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东汉不三国 > 第563章 兄弟二人 性格迥异

东汉不三国 第563章 兄弟二人 性格迥异

作者:随风扶摇九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22 20:08:42

陶谦听闻陈登这话,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初步的决断,但他不动声色,目光缓缓看向陶商,想瞧瞧这个平日里沉稳的大儿子会作何反应。

刹那间,陶商性格里优柔寡断的弱点暴露无遗。不派兵力支援曹豹吧,曹豹可是支持自己的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手中还握着军权,麾下的丹阳精兵更是自己日后立足的重要依仗,一旦曹豹失利,自己的势力定会大受影响;可要按照弟弟陶应的意思,趁火打劫王朗,日后在天下人眼中,自己和徐州恐怕都成了背信弃义之徒,难以立足。

陶商额头微微沁出细汗,一时语塞,脑海里乱糟糟的,权衡利弊却怎么也拿不定主意。他下意识地频频向身后的亲信投去求助的目光,试图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建议 。

陶应将陶商的慌乱看在眼里,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紧接着继续开口追问,语气里带着一丝咄咄逼人:“大哥,那你说到底该怎么办?这曹豹将军不是你的人吗?你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在前线孤立无援吧?”陶商被问得手足无措,嘴巴张了张,却只吐出几个不成句的字眼:“这……这,我……这……” ,平日里的沉稳全然不见,在这关键的抉择时刻,被弟弟逼得乱了阵脚 。

陶谦心中暗暗摇了摇头,满心失望。心想这陶商在关键时刻如此犹豫不决,确实缺乏战略眼光,难当大任。可再看次子陶应,这咄咄逼人的态度,又让他满心无奈。他在心底长叹,这兄弟俩为何就不能放下成见,精诚合作呢?若是日后真把徐州的身后之事托付给陶应,就凭他这张扬的性格,恐怕很难容得下大哥陶商,徐州内部怕是又要掀起一场风波。

陶谦不愿看到陶商如此难堪,开口为他解围:“出兵自是要出兵的,如今王朗已然无兵可派,我们断不能让曹豹将军和丹阳兵在前线孤立无援。”

陶应一听这话,以为父亲采纳了自己的建议,脸上顿时浮现出掩饰不住的喜色,得意洋洋地看向兄长陶商,那眼神仿佛在说“你看,还是我对” 。

陶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神色一凛,语气陡然变得严肃:“但是,像陶应你所说的趁火打劫之法,实在有违我们的处世之道。若是行此不义之举,岂不让天下人耻笑我徐州?”

陶应听到这话,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他急忙问道:“父亲,那依您之见,该如何是好?”

堂下众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目光紧紧地盯着陶谦,等待这位徐州之主做出最终的决断,整个议事堂里鸦雀无声,只听见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 。

陶谦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陶应身上,沉声道:“我意已决,陶应,你领兵去支援曹豹。”

陶应一听,脸上闪过一丝兴奋,刚要开口,陶谦抬手打断他,神色严肃,语气里带着几分敲打:“但你给我听好了,此去支援,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协助曹豹抵御山越,绝不可动一丝趁火打劫攻击王朗的念头。我徐州向来以仁义为本,若是做出那等背信弃义之事,日后如何在这乱世立足?如何面对天下悠悠之口?”

陶应张了张嘴,似是还想争辩,可迎上父亲锐利的目光,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得拱手道:“孩儿谨遵父亲教诲。”

陶谦微微点头,又看向众人,提高音量:“此次出兵,关乎徐州声誉与安危,诸位务必全力配合,不得有误!”众人齐声应诺,议事堂里气氛凝重而又带着几分紧张。

待众人鱼贯而出,议事堂内渐渐安静下来。陶谦看着正准备离开的陶商,出声叫住:“商儿,你且留步。”

陶商脚步一顿,转过身,神色间带着几分疑惑与拘谨,走到陶谦面前,拱手道:“父亲,您还有何吩咐?”

陶谦看着自己的大儿子,目光中满是期许与忧虑,语重心长地说道:“商儿,今日之事你也看到了,这乱世之中,每一步抉择都关乎生死存亡,万不可再如此犹豫不决。方才议事,你瞻前顾后,拿不定主意,如此如何能服众?”

