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123章 水师

宋士 123章 水师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123章 水师

隋炀帝开大运河,宋得其利。大名府周围有良湾三处、渡口八个,尽得水运之利。

除了运河,还有黄河,同样贯穿河北东路,直到宋金两国的边界,东流入海。

不知何时,大名府城西30里,黄河和运河交汇处,一个巨大的船厂建成了。

一级级的水泥阶梯,沿着河堤一直向上延伸出去大约两里,便是巨大的“黄河船厂”了。

黄河船厂沿岸达十里左右,清一色的水泥墙,巨大的厂房里,木料堆积如山。船厂西头,两个巨大的船坞,则是用来修船和建造船只。这样船坞内修造船只的方式,比西方最早的船坞要早400多年。

除了“磻阳务”旧有的一些船匠,有来自民间的匠人,也有来自原大宋朝廷都水监的都料匠,组成的船厂的技术骨干。

即便如此,整个“黄河船厂”也不过有300多工匠,比起东南沿海,甚至是长江沿岸的各大船厂,规模也要小上不少。总的说来,“黄河船厂”更像是一处军用码头和造船的合成体。

船厂不仅制造漕船,也制造战船。为了制造船只,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船厂按照船样设计图纸进行造船施工。先绘制船图,然后造船,这也是船厂的一套标准生产流程。

“相公,如今修造的战船,乃是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用桨四十,江海运河无往不可,往来极轻便。这也是参照了黄公从福建带来的船只。”

络腮胡子杨范,规规矩矩地给王松介绍着船只的生产情况。

王松点点头。泉州造船技术,独步海内,福船更是天下闻名。相比于海船,内河战船的构造和建造也是截然不同。

海船一般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密封仓,吃水深,抗风浪强。而内河船吨位小,平底构造,也和内河水流平缓,水位浅有关。

“船厂可以造海船吗?”

王松的话,让杨范一阵苦笑。

“相公,船厂的工匠,多是北方人,平日里造的都是漕船,造海船的太少。山东的海船造船工匠不少,但山东吗……”

杨范没有说完,王松心里明白,山东是刘豫的地盘,想要挖人,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况且,海船所用木料十分苛刻。船底的龙骨要用黄花梨木。这种黄花梨木,只有在山东密州当地的一两处山林才有。小人知道去那里可以找到。”

杨范苦笑道:“相公,如此折腾,还不如从南方,比如泉州买进海船,一来价钱上便宜,二来海船的好坏也有保证。”

王松长吸了一口气。看样子,是得找一处造海船的对方了,最好是出海口,否则,海船造出来,难道要从内河拖到海里去

“这内河的战船,也用水密舱吗?”

看到船匠们正在铺水密隔舱,王松有些诧异。他没有想到,如今的战船,也已经要求如此严格。

“相公,这是自然!”

杨范点点头,正色道:“战船上要放火炮,事关将士们的生死,水密舱马虎不得。要查看水密舱是否用扁铁和钩钉钉牢隔舱板;还要查看隔舱板与船壳板的隙缝处有没有用桐油灰完全密封;还要查看隔舱壁板是否紧密结合。一旦船底破损,也可继续作战。”

战船长十丈,宽三丈,三层,前后两支桅杆,主桅杆为风帆,每侧二十支船桨。船头尾都是海船尖头,乃是不折不扣的战船,即便是用于海战也未尝不可。可载兵150-200人,船上不设篷窗,避免着火自困。船头重炮,两旁则分列6门小炮。

更重要的是,此船的坚硬程度远远高于普通的漕船。毕竟这些船只原来用于海上贸易,能经得起海上风浪,自然在内河横冲直撞了。

关键是战船是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江海运河无往不利,可见船匠们的智慧。

看着一艘艘带着木轮的中小战船,王松惊叹不已。这就是“飞虎战舰”了。

“飞虎战舰”,乃是黄师舜从好友王彦恢得到图纸,由“黄河船厂”的工匠们经过改良后制作。“飞虎战舰”属于中号战船,船身两侧分别设置4个轮桨,每轮有8个桨片,装载二十到三十战兵,十分轻捷,可日行四五百里。

工匠们取掉了船上的立楼,而只是增高了船舷高度。忠义军使用火炮为先,立楼这种保护弓手的设施,自然就被清除了。这也使得船只更加轻便,更加迅速。

船舷两侧各有两门火炮,船头和船尾各有一门,总共6门火炮,两大四小。

由于“飞虎战舰”是车轮战船,使用脚力,车船不能航行浅水,也不能用于航海,灵活轻便,适应浅水的舢板得以大行其道。

每艘舢板小船上大约有10名士卒,船头、船尾各有一门小炮。

王松身后的众人都是感慨万千。没有想到,忠义军的水师,很快就要成立了。

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十艘巨大的战船一字排开,停泊在河面上,桅杆上面挂着巨大的彩旗。

