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耕耘贞观 > 第二百二十章 观风使至

耕耘贞观 第二百二十章 观风使至

作者:倚夜听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0:54

第二百二十章 观风使至

但至少现在,农学社帮助自己推广农学知识,以及拓展耕牛的市场却完全没问题。

所以因草种计划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幽州牧场,经过两年适应开始逐渐形成起来。

对比起传统的游牧畜牧业,纯粹依靠草原,山地草场作为放牧地点,游牧牧民只能赶着牲畜进行放牧,相对来说投入成本低,产出低,抗风险能力更低。

常常一场风暴,就很可能会让模样的大群牲畜病死。

哪怕整个秋天时让大量牲畜吃得膘肥体壮,但每年过冬,依旧有牲畜冻死。

这对草原畜牧业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情况,否则也不会只要中原王朝一衰弱,那草原游牧民族一旦遭受雪灾,基本上都会来中原抢劫一波,可谓是草原文明不可避免的侵略性。

但随着《草种计划》的执行,牧草成功在北方地区种植收割,大量给牛羊使用的粮食能够做到如同农耕文明的粮食般春种秋收,冬天更能把这些牧草制作成青储,让牛羊哪怕在冬天也能稳定吃到营养丰富的草料,这就非常关键了。

因为有了这,就不用靠着蒙古包进行追逐水草而居。

而是能给牛羊就地建设起在冬天防风御寒的厂房,甚至来一套火炕保证牛羊体温。

反正煤炭行业被李泰所掌控,比较起煤炭的消耗,总比牛羊直接冻死好。

的确,游牧畜牧业在畜种前期,尤其逐水草而居的过程中,成本肯定低于《草种计划》而逐渐形成的有点现代影子的牧场养殖业。

但每年到了冬天就会降临一次真正的考验。

每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畜牧业的牧民每年到了冬天就只能听天由命。

但走牧场养殖业路子的牧民,只要积蓄足够青储,那就能安安稳稳的度过冬天。

不说要走什么良种繁殖或畜牧专业化,甚至研究乳制品道路,单单是这就对草原的畜牧业形成了降维打击。

而现在,王玄策根据《草种计划》不断驯养的牲畜,便源源不断证明李泰所提出的《草种计划》的可行性,并以畜牧业的牧牛不断补充朝廷所需要的耕牛。

说实话,这就是最直接的生产力的提升,尤其对大唐这么个缺少劳动力的时代来说。

不说什么针不针对异族,大唐本身因为人口实在太少了,太需要劳动力的补充了。

“等到今年过后,河南那边购入大量耕牛后,自己也可以顺势跟朝廷说一声,《草种计划》算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要不要在阴山以北进行全面实验,就看朝廷的了!”

李泰心中慢慢的计算着,感觉单因为这件事情,自己说不定就会被调回朝廷了!

说实话,李泰真心觉得自己回到朝廷去不是什么难事。

不论是《草种计划》,食盐价格,甚至未来的远洋捕鱼带来的丰厚利益,只要自己的政策影响到中央的整体计划,那自己就必然会被召回长安去。

因为这东西太赚钱了,赚钱到只有拿在国家手中才能放心。

这点莫说在封建国家,就算现代也是一样的,除了民生产业以外,其他任何利益超过了万亿的产业,那都会被政府拿在手中,而不是开放出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烟草。

这无关什么自由不自由,只是任何统治国家的阶级都是会吃这最肥美的一口肉。

所以,在自己的《草种计划》成功后,那对朝廷来说,所看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一片庞大得恐怖的蓝海。

阴山以北的土地,不再是在中原儒生口中不能耕种的废土,而是真正能够让铁勒薛延陀等等的异族部落全部成为华夏百姓,真正完成教化的大功业。

毕竟耕种牧草与耕种小麦有什么区别吗?

