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第31章 汉地

宋士 第31章 汉地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第31章 汉地

宋士第31章汉地玉门关和阳关的城墙之上,西夏的旗帜全部被军士拔下,一面面“宋”字大旗迎风招展。城墙上的许多宋军将士目睹此状,都是流下泪来。

看着那风中烈烈作响的一面面宋旗,王松也是心潮澎湃,眼眶一热,泪水夺眶而出。

唐时的安西都护府,汉时的西域都护府,唐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公元640年,唐朝于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后移至龟兹。管辖天山以南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统辖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的重兵。公元790年,安西都护府治所为吐蕃攻陷。

至此,西域已经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达300年之久,如果从汉时算起,则失陷已经超过了千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站在古老的城墙之上,轻抚着那粗糙的墙面,城墙上,还有几支断箭插在够不着的地方,刀砍斧凿的痕迹犹在。

面对着关外莽莽的黄沙,天际间寂寥空旷,遥远的西边就是地域广阔的西域,王松不由得茫然出神。

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各国人民在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上撒下了友谊的种子。西域之物产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茶叶输往西域,东西的交流前所未有,帝国如日中天。

唐时,西北有“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帝国版图空前,可惜只是昙花一现。

河西走廊先后沦于吐蕃和西夏之手,西域早已与中原隔绝。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当然是要将这些中国旧地,一一归于中华的版图之下。

“相公,你有些感伤了!”

李显忠克制住心头的激动,在一旁轻声说道。

“山河光复,旧地重游,自然是心潮激荡,感物伤怀了。”

王松擦去了眼泪。处在这雄关之上,难免让人思绪万千。

“相公,要不要立刻发兵,先灭了西州回鹘再说”

李显忠脸色微红,不到一个月,三万铁骑就平了两千里河西之地,纵使当年汉家先祖,也不能如此势不可当。

经此一战,他李显忠,已经可以名留青史了。

“显忠,西域不比河西,万里黄沙,路途遥远不说,气候恶劣,风土人情与中原迥异。我军要恢复西域,而不是短暂的占有,要从长计议。”

李显忠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之色。他轻轻点了点头,显然有些不甘。

“显忠,将不可因一时兴起而兴兵,何况你是一军主帅。事关万千将士生死,战局成败,务必要慎之又慎,考虑周全。要知道,你身上,可是担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李显忠脸色肃然了起来。显然感受到了王松的语重心长和良苦用心。

“西域茫茫沙漠,地广人稀,看似土地贫瘠,实则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万里腴膏之地,祖宗基业,岂能拱手于人!”

李显忠肃拜道:“相公,末将一定谋定后动,未雨绸缪,收复西域,不负相公,不负天下百姓!”

王松点点头,指着东面的一处烽燧道:

“先把河西之地的驿站和烽燧都健全,搜集西域的情报,了解西域风土人情,为大军政发西域早做准备。”

二人一路沿着关墙向前,指指点点,王松把自己对西域的认知倾囊而出,李显忠惊佩不已,显然,王松对西域的了解,远远在他之上。

“祁连山的马场控制好了吗”

从凉州一路过来,经过甘州,王松一路直奔玉门关,连河西最大的马场也没顾得上一观。

“相公放心就是。兄弟们已经接手了马场,并有三千大军驻扎。相公东归时,可以带上两万匹好马,北上燕云。”

王松哈哈一笑。马场里有二三十万匹战马,挑上两万匹,自然是绰绰有余。

刘锜控制了葫芦河谷,所获牛羊马匹无数,忠义军,早已经不缺战马了。

“显忠,你带两万人马,驻守河西,招兵买马,编练士兵,征集粮草,以图西征。”

王松点点头道:“我会带两一万大军,挥兵北上,先平了兴庆府再说。把这些中华旧地,都先一一收复。”

一队铁骑由东向西而来,十几个或官或民打扮的男子杂于其中,众人都是风尘仆仆,脸上却掩饰不住的兴奋。

“陈兄,相公叫咱们到这河西之地来,不知有何要事”

“欧阳兄,我也是不知。不过相公总不会无的放矢,一定另有缘由。”

陈东和欧阳澈,这一对难兄难弟,话说的虽然忐忑,脸上的兴奋之情,却是难以名状。

“二位贤兄,你们就不要瞎猜了,王相公叫你们来,自然是要委以重任。不过这一路舟车劳顿,可辛苦两位了!”

王大节在一旁笑着说道,红光满面,意气风发。

“王公,何来辛苦一说!能踏上这汉家故地,就算是死在这河西,我欧阳澈也是心满意足了!”

“欧阳兄所言甚是!想不到我陈东有生之年,竟然能登上汉家关城,余生足矣!”

