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盛唐挽歌 > 第755章 将军百战死

盛唐挽歌 第755章 将军百战死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0:57:17

第755章 将军百战死

出兵河西,抵抗吐蕃,看上去就八个字而已。实则里面涉及到的事务方方面面,多到不胜枚举,其难度不亚于打一场灭国之战。

对于一个暂时还可以在中原苟且多年的政权来说,下决心出兵边疆,干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内部是不可能没有争议的。

而方重勇作为汴州朝廷真正的话事人,他要做的,不是犹豫不决,不是苟且不前,而是得想办法平息内部的争议,并认认真真的做好出兵的准备。

为此,方重勇单独面见了严庄、李筌、刘晏三人。这三个人,在汴州朝廷内,分别是掌管政务、出兵规划与后勤支持的。

一场又一场面议下来,结果有喜有忧。

严庄反对出兵,而李筌和刘晏则是坚决支持。

只是,严庄虽然态度很明确,表示不支持出兵,但他这里的问题反而并不大。

目前汴州朝廷运转平稳,又没有其他强有力的竞争者,可以说已经有些“新朝雅政”的姿态,翻不出什么浪来。

然而,李筌和刘晏即便是支持出兵,却也提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官家,如果要出兵河西,那么要运筹长达千里的粮道,显然不是拍拍脑袋就行的。

谁也不好说这一战会打多久,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啊。”

开封府衙书房内,李筌忧心忡忡的说道。

他支持出兵,但是出兵的困难,比想象要多,这些都必须现在就提出来。

“你细说一下,不必忌讳什么。”

方重勇微微点头说道,其实吧,这些也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要出兵河西,则必须以长安为支点,理顺粮道。而要摆平长安,又必须要把洛阳经营起来。

只是如今,长安与洛阳皆破败不堪,百姓流离失所,元气大伤。

要把洛阳经营起来,别的不说,首先就得把汴州通往洛阳的运河,重新疏通,并在沿途设立渡口。

然后让洛阳的含嘉仓,成为军粮运输的起点。”

李筌正色说道。

方重勇微微点头,叹息道:“确实如此,若无粮秣支持,此战要赢,难如登天。”

河西那边,本地粮草不必指望了,不是落到吐蕃人手里,就是被坚壁清野,收入到沙州府库里了。

汴州军劳师远征,一切都得仰赖关中的补给。

而关中残破,已经供养不起大军出征河西,必须要从中原运粮。中原运粮的起点,并不是洛阳,而是汴州。

可是,如果以交通条件来说的话,洛阳的含嘉仓才是最适合的地方。作为总后勤基地,通过黄河与两京驰道,将粮秣运输到长安。

要不然,就算三军将士凶猛如虎,饿着肚子也打不赢吐蕃人啊!

要打仗,得先修路挖渠。

汴州不缺粮,但是缺乏低成本运输到长安的路径。当年基哥为了补给长安而修的渠,现在方重勇也要重新将其拾起来继续用!

还是那句话,中央政权要承担的责任,与地方割据政权是完全不同的!

“确实,不经营洛阳和长安是不行了,这一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方重勇微微点头,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利害。

为了出兵河西这点醋,就必须要包洛阳和长安这盘饺子。为了实现战略目的,很多时候,经济利益就必须要排在后面。

如若不然,以后吐蕃人年年进攻关中,汴州朝廷就等同于被捆住手脚,年年要防备吐蕃军东征,那还怎么发展?

要经营长安,不说是恢复到开元时期,起码要能够作为囤积粮草和补充兵员的地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待我军出征的时候,只怕凉州以东的陇右各州皆已沦陷。吐蕃人打到凤翔府,都不是不可能。

下官并不是说不要出兵,而是此战之凶险,或许会超出想象之外,官家还是不要期待太高。

这件事急不得,出兵了,就要战而胜之,慢一点都可以的。”

李筌无奈摇头说道。

他本人是很支持出兵的,于公于私都是如此。只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就故意隐瞒客观上的一些困难。

枢密院就是规划战争,调度军事资源的。

李筌作为枢密院的头头,自然是明白,这一战即便是现在决定要打,真要跟吐蕃人干起来,最快最快也是半年后了。

也就是今年深秋入冬之后,那也是吐蕃人惯有“下高原过冬”的传统。当然了,吐蕃人消化巩固地盘,其实也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

