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盛唐挽歌 > 第754章 进退两难

盛唐挽歌 第754章 进退两难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0:57:17

第754章 进退两难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经过一夜的挣扎与思索,天子李琦还是想明白了一件事:

生活常常就像是在被强暴,与其反抗后被绝望的毒打,还不如躺下来摆烂。胳膊肘有再多的想法,也是拧不过大腿的。

所以天刚刚亮,李琦就迫不及待的乘坐马车来到了开封府衙。

然后他就在府衙书房里,看到了一夜未睡,顶着黑眼圈的方重勇。

两个顶着黑眼圈男人,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各自都有各自的疲惫。

“陛下已经考虑好了吗?”

很久之后,方重勇用沙哑的声音询问道。

“朕想过了,吐蕃小丑,杀我子民,朕不能当做不知道这些事情。

既然现在要维护我大唐的威严,朕责无旁贷。”

李琦说着昨夜想好的说辞。只是类似这样的场面话,连他自己都不信!

“陛下虽然是御驾亲征,但也只需要在后方城池坐镇,稳定军心。前方厮杀,有微臣顶着。

请陛下勿虑。”

方重勇对李琦叉手行礼道。

听到这话,李琦松了口气,他还真有点担心上前线。

如果只是坐镇城池的话,那风险还是很小的。当然了,战局瞬息万变,什么时候都难说绝对安全。

“如此,那便有劳官家了,朕随时都可以出发。

只是,不知道官家有什么计划呢?

出兵河西,不夺取关中是不行的。朕听闻现在李抱玉和李宝臣,正在长安附近打得不可开交,官家打算怎么办呢?”

李琦有些疑惑的问道。

他对于方重勇的决定感到很诧异,更是不明白对方要如何去做这些。

事实上,汴州距离河西太远,其间变数,实在是一言难尽。在李琦看来,方重勇完全不需要着急,只需要安安静静等待,等吐蕃人跟李宝臣他们打累了,到时候再去将他们一锅端,岂不美哉?

这也是严庄的意见。

“陛下,微臣打算以您的名义,发讨吐蕃的檄文,并劝说李宝臣与李抱玉二人能暂时放下成见,一同对外。”

方重勇实话实说道。

李琦本来只是随口一问,结果听方重勇这么说,顿时感觉事情有点不太对劲。

“官家,朕一向都是不管政务军务的,说了朕也是一头雾水。只是,让两只猛虎握手言和这般的事情,多少还是有点……”

李琦不知道该怎么去说。

李宝臣就不说了,那都是造反起家的。就说李抱玉,手中精兵数万,还占据河东。

你发个檄文,就让李抱玉乖乖听话,然后跟着一起去河西打吐蕃人。

是不是有点儿戏了呀?

“请陛下放心,微臣自然有办法说服他们。”

方重勇淡然说道,不想继续解释细节了。

李琦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本来还想再说些什么,又想想自己傀儡天子的身份,最后还是没有把话讲出来。

方重勇将桌案上那封连夜写好的《命方清等讨吐蕃诏》,递到了李琦面前。

李琦也不说什么,一目十行的看完,心中顿时明白了一切。

在诏书中,他作为天子,任命方清“持节”“河西镇军大总管”,对李宝臣和李抱玉等人也皆有任命。

诏书本身没有什么强制约束力,但李宝臣和李抱玉却不能不接。

要是不接,必定会被世人所鄙视,国家危难之际只顾内斗,军心士气也会大受打击。

接了,那便是名义上归属于李琦旗下。

换言之,大家现在先不说什么正统问题,暂时一致认定李琦为大唐正统,旗下军队皆为官军。

或许依旧是听调不听宣,但至少公布的,是一致对外要赶走吐蕃。

谁要是在私底下互相攻伐,那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后名声要烂到家。这便是所谓的“名正言顺”,其实并不要求对李抱玉和李宝臣他们的兵马进行大规模整编。