在十艘大船周围的江面上,除了十余艘搜刮起来的中型战船,其余密密麻麻、足足百余艘的就是“飞虎战舰”和舢板小船了。

十艘主战船1500水兵,30艘“飞虎战舰”600人,90艘舢板900水兵,十艘运兵战船2000战兵。

主战船上军士人数数百不说,光是船舷两侧的火炮就有十四门,五六百斤的重炮占了一半。

一阵微风吹来,杏黄牙旗迎风飘舞,正面一个大大的“宋”字,反面则是同样尺寸的“王”字。远远看去,字体赫然在目,清晰可见。

河堤上的忠义军将领们群情激奋,虽然军中的战船已经是巡弋于运河、黄河之上,并曾击退完颜宗弼部,令其撤往山东,但水师的创立,对忠义军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陆运只能通过马车、人工驮运等方式,劳民伤财,尤其是大型战争、辎重如山,靠肩扛车载,实在是费力的。

水运则是便于运输,安全省力,速度快,可以把士卒快速运到战争前沿,迅速投入战斗。其优点不言而喻。

尤其是河北,运河和黄河并行,漳河、洺水、滹沱河、清河纵横,水系发达。这里如今又是宋金交战之地的前沿,在忠义军骑兵并不占优的情况下,水师就显的相当重要。

更不用说,大运河贯穿大江南北,一旦漕运受阻,两淮和江南的物品就无法运到河北,这也是忠义军无法忍受之事实。

张横两眼放光,口中喃喃自语:“我忠义军,终于也有自己的水师了。”

李宝看一切已经安置妥当,带领众人上前,抱拳肃拜道:“相公,忠义军水师军士5,000人集结完毕,如今吉时已到,请相公上前祭祀。”

水师5000人,除了1000原来的运河漕丁以外,2000多人全是黄河、运河沿岸的水手、船工,其余的2000军士,则是直接从军中调拨,这些人也是战斗的主力。

在中国,传统的下水仪式是准备三牲礼,祭奠诸神祈福保佑。王松虽然不迷信这些,却也是满怀肃穆之情。这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那是中华的千年文化使然。

祭坛上,来自漕运司的主祭官员读着祭文,王松则是和一众军政要员,一起焚香致祭,叩拜天神、江神、土神和船神。人人都是面色庄重,一片虔诚。

王松心里默念,祝健儿振奋国威,中华文明延续,永祚我汉邦。

祭祀完毕,王松举起令旗,大喊一声:“开拔!”

“开拔!”

一艘艘船只慢慢驶离,观看的军士和百姓们,此刻都是高声欢呼的起来。所有的乐器一起奏响,鞭炮声齐鸣,那些船厂的工匠们也是又蹦又跳,一个个像孩子们一样。

王松轻轻点了点头,浓眉大眼,国字脸,身材壮实,20来岁的水师统制李宝和沉默寡言的副统制黄飞虎纷纷告辞,带领着一众水师将领,向着岸边的船只疾步而去。

“李宝,一定要找到一处出海口,大军将来要驻军。”

“李宝,黄飞虎,水师就交给你们了!”

看着李宝等人登上了船只,随着船只一个个离开,王松心里也是充满了期待。

有鉴于李宝历史上的名声,尽管知道对方只有二十来岁,王松还是义无反顾地把他列为水师的统帅。

王松十分欣赏他的自信和见识,他力排众议,任命了李宝为水师都统制。

黄飞虎乃是黄师舜的家人,稳重细致,沉默寡言,常年在海面上与死神打交道。由他担任副统制、辅佐李宝,自然是再恰当不过。

水师由李宝节制全军,黄飞虎在旁赞画。此次的作战目标,乃是先扫荡黄河和运河两岸的金军战船,伺机救助运河两岸孤城驻守的官军,以及沿途的百姓,与河北西路的步卒形成夹击之势,早日平定河北两路。

平定了河北西路,水师也得到了锻炼,可以南下江淮,打通运河和海路。

大小船只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很快便进了黄河,迤逦向北而去。

“相公,这李宝能堪大任吗”

朱梦说看着顺河而去的大小船只,心里面还是有些七上八下。

“时势造就英雄,没有人天生就战无不胜。”

王松笑道:“即便李宝稍有差错,也有黄飞虎在一旁参划。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忠义军火炮之利,足以纵横天下,你就无必担心了。”

若是王松没有弄错,这位李宝就是南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水师将领。此人曾以3000水军,全歼金人几万人的庞大水师,成为扭转南宋历史的关键性人物。这样的人物,自己应该不会看错眼。

“向微唐岛之捷,则完颜亮之死未期,钱塘之危可忧也,宝之功大矣!”

存在即是合理。能在宋史正史列传记载的,绝不会是滥竽充数之辈。

黄纵站在码头上,望着滚滚而去的河水,沉声说道:“相公,金人畏暑,只能秋冬用兵,如今酷热将去,女真人南下已成定局。接下来我军如何打算,你可心中有数”

李若虚和朱梦说都是停了下来,一起看着王松。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决战就是。”

王松点点头,面色也是郑重。河东一趟巡游,百姓的拥护,让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增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