他们也很适应稳固蚕食地盘,不比那些游牧民族。

所以,这一战的战争规模,可能比他们预想的要大。但战争的节奏,却未必是快如闪电,很可能就是长期对垒之后,寻找机会破敌。

不得不说,吐蕃人也很擅长打这种一板一眼的“慢仗”。打仗嘛,时间一长,虚弱的一方就很可能吃不消。

如果事先不做好准备,很可能到时候就会因为粮草不济而输了。

和吐蕃人打过很多交道的方重勇深知,吐蕃贵族从不把人命当回事,真要打起来,指望对方一溃千里是不现实的。

“即便是凶险也要打,否则将来会一天都安稳不下来。吐蕃人若是年年秋天寇边,在凤翔府晃悠,谁也忍不下去啊。

与其那时候手忙脚乱,还不如现在早点打,长痛不如短痛。”

方重勇摆摆手,示意自己决心坚定,不会因为暂时面临的困难而不动手。

“官家所言极是,此战若胜,携大胜吐蕃之威,可定天下。”

李筌对方重勇叉手行礼道。

其实他说的,基本上是他们这群幕僚的共识了。只要能收复河西,打赢吐蕃人,那么汴州朝廷便可以顺利接管其他地方,如关中、河东等。

这是关系到人心向背的一战,其战略意义绝对不能低估了。

打赢了吐蕃人,汴州朝廷就是彻头彻尾的中央政权,可以名正言顺摆平目前还处于割据状态的一些地方。

“这几天你辛苦点,统计一下所需要的军队,辎重,维持粮道的花费,包括重修含嘉仓,以及支援关中所需的物资数量。

至于怎么凑齐这些东西,刘晏会想办法的。”

方重勇面色平静说道。

战略上藐视对手,人心不在吐蕃人那边,不必自己吓自己,不必低头求和。

但是,打仗的准备,要扎实推进,不能自己骗自己,这是战术上重视对手。

现在偷的懒,将来就会变成战场上的鲜血。

“官家请放心出征,后方有下官支持,只要下官还有一口气,就一定不会给前线添乱。”

李筌一脸激动说道。

这是名垂青史的一战,参与其中的人,无论是在前方杀敌的,还是在后方统筹的,都会被记录在册。

现在财富和官位对于李筌来说,已经是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能拿到的财富和官位,他现在已经拿到,即便是想再进一步,前面的空间也非常狭小,不值得朝那方面去努力。

唯独这个名垂青史的诱惑,他无法拒绝。

“嗯,你办事我放心。只待元载与李抱玉接洽后,看看对方究竟是什么态度。

若是他们不从,那就免不了要动用一些手段了。”

方重勇眼中有寒光闪过。

从常理上说,李抱玉对汴州军出兵河西应该是没什么意见,甚至是大喜过望的。但是也很难说会不会有个别人,心中有不同的想法。

方重勇实际上也是在做两手准备,不排除带兵入关中跟李抱玉干架。这也算是校长说过的“攘外必先安内”吧。

……

汴梁城状元楼二楼雅间内,一群准备科举的士子,正在此地宴饮,请客之人,正是刘龙仙之子刘仁卿。

“刘同年,令尊在军中为大将,可知河西之事?”

“你听说了吗,官家准备出兵河西!”

“好像朝廷在募兵,告示已经贴出来了。”

几个考生看向刘仁卿,七嘴八舌询问道,这些话顿时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刘龙仙以前是藩镇的节帅,但现在已经交了兵权,不再统辖一方了。只是,并不能说他已经跟个普通人一样。

军队是朝廷的,可刘龙仙依旧是保留了一部分指挥权,哪怕是受到制约的权力,也比在场的考生要大多了。

谁都知道,刘仁卿这次科举是必然会中的,在他们这些同年看来,这是好事,没有什么不公平的。

只要朝廷还能留出一些位置,给他们这些出身一般的人同台竞技,公平录取,就已经很好了。

不能指望高官之子,跟他们一个起点。将心比心,这是不现实的。

“吐蕃小丑,入侵河西,杀我子民,官家带兵出征,自然是大快人心!”

刘仁卿猛的一拍桌案,就好像吐蕃人抢了他老婆一样,义愤填膺。

不过他话风一转,继续说道:“家父亦是在军中,只怕此番也会出征。某只恨是今年科举,不能随父出征啊。”

“是啊,太可惜了。”

一时间,雅间内阿谀奉承之声此起彼伏。

刘仁卿随他父亲出征?