李琦也不得不承认,方重勇这一招很好用,或者说,让李宝臣他们投鼠忌器。

“既然官家都已经决定了,那朕便将这封讨吐蕃檄文昭告天下吧。”

李琦点点头道,心中稍稍安定。

说完,他便找了个由头,起身离去。方重勇将其送到府衙门外,看着李琦的马车缓缓离去,这才松了口气。

搞定了最容易搞定的一个环节,接下来,该是说服手下亲信幕僚了。

方重勇也知道,肯定很多人觉得,现在去凉州打吐蕃人很不值得之类的。

他要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拧成一股绳。这既是在团结手下人,也是在理顺内部关系。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只有让手下人心服口服,把利弊得失跟他们说明白了,这些人做起事来才会全心全意。

如若不然,强行推进的话,一旦上了战场,身后有人搞幺蛾子,或者摸鱼出工不出力,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

关中,长安以东的灞桥附近,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丝毫感受不到战争的硝烟气息。

以赤水军为骨干的河东军在此地扎营,暂时还没有攻打长安,所以看上去长安附近的局面还算平静。

李宝臣大军主力,已经陆续撤到了长安以西的武功县,只留下很少一部分兵马守大明宫,实际上是打算将长安让给李抱玉。

当然,这并不是李宝臣安的什么好心,而是庞大的长安,对于一支行政能力极为有限的藩镇而言,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种财富,而是一个大包袱。

李抱玉攻克长安了,城内百姓吃喝拉撒,他到底管还是不管?

如果不管,那长安便会成为人间地狱,乱兵乱民四处横行,对于李抱玉而言,能捞到的好处有限,麻烦却是不少。

如果要管,那该怎么管理?

丘八们会杀人,却不会生产,也不会管理地方。合格的官吏从哪里来,行政的机构又该怎么运转?

这些杂事都会极大拖延李抱玉进军的步伐,已经在长安盘踞多年的李宝臣,对此深有体会。

长安这地方,进来容易,但好好管理,将其理顺,很难。

李抱玉同样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打到灞桥以后,便停下脚步,屯兵于此,并不着急进入长安。

除此以外,李抱玉停在灞桥,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如今凉州城已经被吐蕃人攻克了。

他们就算拿下长安,西面的陇右,也是一片绝地。

换言之,之前李抱玉等人的打算,是拿下长安后,河西与陇右之地,也能轻松拿下。西有凉州,东有太原,这片狭长的统治区,战略纵深已经足够他们大展拳脚了。

可是现在凉州丢失,那么就算占据长安,就算击溃李宝臣,他们也会面临吐蕃人的侵扰,并且原本在凉州的根基,也完全用不上了。

下一步要如何行动,便成为摆在李抱玉等人面前的重大抉择。

刚刚和论氏五兄弟大吵了一架的李抱玉,此刻正揉着自己的眉心。

论氏是论钦陵的后人,移居凉州后,便一直在跟吐蕃人对抗。现在吐蕃占据了凉州,让论氏忧心忡忡。他们家虽然核心成员已经定居河东,但在凉州的产业和家仆也不少。

他们之所以支持李抱玉,便是因为李抱玉当初提出的,那个横跨凉州与河东的计划很诱人。

现在凉州丢了,论氏的切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被吐蕃人占据。于是他们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

凉州安氏的损失更大,可是李抱玉却不敢轻举妄动。

只要是在凉州居住过一段时间的人,就不会不知道吐蕃人的厉害。那是动辄就能动员十万以上战兵,打仗不顾自身死活的野蛮人。

如李抱玉这般的将领,他们都是在前线厮杀中成长起来的,不是什么温室里的花朵。正因为如此,这些人才非常清楚吐蕃人的厉害。

吐蕃人在高原上生活,人均寿命极短。

不打仗是长痛,打仗是短痛。对于吐蕃人来说,打仗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解脱罢了。

对此,李抱玉等将领是深有体会的。

“兄长,我们不要进长安么?”