只要让游牧民族不再游牧,而是让他们停下来修建城池,那自然而然从草原文明变成农耕文明,成为华夏的一份子。

而这计划真执行,那执行者最佳选择肯定是王玄策,同时朝廷也会像是修建运河一样派遣一位重臣负责领导,以及协调异族的各方事态。

同时李泰这个最初提出《草种计划》的人,要么被调度到中枢,成为中枢与这整个计划的联系媒介,给与这整个计划发展过程进行解析,以及提供各种的配套支持,要么李泰直接就被丢出去执行这计划。

总而言之,李泰肯定在幽州待不下来了。

因为修运河跟《草种计划》不同的点就是,兴修水利几乎是朝廷大臣的必备技能,但这种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教化百姓,那就只能让李泰顶上。

当然,除非朝廷对《草种计划》完全没有任何兴趣,那李泰继续在幽州待着,等待着自己下次回长安的机会。

但说实话,这么个计划只要有抱负的君王,就不可能拒绝!

更不要说大唐打灭了东突厥,威慑北方,这是最好执行的时候了。

说实话,李泰非常清楚,自己应该砸下来的计划,已经在天津城砸了下来。

一个个的计划也都有序发展,至少在天津城发展到瓶颈前,自己不需要再多做什么了。

至于天津城的发展就算是出现了瓶颈,自己手上还有一个发展蓟州钢铁的项目,也在手上按着,毕竟自己向着朝廷要了盐铁之权,现在顶多动了食盐权利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天津城发展到瓶颈,那也就发展钢铁项目了。

只不过,钢铁项目较为敏感,这种事一启动说不定自己就被谋反了,所以先放着。

但要自己前面几个计划砸下去都回不到中央,那自己也应该要准备走燕王隐藏路线了。

至于现在,李泰则继续每天练武的练武,读,偶尔去幽州的农业学府与里面的学生们见见面。

毕竟对比起前面几批农业学府的学生,这几批却是在自己来幽州后,才来得幽州农业学府的学子,对李泰来说,自然是亲近几分的。

就在李泰在天津城安安稳稳踏实发育时,张亮与岑文本却已经来到沧州了。

两人都乘坐着轻舟一路北上,永济渠整条的繁忙商路,他们感受得清楚。

张亮倒没直接进入到幽州地界,而是进入到沧州地界,就派出一部分人先前往幽州的地界进行打探,尤其是天津城,更是要打量得清楚。

至于自己则先行落脚到沧州南皮,来沧州地界观风!

“岑侍郎,你觉得我们先从什么地方入手比较的好!”张亮把玩着龟壳对岑文本问道。

“圣人有令,一路巡省事宜由张都督而定,文本只录不述。”岑文本倒谨慎道。

“那就先让手下人过来汇报也就是了!”张亮看着岑文本的姿态,倒沉声说道。

张亮做事喜欢常常暗遣手下侦知治下善恶细隐,而此次作为观风使,张亮这样的习性却也没有丝毫的变化。

因为自己眼睛看到的,往往是地方官员让自己看到的。

所以,走着水路来到沧州后,没直接去沧州城,而是在南皮就待着。

一是发出一批手下去幽州探探路,另外就是先来看看南皮的情况了。

两人倒也没直接去官方驿站,而是在当地酒楼客店先居住下来,打算一路慢慢向沧州城而去,毕竟水路上的繁华景象自己都见过了,到底要在路上看看风土人情。

不过,在南皮城住了下来,他们便发现南皮城虽是一座小城,甚至算不上是沧州治所,但这里却超越了县城应该有的热闹,街上人来人往,不逊色一般州县治所。

“店家,这南皮城倒是好热闹,一路走来,倒第一次见这般兴盛的小县!”张亮感叹。

“去年薛刺史带着我们修路,大冬天的我都去扛了十几斤的土,一直在修那条向北通向沧州,向南通向无棣的道路,慢慢修通了不少城市,来往的人流多了,我们城才兴盛起来。”

“大冬天修路可是大大的恶政,这沧州官员这般草菅人命不成!”

张亮把手中龟壳放下来,神色有几分狰狞道。

“没有没有!”店家看着张亮的火气,连忙道,“我们虽然没有棉衣,但若愿意去帮忙的,多数都给了手套,更能够享受到热水,甚至能够吃上两顿热食。

这些都不需要我们自己出钱,朝廷服徭役能做到这么好,我们还有什么渴求的!”

