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首辅 > 第138章 下一个严嵩

首辅 第138章 下一个严嵩

作者:煌煌华夏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25:54

第138章 下一个严嵩

第138章 下一个严嵩

文渊阁内茶香氤氲,陆远品了一口润润嗓子,继续着自己之前的话。

“土地,士绅之根也,何故?因为土地可以种粮食,粮食是活命的东西,是故民以食为天,土地在谁手中,百姓就听谁的话,这也是乡野宗族手握百姓生杀大权的原因。

士绅掌握土地,源源不断的产出粮食,世世代代传续不衰,这些产出的粮食被士绅们储存起来或者卖出去换成钱,粮价贵贱均由掌控土地者说了算。

咱们想要让士绅们交出土地,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粮价压下去。

若是用政策强行平抑粮价就会触犯士绅的利益,很有可能让士绅们串通一气、囤粮居奇。一旦粮食无法进入市场,那么粮价就会疯涨,所以用政策来强做是不可取的。

想要平抑粮价的最好办法就是咱们要握着比他们更多的粮食。”

第三层就是省府县的官员。

万镗呵呵一笑,说了大年初一拜会杨旦时后者的一番话。

这银行则是由在座这些位一起开办,收上来的钱自然要归入私人的腰包。

“不要让老夫等人失望。”

购买者持此票据可以到银行兑换票据金额百分之五的钱财,如此银行就知道该商号每年有多少营收,如此便可以向商户进行征税,因为有票据在,商户无法向银行瞒报收入,只能向银行缴纳,如此便又多一税源。”

最简单的方式,压低粮价的同时拉高其他物价。

政策的制定权可是在朝廷手里攥着呢。

今年炒一个、明年炒另一个,根本不需要多少年就能将这群士绅折腾的奄奄一息。

图求自保,务必要让江南六省上下铁板一块,实现东南互保,才能分庭抗礼。

第四层才是地方的士绅。

他们吃得好、用得好、穿得好,年年还要走亲访友、拜访上级,想要逞凶为恶,还需贿赂官府。

“让银行给开了储蓄户的商号印发独有票据,每一次卖出货物,都要将金额写下来,给予购买者。

“诸位上司。”

这群老头子一个接一个经过陆远身边,留下话来渐行渐远。

巨无霸一般的门阀诞生了。

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慢慢将土地从士绅手中夺过来,当手握多数田地掌控绝对粮价后,只需要赶上一个灾年的机会再一把将粮价拉上天,让所有士绅和老百姓一样吃不起粮食,倒逼着所有士绅和百姓将田地卖给文渊阁内这群老爷们。

对老百姓来说,他们日常所需仅为粮食、食盐和布匹,其他的物价和百姓没有任何关系,就算高到天上去也影响不到。

其他的物价一旦拉起来,那么士绅就需要大量钱财来支撑日常所需。

“若是他们不买宅子,就和在南京的很多外省官员一样,租宅子住怎么办?”

咱们也可以在南京建一所书院,请诸如悦之公、晋叔公这些位明公来书院挂个名,不需要明公们授课,哪怕只是挂上名字,都足以让这些士绅趋之若鹜的将孩子送进来求学。

“没有购买宅子的合同契书,孩子不得入学。”

一群人无不面庞抽搐。

一群老爷们当然愿意,可也有担心。

就像过往几千年来一样,士绅地主如何兼并百姓,现在老爷们如何兼并这些士绅,顺带着再把老百姓也给兼并了。

“士绅者钱粮皆有,所牟取之物无非跻身官宦,咱们江南多的是大儒,当年王阳明立心学,引起儒学同心学之间的学术之争,许多大儒立书院、育门生。

既然银行愿意收储粮食,那么这些士绅自然乐意将粮食折市价储存进银行,每年还能多利息,何乐而不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咱们手中的粮食就会越来越多,自然逐步取代士绅掌控粮价。

书院不收学费,但是能不能进书院就全凭士绅们的心意了。”

一群老头子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起来。

不同意的原因是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既然是因为利益闹的不愉快自然也可以利用利益来抚平。

几个家族或者十几个家族,吸干江南六省几千万人的血!

万镗皱眉言道:“江南六省,在册的土地足有四百三十万顷,咱们这十几万顷连零头都不够,如何能控制粮价。”

几人无不齐齐看向陆远,神情复杂深沉。

可现在陆远玩的不是让朝廷收,而是让银行来收。

陆远站起身,十分严肃认真的说道:“欲要扩塘养鱼,首先必须要保证鱼能在塘内活下去,如此大鱼生小鱼,源源不断。钓者也才能永远从鱼塘内钓到鱼,若是鱼被捕捞一空,则此塘必废。

这年头能吃饱不饿死、不冻死对百姓来说就算是盛世了。

能赚的银子的政策他们愿意支持,但是地方上的官员恐怕不会乐意。

诸位上司,陆某曾经和韩士英韩部堂说过,一家富总好过万家富,握住粮价,宗亲和士绅手中的上百万顷良田,终有一天会是咱们的,怎么操做,陆某想诸位上司比陆某更精通吧。”

第五层,好吧没有第五层了,平民不配进入这个金字塔。

银行一开始肯定无法建设到府,先是一省一个,省一级官僚先分钱,而后再是府一级甚至有朝一日的县一级,所有人都有利可图。

可士绅们怎么办。

“卖宅子赚钱?”