随便听听就好了,父辈尸山血海里拼杀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下一辈的不要再跟他们一样,提着脑袋去拼杀。

就算刘仁卿脑子进水想从军,他父亲也不会同意的!

“其实,你想从军也是可以的,不会耽误科举。”

忽然,门口位置传来一声另类的嘲讽,在一众吹捧的话语里极为突兀。

刘仁卿刚想骂娘,忽然看到那身紫色的官袍,瞬间哑火了。他虽然不认识来的这个人是谁,但只看官袍就知道,是自己得罪不起的人。

如今的汴州朝廷,早就树立起了权威,形同当年的盛唐。什么丘八之子可以横着走事情,随便想想还行,憋在心里不要说出来就是了。

免得被官府打爆狗头。

“那是萧颖士,在朝廷新设立的衙门教育部里,担任教育尚书,专门管科举和办学的……”

一个有些门路的考生,凑到刘仁卿耳边低声嘀咕了一句。

“官家有令,天子诏书,官军要出征河西,讨伐吐蕃人!

现在朝廷会从科举考生中招募书吏、军医,从军而还者,皆授予进士之职。

官府政令在此,尔等可以过目一下。白字黑字,铁板钉钉。”

萧颖士从袖口掏出一张折叠起来的公文,交给离自己最近的一个考生,让他们互相传阅。

这……是真的啊!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都是心思复杂。

一方面,从军返回后便能授予进士,便拥有了当官的资格,这种好事,以前是从来都没有的!

另外一方面,打仗那是要死人的!谁又能笃定,死的一定不是自己呢?

好痛,却又好快乐啊!

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在场众人,各有想法,谁都没有开口去说什么。

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

“刘仁卿,你父这次亦是要随军出征。战阵凶险,官家开恩,你就不必一起去了,在汴州好好读一年书吧,明年再说。

今年科举便是以河西之战为考题,从军便是考试。”

萧颖士面色淡然说道。

“别!萧尚书!上阵父子兵,刘某没有说不去啊,可千万别留我在汴州!”

一说今年朝廷不举办贡院科考,而是让考生以“从军”的形式参加科举,刘仁卿立马急眼了!

最近一段时间,他花了好多钱,才笼络起一帮考生,还指望着这些同年,以后当官了,可以互相关照呢!

现在在场这些人,保不齐会有许多人从军,他们得胜归来后直接当官,更是可能性极大。

而刘仁卿一直打造的“人设”,却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丘八之子弃武从文,为官府效力。这要是不去从军,他在面前这些人眼中还能抬起头来么?

别人都看不起你了,这种人脉要着有啥用?

“这可是你说的,本官没有逼迫你呀。”

萧颖士似笑非笑的说道。

“没有没有,是刘某自愿的,上阵父子兵嘛。”

刘仁卿讪笑道。

萧颖士直接将刊印过无数份,即将张贴到每一州每一县的公文递给刘仁卿,然后转身便走。

“刘同年,这……这能行么?”

一个考生瞪大眼睛看着公文上的内容,有些难以置信的询问道。

朝廷办事一向四平八稳的,政策延续性很强。怎么这次说不举办科举就不举办了呢?

其实,倒也不是不办。而是河西之战便是考场,从军便是参加考试,只要能活着回来就是中了进士!

如此那不得诞生一大批进士?

不好说,因为有人怕死,有人觉得自己还年轻,根本不想冒险。战场上刀剑无眼,死了就死了,没有复活术。

更是有些聪明人回过味来了。难道胆子大,跟在军中厮混,就能混一个进士?

呵呵,想得太简单了。

要想在战场上存活,就必须要出死力气!提起十二分的精神!

因为只有人人都出力,甚至是出大力,才能提高获胜的概率。

所以这次的“考试”,不但是在赌学问,还是在赌命。含金量比过往的科举高多了。

“这有什么不行的!刘某自幼在军中长大,不过是披甲而已,吐蕃人又不是三头六臂,怕他个鸟!”

刘仁卿拍着桌子叫嚣道,显然是不打算退缩了。

他父亲在军中,他在他父亲帐下,难道还会冲锋陷阵不成。

这一局,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