听到店家语气中的满足,倒也不像是假话,只是听着这些东西张亮喃喃道,

“我怎么感觉,这些待遇好像有几分的熟悉?”

“当初燕王还是越王时,在高陵的徭役做事就是这待遇!”岑文本从容道。

说实话,岑文本知道自己这次来,最主要的就是为了观察李泰。

所以岑文本倒收集了一部分李泰的资料,遇到了李泰的信息,倒马上进行解惑。

“主导修建这一条道路的是高陵徭役?”张亮倒有几分惊讶的对店家问道。

“高陵徭役?高陵在哪?”店家摇头道,“是天津来的李先生过来修建的道路。

三座城市,三条道路,六个方向一起修缮,天津那边的徭役为主,我们沿途的百姓共十万人跟着打打下手。

道路从去年开始修缮到三月时,就修缮得七七八八,我们南皮也就热闹起来了。”

“三条道路,六个方向一起修缮道路,这没出什么事情吗?”张亮有些不理解道。

“这能出什么问题?”店家听到张亮的话,倒是有几分的茫然,完全不理解。

自己这些人不就是在李淳风的命令下,按照命令每天搬搬砖嘛,每天都有馒头吃,有热汤喝,干活的时候还让自己戴上手套避免冻伤,更重要得是还算徭役,自己为什么不去!

岑文本看着张亮脸上的惊疑之色,疑惑的对张亮道,“张都督,这里可有什么问题?”

“就只是觉得这负责修筑的调度之人,指挥能力有些出乎意料了!”

张亮看着岑文本说道,“你是文人出身,不懂得军中指挥万人以下人手的难度。

就更不要说,这些普通徭役,六个方向出发,一起发动工程,更在短短的一季时间便是把这三条大路给修缮出来。

如果这人换了战时,那完全能在冬季战时修缮出足够的防御工事来!”

对比起行政能力,张亮更多的只是一名武将,对比起文臣这种修缮了道路带来了多少的人流量,活跃了多少的经济,给百姓带来了多少的好处,张亮是真不懂。

但当他知道李淳风调度近十万人,把这道路给修缮起来时,张亮对李淳风却相当佩服。

毕竟在张亮看来,李淳风能在非战时就能组织十万人来修缮这道路,那在战时就能指挥这些人形成防御工事,甚至更进一步,他能在战场既时指挥,甚至掌握战场变阵之类的。

这就让张亮觉得,这李淳风却是一个个大大的人才了。

“这李先生叫什么?”张亮不由追问了一句。

“李……李淳风!”

“李淳风……好像是燕王建立农业学府时的数科科长。

后来随代国公讨伐东突厥时,以雪橇之法保证了后勤稳定。

代国公回来时曾经上奏过李淳风的功劳,想要让李淳风进入兵部的,但被其想要创立幽州农业学府的理由拒绝。

没有想到还有如此之能,难怪会被代国公赞赏!”岑文本略带着几分感叹道。

“原来此人当初还曾帮助过代国公,那就更要向圣人推荐了!”张亮倒挥挥手道。

店家看着这两个人动不动就是什么代国公,什么圣人的,倒是神色有点慌张了起来。

因为他好像知道自己接待得是什么人了,毕竟十三路观风使巡省天下的事,整个大唐都知道了,更不要说酒楼这地方本来就是消息聚散流通的地点。

这店家倒是正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自处,倒是张亮拍了拍这店家道,

“看来店家你也已经知道我们的身份了,若心中对你们的刺史县长有什么冤屈,最好现在就跟俺说,也就算感谢店家你对俺的照顾了!”

“没有没有!”店家连忙摇摇头道,

“这日子比一天比一天好,小店的生意更是一天比一天兴旺,那都是托了刺史县长们的福气,小的虽不是什么豪杰,也不能恩将仇报不是!”

“好吧!随你。”张亮到底是穷苦出身,并没有为难店家,而是道,

“只若朝廷官员真有为非作歹,横行霸道之事,我在住期间,尽管告知我便是了!”

“谢观风使!”店家连忙跪下磕头感谢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