“不不不,一锤子买卖哪里够。”

“这就需要银行了。”

陆远笑道:“最开始的时候咱们肯定无法控制粮价,所以可以先利用银行来吸纳民间流通的粮食。”

最顶层是在职的九卿老爷,现在这个小圈子里多了一个陆远。

三八.六.一六六.二一一

最后老爷们主导朝廷一边开仓放粮赈灾、安抚百姓不使其造反,一边再按照陆远的方式将土地以租代售的还给百姓,如此便可以稳定社会秩序。

“伯兴,汝当勉励之。”

“再锻炼几年,确实是差不多了。”

“要争气。”

“什么意思?”

“晋叔公说,咱们要多支持后生,年轻人有时候也比咱们看的更远、想的更深,现在看来,晋叔公说的没错。”

陆远闻言躬下身子言道不敢当。

至于说哪些东西会涨价,士绅们还能比朝廷先知道?

从此之后没了九成九的士绅宗族,便是江南所有人替几个家族或者十几个家族打工。

让银行按照市场行情价格来开办粮食储蓄,士绅或者百姓将粮食存入银行,银行照市价将粮食转为钱开存单,每年给付利息给储粮者。

“银行可以存金银,也可以收粮食啊,百姓家中或许没有金银积蓄,但必定会有粮食积蓄来预防灾年,民间的存粮是极其海量的,士绅的存粮更是无可估量。

如今南北政治局势平衡,完全是因为南京不停的向北京输血,可如今这个血已经年年变少,早晚有一天北京会扛不住的。

这种手段最简单也最粗暴,而陆远追求的一直都是细水长流、源源不断。

“等将来银行开到地方府一级,则府一级收的税,允许当地知府衙门留存三成用于发展,七成上缴南京即可。”

“宅子不接受直接买卖,必须首付一部分,剩下的分个十年二十年,每年都要支付贷款的利息。”

哪怕是杀鸡取卵,北京也要对南京动手了。

陆远笑了笑:“让他们拿钱不花当然不行,他们将孩子送进南京,利用照顾孩子的名义在南京生活,总需要有个住处吧,长安街不能住,离着长安街近的地方,这宅子的价格总能翻个几番了。”

一家富总好过万家富!

士绅在这个金字塔中就属于被盘剥的最底层。

韩邦奇扶着椅子站起身:“都是为朝廷效力,要有能者居之,当年晋叔公位列九卿的时候也不过是不惑之年,一样辅保我大明社稷十几载,依老夫看,伯兴日后未必不可为两江魁首。”

是故,一个健康且良善的财政不可缺少。

形成一个坚固且牢不可摧的利益金字塔。

明朝没有商税,其原因便是因为很多大商人其实都是官员的白手套,官僚当然不会支持朝廷开征商税,影响自己的收入。

第二层是那些已经退休致仕颐养天年的老领导,他们在野仍存有不可小觑的政治影响力,有家族子弟和门生,因此也要照顾到。

他们要的不是孩子学成考进士,而是通过这个圈子认识到那些他们一辈子够不到的人。

“这么做,有什么用意吗?姑且就算能通过借贷的方式赚他们一点息钱,可到期之后他们将钱还上,一样可以将土地赎回去。或者他们拿了钱干脆再存进去,左右无非是付出一点差额的利息,还不如直接问他们收学费呢。”

这都什么鬼主意。

而且等到银行开办之后,凡是在南京做买卖的,都必须要到银行开一个储蓄户,不然禁止营业。”

“这么做用意何在?”

握住粮价,土地的价值也就是咱们说了算。

“平白多出两笔债务,这群士绅就不可能再继续坐吃山空,要引导他们在南京经商做买卖,兴办产业。

“可是咱们手中才只有十几万顷地啊。”

这些粮食在士绅家的仓禀中储存着又不能生崽,时间长了还会发霉变质浪费掉,历年来每到梅雨季节,士绅们都会大量抛储以换取钱财。

粮食卖不出价,钱从哪来?

只能是将土地抵押或者卖给银行。

张经一日平定不了倭患,国家的财政只会一年比一年糟糕,终有一日,朝廷吃不住劲的时候,会强令咱们拿钱出来,莫要等到那一日,咱们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

到那日面对圣旨屠刀,家底子还能保住吗。

用利益将官僚阶级绑在一起,那么士绅阶级就不难对付了。

“伯兴的意思是,让这些士绅花钱来争取子嗣入学的名额?”

而想要让一盘散沙的江南六省铁板一块,就必须要保证在这个利益团体的每一个人都有利可图。

为了避免那一日的到来,很多事要提前谋划。

陆远言道:“银行刚刚开张,总得让这些士绅们支持一下吧,让他们办一笔大额的借贷,就用土地做抵押。”

是啊,握住粮价之后再想把土地夺走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只怕会阻力不小。”

陆远则时刻保持着躬身作揖的姿态,直等到所有人都走远才直起腰。

两江魁首?

下一个严嵩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