陶商微微低下头,面露愧色:“父亲教训的是,孩儿……孩儿一时糊涂。”

陶谦拍了拍陶商的肩膀,缓声道:“为父知道你重情义,顾念与王朗的交情,也担忧行事不端遭人诟病,可身为上位者,需权衡利弊,目光长远。往后遇事,当果敢决断,不可轻易露怯。你身后是支持你的世家,更是整个徐州,你肩负的责任重大。”

陶商重重点头:“孩儿定当铭记父亲教诲,日后定多加历练,不再如此。”

陶谦欣慰地点点头:“去吧,好好琢磨今日之事,为父盼着你能早日独当一面 。 ”

陶应听闻自己被委以领兵支援曹豹的重任,心底瞬间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兴奋。他强装镇定,可眼神还是忍不住朝陈登的方向飘去,接连使了好几个眼色。那眼神里满是急切与期待,仿佛在说“元龙,快帮我参谋参谋” 。陈登何等聪慧,瞬间心领神会,不着痕迹地微微点头,回应着陶应。

待众人陆陆续续离开,原本喧闹的议事厅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空荡荡的桌椅和还未消散的议论余音。陶应迫不及待地一把拉住陈登的胳膊,拉着他寻到一处极为隐蔽的角落。他警惕地环顾四周,确认无人偷听后,才压低声音,急切地问道:“元龙,此番我奉命前往吴郡,你觉得我该如何行事才最为妥当?这一路上,还有到了那边之后,我心里实在没底啊。”

陈登神色沉稳,脸上带着一贯的冷静与睿智,目光中透着洞察局势的精明。他不紧不慢地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公子,自古以来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曹豹将军此刻正奋战在前线,他所率领的军队可是徐州安危的重要保障。我们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全力支援,绝对不能因为与大公子之间的意见不合,就对徐州的根本利益不管不顾。这支援曹豹,是当下最要紧的任务,半点马虎不得。”

陶应一边认真听着,一边微微颔首,眼神中满是认同,示意陈登继续说下去。

陈登顿了顿,接着道:“不过,等我们成功击败山越之后,局势就会变得微妙起来。是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顺势拿下吴郡,扩充咱们徐州的势力范围,还是老老实实回徐州向主公复命,这其中的取舍,可全在公子你的一念之间啊。若公子审时度势,觉得眼下时机成熟,一举拿下吴郡,那徐州的实力必将得到极大的增强,在这乱世之中也能拥有更稳固的根基;但要是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或者考虑到其他种种因素,选择回徐州复命,那也能向主公和众人彰显公子你的忠心与本分,让人挑不出半点错处。”

陶应听着陈登这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心中渐渐有了清晰的思路和底气,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满意的笑容,赞叹道:“元龙所言极是,字字珠玑啊!有你在我身边出谋划策,相助于我,我心里可算是踏实多了。此番出征,有你这番话,我便有了方向。”

之后,陶应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谋划,大步流星地来到臧霸和孙观的营帐。营帐内,臧霸正神色专注地查看兵书,他身形挺拔,面容冷峻,周身散发着沉稳持重的气息;孙观则大大咧咧地坐在一旁,手中把玩着佩剑,豪迈不羁的气质展露无遗。

见陶应进来,孙观率先起身,满脸笑意,声如洪钟般说道:“哈哈,公子,恭喜恭喜啊!此番领兵出征,定能立下赫赫战功!”

陶应连忙拱手还礼,谦逊地说道:“孙将军过奖了,这一去还得多仰仗二位将军出力,应感激不尽。”

臧霸放下手中书卷,目光炯炯,直截了当地问道:“公子,不知咱们何时出征?又要点齐多少兵马?”

陶应心中早有盘算,想到战后还欲拿下吴郡,便不假思索道:“此番任务艰巨,我想着多领些兵马,方能有十足的把握。二位将军,依我看,咱们至少得点齐五万人马。”

臧霸闻言,微微皱眉,面露难色:“陶公子,这恐怕有些多了,主公向来对兵马调配谨慎,恐怕不会同意啊。”

陶应却不以为然,此时的他充分展现出所谓的“胆大心细”,自信满满地一摆手:“臧将军不必担忧,既然父亲点我领兵,便是对我信任有加,自然不会在这点小事上为难我。多领个万八千人,又有何妨?咱们兵强马壮,到了前线才能无往不胜,二位将军觉得呢?”

臧霸等人听闻陶应这番话,一时竟不知如何反驳,只能面面相觑,哑口无言。他们心里清楚,这毕竟是陶家父子之间的事,自己不过是奉命行事的将领,若陶应执意如此,其中的利弊权衡与可能出现的矛盾,也轮不到他们来操心。既然话已至此,臧霸便不再多言,拱手道:“既如此,公子心意已决,那我等便下去准备兵马,听从公子调遣。”

几日后,出征的日子来临,陶应如愿多带了一万兵马。队伍整齐排列,军旗猎猎作响,士兵们士气高昂。陶谦站在城楼上,看着即将远行的军队,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如今正是用人之际,陶应能主动请缨、出力办事,本是好事,可陶应如此大胆地自行决定增兵,着实让他隐隐担忧。他暗自思忖,陶应这般行事风格,在战场上是果敢之举,还是会因过于自负而误了大事?只希望此番出征,一切顺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