王大节也是感慨万千,点头道:“两位,说实话,这河西之地,看似荒凉无比,其实则是土地肥沃,瓜果飘香,绝不是什么苦寒之地。二位可以放心了。”

欧阳澈向往道:“就不知那西域,到底是何景象脱离中原王朝数百年,想必一定是“千载琵琶作胡语”了。”

王大节看了一眼前面风尘仆仆的一众年轻士子,低声道:“欧阳兄,西域是个什么样子,恐怕他们的笔下,很快就会写出来了。”

看陈东好奇的眼光扫过来,王大节轻声道:“这些都是各地报纸的写手,有京兆府的,有太原府的,也有大名府和东京城的,不出半个月,收复河西之事,就会传于大江南北。”

欧阳澈和陈东轻轻都是点了点头,想不到在南边流放了两年,一回来,很多事都变了样子。

突然,马上有人大声喊了起来。

“快看,那是我大宋的旗子吗”

众人都是一惊,抬起头来,向前方看去。

果然,蜿蜒的关墙之上,一面面彩色的“宋”字旗帜随风飘动,荒凉的大漠平添了几分亮色。

陈东和欧阳澈打马到了玉门关城墙跟前,飘扬的旗帜看得清楚,二人一起滚下马来,先后跪在了黄沙上。

“天佑大宋,天佑我大汉天朝!”

二人磕头碰脑,额抵黄沙,痛哭流涕,身子不停抽搐。

马上几个年轻官员也是跟着滚下马来,纷纷跪倒在地,人人面抵黄沙。跟随的铁甲骑士也都纷纷停了下来,端坐在马上,巍然不动。

待到陈东和欧阳澈稍稍平息,几个年轻官员才上前,把二人扶了起来。

“情难自已,让各位见笑了!”

陈东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笑道。

“二位都是至情至性之人,我等也是心有戚戚。”

几人抬起头来向着玉门关上望去,却看到王松正在城墙边,笑着向这边招手

“陈兄,欧杨兄,好久不见!”

二人心头激荡,赶紧加快了步伐,一边挥手,一边向着城墙上而去。

“陈东,从今日起,你就是张掖知府。欧阳澈,你就是敦煌知府。段盛,你就是酒泉知府。高甫为武威知府。”

王松看了一眼后面的高甫和高孝忠等人。

“王大节为陇右路刺史,处理一切民政要务;高孝忠为陇右路廉政司廉政专员,李瑾为廉政副专员;治地武威。”

众人都是一愣,陈东恍然若失,脱口而出。

“敦煌、酒泉、张掖、武威,这不是我汉家昔日旧名吗?”

王松点了点头,郑重道:“从今日起,沙洲改为敦煌,肃州改为酒泉,凉州改为武威,甘州改为张掖,瓜州改为安西,尽效汉家故事。安西府,兰州府,秦州府,再加上河西四郡府,统属陇右道。”

沙洲,不知所谓,必须是敦煌,肃州,也必须是酒泉,一个个汉家故地,被改的面目全非,文化历史气息全无,简直是不可理喻。

他转过头来,对着高孝道和李瑾,语重心长。

“高专员,李副专员,商鞍变法,秦灭六国。有法可依,依法治国。法制在于强国富民,而非恐吓严刑,奴民愚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你二人任重道远啊!”

高孝忠和李瑾红着脸上前,一起肃拜。

高甫心中宽慰至极。想不到儿子才二十出头,职位已经做到了自己之上,真不知道以后在家里如何称呼和相处。

“多谢相公!”

“王刺史,陈知府,欧阳知府,高知府,各位同僚,河西之地刚刚收复,还未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时,各位精诚团结,各司其职,本官谢过各位了。”

众人一起向前,都是心潮澎湃。

“多谢相公,谨遵相公教诲!”

王松拉过一旁默不作声的李显忠,对着几个掏出笔墨,正在记载的新闻官员说道。

“河西之战,必须要马上登报,通告天下。告诉我大宋子民,河西之地已经归于天朝,下一步就是燕云和西域,宋人可以抬起头了!”

他指着李显忠,郑重介绍道:

“河西之战,都是李显忠将军全盘操纵。李显忠将军已被任命为陇右路都统制,同时,他还是新任的西域都护府大都督。你们有任何疑问,找他就行了。”

城墙上热闹非凡,王松和一组官员笑着走开,只留下李显忠一人手忙脚乱,对付着一群官员。

突然,玉门关外,戈壁之中,烟尘滚滚,无数骑士纵马而来,到了城墙前才停下,为首的骑士冲着城墙上唧唧歪歪,不知道说些什么。

“相公,这些人说这里是他们西州回鹘的地盘,让咱们赶紧离开!”

军中的翻译上来向王松禀报。

王松定睛瞧去,果然骑士们都是西域异族打扮,看人数密密麻麻,竟然有三四千骑。

“告诉他们,西州回鹘之地本也是我中原故土,我们很快就会收回。让他们快快前来纳降,否则后悔都来不及!”

王松面色阴冷,刚刚收复了河西,这些人就来打秋风,想要分一杯羹。也不掂掂自己的份量!

翻译的话,让城外的回鹘人勃然大怒,他们挥舞着兵器,怪叫声中,纵马直向隘口奔来。

火炮声隆隆,火铳射击声此起彼伏,震天雷爆炸声不断,回鹘人扔下了一地的尸体,仓皇逃窜西去。

受伤的俘虏被押了上来,一人战战兢兢嘴硬道:

“南人,耶律大石大王会为我们做主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