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122章 少年中国

宋士 122章 少年中国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122章 少年中国

北面的战事如火如荼,“夏季攻势”已经结束。借助于“闪电战”的迅速,以及夏日的炎热,在燕山府和西京的女真大军反应过来之前,攻城略地,恢复了三镇。

如此炎热的天气,女真大军大概率不会南下,除非,马背上的女真勇士不再怕热。

北地战事继续的同时,民政上的改善也是同步进行,而诸事之首,就是宣抚司推出的义务教育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本,而人才从那里来,则是出自教育。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用这句话来形容宣抚司目前的所作所为,再也恰当不过。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掌握实学、经世致用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只会谈诗作词、夸夸其谈的无用之辈。

不尚空疏,务求实用之学问。军队需要职业军官和军人;发展工商业,尤其是工业需要“术业有专政”的工匠和技术人才;而贯穿其中的知识则是实学,比如算学、地理、农学、财会、刑法、律法等专业知识。

这便是两河新建学堂,兴办义务教育的初衷,两河需要专业的人才。

不过,宣抚司废除科举取士、改以新式学堂、兴办教育的风声不胫而走,很快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新式学堂,义务教育。”

王松说出这话的时候,堂中的几人都是一阵惊诧和喧哗。

“各位,你们说,大名府中,不读书的孩子多吗”

李若虚一愣,随即叹道:“民生多艰。金人肆虐两河、河南、两淮、陕西,即便是江南各处,也是糜烂不堪,难民无数。百姓吃都吃不饱,哪还顾得上读书啊!”

王松深深点了点头,沉声道:“李公所言甚是,本官是明白这其中的苦处了。”

他看着懵懂不知、错愕的众人,沉声道:“本想让这些孩童上学堂,心中有些想法,还望李兄多多指教!”

李若虚肃拜道:“相公只管名言,在下洗耳恭听。”

“义务教育,整个两河之地,6-13岁,相公莫不是在痴人说梦”

王松的话刚一说完,李若虚的眼睛一下子大了起来,旁边的黄纵、郭永几人也是目瞪口呆。

李若虚遗憾地摇了摇头。看来,商鞅的驭民五术,王松是彻底要弃之如敝履了。

“李公,痴人说梦,岂是我王松所为。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兴办教育,发展军事。教化司,不如改为教育司,职责所在教化育人,开启民智。你意如何”

王松自然知道“教育强国”的道理。只有大力地推进国民教育,增加教育上的投资,几代之后,不仅能成为世界强国,也许会统治世界的未来。

“相公,两河之地,民众四五百万,适龄学童当在**十万。每所学堂千人,也得百所左右。光是要建的学堂,就是天文数字。”

郭永吸了口冷气,咂舌不已,他也为王松的这个计划震撼不已。

“就说这学生的桌椅,两人一套桌椅,就是四五十万套。书籍、教师、所需用度,相公可知这得多少银子吗?”

黄纵怔了片刻,也是加入的进来。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义务教育办下去。”

王松沉声道:“房屋可以选择官府的旧宅和名下屋苑,桌椅板凳也是一样。所费只是书本,先生薪酬。花费虽然不菲,但无论如何也不会伤筋动骨。”

人才的匮乏,使得军队的素质一直没有质的改变。也正是因为人才的缺乏,使得火器开发进展缓慢,来来回回还停留在那几个直炮筒上。

而这人才的匮乏,正是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以大宋现在的文化科技,只要在教育和科技上加大投资,结果会让人非常期待。

“各位,教育之重要,非短期能看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许有生之年你我也看不到中华的进取,但将来有一日,中华一定能震惊世人,名扬天下。”

众人面面相觑,李若虚苦笑连连。王松一旦决定,谁也不能更改,他也没有理由去反对。

他倒是想看看,这开启民智以后的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王松嘴里侃侃而谈,众人都是如痴如呆。王松思维跳跃的太快,众人一时跟不上他的速度。

“若是没有去做这件事情,你我就是整个民族的罪人,即使别人原谅了你我,我等也不能原谅自己!”

