哥哥的话说道:“大郎,你是家中长子,要为下面的弟弟们做个榜样。到了河北,凭你的本事,考进讲武堂十拿九稳,多学些本事,别让吴家的人失望。”

吴拱不解地问道:“爹,叔父,为什么要去河北呀”

也许在他的心里,父叔都是大宋朝廷的高官,又何必去王松的军中历练。

父亲和叔父这样做,难道不怕朝廷猜忌吗

“王松统兵,天下无双。忠义军声威大震,连番子都不是对手。让你到那里,自然是要多学些本事,以后好在军中效力,下面的将士也会服你。”

吴玠耐心解释。有一层意思,他并没有告诉儿子。大宋朝廷如今是夕阳西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大哥,朝廷厉兵秣马,想要在陕西和金人大战一场。看来咱们兄弟,又要上阵厮杀了。”

吴拱离开,大堂里面只剩下了兄弟二人。

“大哥,金人想要孤立河东河北,简直是痴心妄想。难道他们不知道,光是王松,他们已经焦头烂额,还要来和西军决战,实在是可笑至极!”

吴玠摇摇头,黯然道:“二哥,金人虽然对付王松吃力,但要是对付咱们西军,还是不在话下!”

吴麟暗暗心惊。大哥送儿子去河北,分明已经起了心思。

朝廷**不堪,无力向北。忠义军独当一面,和金人、夏人三足鼎立。忠义军兵锋正盛,王松又与金人誓不两立。大战迟早要来,到时必定是尸山血海,惨烈异常。

至于谁能独掌乾坤,那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