看到李抱玉在营门外,看着灞河对岸的长安城发呆,李抱真走过来低声询问道。

“你说,我们应该放弃凉州的基业么?现在也不知道家中情况如何了。”

李抱玉长叹一声道,脸上写满了忧愁。

在河东,他们不过生活了几年而已。但在凉州,他们祖祖辈辈都在那边繁衍生息。

甚至在大唐还没建立的时候,凉州安氏就已经在凉州落户了,只是没有飞黄腾达而已。

那时候他们与凉州张氏等大族互相通婚,某种程度上“共治”河西之地。是李抱玉的先祖安兴贵从中斡旋,让大唐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接管了凉州,这才有了凉州安氏的基业。

现在,他们要放弃这份“祖业”么?

不是说非得为这份祖业流干家族最后一滴血,而是不甘心就这么让给吐蕃人。

在李抱玉看来,吐蕃人还不配。

“此事我也是非常纠结,难以决断。

要拿下关中,又要对付李宝臣,还要进军凉州,打败吐蕃人。

我觉得以我们目前的实力来说,有点托大了。”

李抱玉摇摇头道,显然是不太看好能实现所有的战略目标。

既要,又要,还要,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撑爆了,什么都拿不到。

“兄长,如果不能拿下凉州,那么吐蕃人的兵锋,将来就在凤翔府以西了。换言之,那时候如果他们要来长安,只需要几天便能饮马渭水。

这样的话,我们拿下长安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给汴州的方清之流当盾牌罢了。”

李抱真有些不满的抱怨了一句。

话说得很直白,道理也是明摆着的。

毕竟严庄能想到的“借刀杀人”之计,李抱真也不难看到。现在吐蕃人就是一把刀,一把影响大唐内部局势的刀。

谁被这把刀伤了,只能自认倒霉。

“如果我们不要关中,那么就只能缩回河东。河东地狭,我们又能支撑几年?”

看到李抱玉不说话,李抱真又补了一刀。

“你说的我何尝不知道,所以现在我们是进退两难了。”

李抱玉摆摆手,满心忧愁就如这眼前的灞水一般,延绵不断。

正在这时,一个亲兵匆匆忙忙走来,对着李抱玉耳语了几句。待对方说完,李抱玉只是微微点头,对李抱真招呼了一声,二人来到帅帐。

只见一个浑身是血的信使,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而亡,腰间竹筒里,还有藏着一封求援信。

“局势居然崩坏若此!”

看完信,李抱玉内心有些慌乱,自言自语道。

信是高仙芝写的,内容也不难猜,就是向李抱玉求援,让他带兵支援河西。

在信中,高仙芝告诉李抱玉:如今河西五州已失其四,唯有最西面的沙州还未被吐蕃人攻占,正在拼死抵抗。河西五州军民,不少人逃难至此,其中亦是有凉州安氏的人马。

“兄长,我们若是去了,要赢……只怕很难。”

李抱真看完信,喃喃自语说道。

他原本是主张带兵打回凉州的,但看到这封信,反而改了主意。

之前,他和李抱玉都不知道河西的情况。如果河西只是凉州丢失,那么局势尚且还有回旋的余地。

可是河西五州已失其四,唯有最西面的沙州还在抵抗,那么再从关中调兵,几乎等同于独自抗衡吐蕃军的主力。

仗不是这么打的。

李抱真虽然没看过《葫芦娃》,但是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一个去送的套路,他还是明白的。

这一趟,不能去,去了就是送死!

李抱玉没说话,显然也是犹豫不决。

他们打吐蕃人,无论输赢,都是在损耗自身的实力。到时候汴州那帮人就直接入关中摘桃子了。

退回河东,把烂摊子留给李宝臣,李抱玉等人尚且还能自保。

只是,不甘心呐!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当然了,理论上说,他们也可以和李宝臣联手对付吐蕃人。只是,谁有那么大气度,跟正在打得你死我活的对手和解呢?

就算李抱玉自己不介意,难道李宝臣就没有他的小心思吗?

人心诡谲,难以揣度,通常两军对垒,都是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对手的心思。

这一刻,李抱玉已经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