正如后世腓特烈威廉三世所言:

“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

如果说,办教育而办的中华亡国灭种,那也只能是好好的经,让人念错了。

中华不仅有义务教育,也要有尚武之风。义务教育是为了开启民智,上午之风则是为了催生民族精神,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建立令人满意的国民教育制度,强迫儿童义务教育,让中华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路径——教育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也让中华这个“义务教育先行”的国家,成长为12世纪的超级强国。

这就是王松的心愿,也是他的目标。

“中华学堂”开学典礼,校园里高官显贵、社会名流纷纷到场,校园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全部由街道司的公人守卫。

亲自送孩子到学堂的父母,也都亲眼目睹了这一盛况。

1000多名适龄儿童,人人身穿一身由“中华学堂”发给的、胸前绣着“中华学堂”4个字的黑色长衫校服,手里捧着叠好的一件黑色短装校服、一个同样绣有“中华学堂”四字的绿色书包,站在教场的高台前,等待着开学典礼的开始。

忽然,人群中有人大声喊道:“王相公来了。”

众人一起转过头去,只见拥挤的人群中,王松满脸笑容,一边向人群挥手打着招呼,一边走上台来。

欢呼声、呐喊声不断响起,人人脸上都显露出了激动的神情,许多人欢呼雀跃,只为看到这位大人物的出现。

“同学们、百姓们,今日乃是“中华学堂”的开学典礼。本官谨代表全校的老师们、同学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长年累月的军民演讲下来,王松已经习惯了这种场合,也显得游刃有余。

李若虚看着学生身上的校服,想到那些崭新、堆积如山的课本,心里面隐隐作痛。

几十万贯钱,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花出去了。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此为华夏。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我华夏泱泱几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这都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

听到王松说到了民族的骄傲,下面的一众读书人,包括那些官员,都是露出了一丝得意之情。

“自大宋立国,便饱受北方游牧民族之侵扰。自宣和年间以来,吏治**,内有义军四起、盗匪横行,外有番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我大宋已到危急存亡之际。”

王松面色凝重,继续道:“学堂门口石碑上的六个字,牺牲、责任、民族,便是对同学们的要求。你们都是民族的将来,要为民族的强大,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你们要把恢复民族的光荣作为使命。学习时,永远要记得是为了自己的民族,为了民族的强大!”

王松离开高台时,热烈的喝彩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许多人都是发自肺腑地激动。

只有王松身边的几个幕僚,个个面面相觑,苦笑不已。

盛名之下,其实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你们几位,就不要愁眉苦脸了。一个个跟家里丢了金银财宝一样,脸色太难看了!”

看到李若虚们个个强颜欢笑,王松不由得打趣道。

“相公,你说的轻松,光是这些课本,还有你搞的那个“图书馆”,杂七杂八,一下就是几十万贯钱。再这样下去,宣抚司就只能喝粥了。”

李若虚的话,让王松哈哈大笑。他拍了拍李若虚的肩膀,大声说道。

“喝粥之前,我先请你们去好好吃喝一顿,先顶上十天半个月!”

郭永也是笑了起来,他摇头道:“王相公,恐怕你的口袋里没有银两。还是我今天请客,大家随便吃喝,只要不让我倾家荡产就行!”

他本来就家境殷实,加上是大名府知府,手头要宽松的多。

“相公,下官以前买书,花费不知多少,你办的这个“图书馆”,书籍便宜,给下官省了不少银子,今日刚好用上!”

郭永喜欢藏书。宣抚司教化司新近印刷的各类书籍,字迹清楚,装板精良,倒是弥补了他许多书籍的不足。

“看来今日不用我破费了!”

王松哈哈笑道,同时也是出了口气。耗费了无数钱财、人力物力,这新的学堂,终于是办起来了。

学校里分完班,教师们把一摞摞的课本,发到了孩子们的手里。

傅自修颤抖着手,打开“国学”第一册的首页,就是那一篇卷首语,由大名鼎鼎的王相公所做的“少年中国说”了。

同以往的所有古籍不一样,这套书里的文字都是自左向右、横排读写,并且加入了标点符号,和外面图书馆中的一模一样。而不是原来的从右到左,竖排编写。

“中国,华夏也,居世间不知凡几。唐虞之郅治;秦皇汉武之雄风;汉唐之,何其巍乎!然自靖康之后,士人皆言世间已无我华夏,呜呼,我华夏果无矣乎?吾心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故生希望……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不知不觉,傅自修被完全吸引了进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